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难得文思透奶香
作者:吴其盛  发布日期:2012-09-02 02:00:00  浏览次数:2559
分享到:
——桑万邦三部新著评介
 
 
       世上文章无数,凡写作者,无不期望自己的心血之作能和他人的有所区别,于是乎便有了豪放和婉约之分;有了高雅和低俗之分;有了传统和现代、写实和写意、此派和彼派之分……当然,这种区分有的是用心求来的,有的则完全是自然生成的。
       桑万邦无疑属于后一种。他的作品和别人的相比,字里行间似乎总透着那么一股浓浓淡淡的奶香味。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显现着职业的印痕也表露出艺术的认知,它以纯天然的方式存在着,构成我们这座城市文学创作景观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
        眼前是这位笔耕不辍的老作家200320053年间连续出版的3部新著:《追寻足迹》、《梦回夕阳》和《山阴夕照》,3本书,仿佛3块笃实稳健的路标石,昭告着一条创作道路的方向和里程。里面虽然散文、小说、纪实性作品、评说性文字兼而有之,文章的语言、结构、审美指向等等也不刻意求工,但细细品来,总不难感觉到一种被温润的乳文化浸淫的文学立场及其美学氛围,它们是朴素的、清新的,也是积极的、明亮的。
       在南京,桑万邦写奶牛和牛奶几乎是圈子里人人皆知的事情。他的这一盛名最初来源于新闻作为南京奶业(集团)公司办公室秘书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这段时间里,他在业余时间里,以敏锐的新闻发现力和表现力撰写了大量有关卫岗牛奶的消息和通讯类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后来南京报界盛传开全市基层新闻有四头的说法,即南京铁路分局薛贵宝的火车头”;南京港务局姚志德的码头”;南京彩色印刷厂方德辉的纸头和南京牛奶公司桑万邦的奶头(又称牛头)。这四头写手中,桑万邦对新闻的那股劲更是为众口所称道。那时信息传输渠道比较单一,为了能及时报送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牛奶动态,他每天下班后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从东郊的卫岗翻过几座大坡赶到数十里外的市中心将稿件投送到一家家报社和电台……
      有了这么一种近乎舍身忘我的牛奶情结”,他的文学创作也就难免奶香相随了。
      粗略统计一下,桑万邦这3部书中仅直接以为题材的作品就有近四十篇之多,间接涉的也不在少数。在这样一大片奶浪滚滚、乳风荡漾的创作景观面前人们有幸相识的是难得一遇的“乳文化”,是由这种文化规定着的世事万象;有幸看到的是文学大观园呈现的别样风情是由这种风情笼罩着的时光流年、文脉声韵。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还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奶香氤氲的乳文化其实不光是通过那些直接、间接的奶题材作品表现出来的,由于有作者那根深蒂固的牛奶情结”的牵引,我们不难发现,3部书中,即使是那些非奶化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透现着某种涉的痕迹,让人有意无意地感觉到一些挥之不去的奶信息
      奶是什么?是牛们吃了青草后消化、吸收然后转换成的高营养乳汁。但不管怎么说,它的源头处还是草,因此,草根性当为牛奶的一大本质归属这种草根性落实到文学的情感认知上,应该是心追巷陌的民间情怀,是质朴本真、平和冲淡的审美价值取向。而这些,都在桑万邦多年创作的作品中有较充分的体现。
        纵观3部作品集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描写街巷里弄小人物的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当中,有扫地的,有卖蒸饭的有独居空巢的五保户,有门里门外的街坊邻居、姨姑妯娌……这些人物虽然平常,作者所记之事尽管零碎,但从他们身上,我们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市井底层的人性之美、之真、之风华灼灼;感受到由一种低微身份映衬的高贵精神……它们仿佛是一幅展开的市井水墨画,在简约平淡、水渍洇化中涌动起一股特殊的情感冲击波。
       另外还有一些忆旧作品、文史作品、记事作品、杂议作品也都由低处着眼,在平实、简单、亲和中示人以生活及艺术的光亮,将具有草根意味的乳文化演绎得鲜活丰润、别有洞天。
       牛的奶为人所用,不能不说是牛朋友奉献给人类的一片真挚爱心。因此,奶与爱,往往会产生底蕴相通的联系,由奶传送爱,由爱想到奶,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也许正是遵从于这么一种潜在的美学导向,桑万邦这3本书中,以慈善和爱心为题材的作品构成了他乳文化架构的又一醒目亮点。
春意融融的玄武湖里,由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和中青年志愿者充当的奶奶爸爸妈妈们带着一群孤残儿在阳光下快乐玩耍(《追寻足迹·阳光爱心洒向孤残儿》)
      圣洁宁静的医院病房内,两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孤残儿在外籍专家夫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爰下,经过一番手术重获新生(《梦回夕阳·生命的花朵在爱心中灿烂》)
      新枝吐翠的农家小院中,爱德基金会爱心寄养计划在乡村呈现新绿,一群被农户收养的孤残儿在重新到来的亲情中幸福成长(《山阴夕照·爱,让孤残儿成长》
       还有爱德慈佑院弱智青少年的节日欢歌;无私收养孤残儿并想方设法为他们治病的丹阳乡村农妇;为慈善事业不辞辛苦倾心奉献的慈佑院老师……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超越于亲情之上的人间大爱,在荐举并不断升华人类博爱精神的同时,更加深刻地凸显了乳文化包容的爱心成分。从文学意义上来说,这种以人文关爱为基础的情感诉求,也是作品获得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元素。
      难得文思透奶香,“奶”作为一个作家创作的标识性符号,它示意给我们的,不光是一种职业忠诚,更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创作态度,一种坦诚坚定的追求精神。
      桑万邦五十年代即投身于文学创作,他1957年发表在《雨花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女高音》等作品,至今还常被一些同代作家所提及。在这3本书之前,他曾出版过小说散文集《红莓花儿开》,新闻作品集《乳之情》1——6集)及一些奶业方面的专著与前面著述的区别之处在于,这3本书全是他退休后编就的,并且是一年一本,这说明这位年届七旬、以名世的老作家至今仍“宝刀不老、文心勃发。
        当然,在我们注意到这些著作那清风独在的“乳文化”特色时,也不能不正视其中存在的些许欠缺,如作者在以文风朴实见长的同时,也显露出文采稍逊、文思略输的问题;集子中多种文体兼容虽然也托现出较宽广的阅读空间,但文体交杂、新闻成份尚难退尽的不足也暴露出来。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作品的文学成色。不过瑕不掩瑜,单就3本集子所透出的独特“奶香味”来看,我们已能真切地领略到文学在一种职业的、本色的背景下显露出的勃动生命,可以断定,桑万邦实际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相信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还会有新的、更大的收获。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