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越剧团十一场大型经典越剧《红楼梦》观后记
二零一二年九月二日
生活在悉尼,爱听越剧的北方人,在我这个年龄段里不多,进场后满眼望到的,多半是鬓发已苍的老戏迷们。在周遭你来我往的吴侬软语的氛围里,恍惚之间,蓦然忆起了与小弟同赴北京长安戏院看戏的旧事:少不更事的两个半大孩子,坐在一群鹤发童颜里,单手轻叩,双目微闭,咿咿呀呀地哼着唱着,关键时刻,绝不吝啬地高声喝彩,赚足了身边爷爷辈儿奶奶辈儿的惊喜眼球。
明知道儿女百分之九十九是听不懂,还是把他们带到了现场。
一九七九年,我第一次看到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时,也是一个字都听不懂,但被她典雅唯美的布景吸引,为她清丽婉转的曲调动情,我不辞辛劳地整整看了十二遍。黑白电视机的年代,偶尔能从荧屏中寻觅到她的身影,记得是在八二年炎热的暑假里,终于看懂了宝黛的悲剧爱情,不停地滴落的眼泪和从心底里发出的冷颤让我觉得夏天不再炎热……我偷偷从父亲的书橱里找到原著,把《李自成》的书皮包裹在《红楼梦》外面,在母亲隔三差五的突如其来的“搜查”中,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劫”…… 女儿一边看一边不停地问着问题,儿子看得目不转睛,我不想强求孩子们一定喜欢越剧,只想为他们了解祖籍国的历史文化,打开一扇美丽的窗户。
二零零三年九月悉尼越剧团成立,越剧前辈徐玉兰与金彩凤曾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剪彩祝贺;二零零四年另一位越剧前辈范瑞娟曾经造访悉尼,在文华社的旧址演出过海外版的“楼台会”,我也是台下戏迷里的一员;二零零六年在艾士菲区政府俱乐部,我观看过众彩纷呈,流派各异的折子戏汇演,感觉尚未脱离“小打小闹”;以至于这一次挚友把电话打到家里告知消息时,我重复地问了两遍,依旧不太相信竟然是整场演出。
历时两年多的编排演练,老中青相结合的阵容,精致的妆扮以及或素雅或明艳的戏服,自制的演出道具,协调的灯光布景,专业的配器音响和舞美设计,仿佛在告诉观众:悉尼越剧团,这个海外唯一的越剧团经过九年的发展已经脱颖而出。演出结束时,我留意到身后同样看得入神的六七位西人观众,想必是中英双语幻灯字幕为他们理解剧情帮了不少的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的活水,来自澳中双方政府,社区,商业界的大力支持,来自个别商家的慷慨解囊,来自戏迷们的热情关注,来自国内越剧界的指导和帮助,来自全体越剧团成员对越剧的由衷热爱……
真诚地祝愿:悉尼越剧团“百尺竿头, 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