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说说“国民的群殴心理”
作者:郭军平  发布日期:2012-11-27 02:00:00  浏览次数:2015
分享到:
       我曾经亲眼看到一场残忍的弈棋,弈棋的双方都是隔山打炮,谁也见不着谁的面。这样的坏处就是作为一场弈棋游戏似乎有些很不公平。因为弈棋很讲究规则:将守老巢,象不过河,卒子只进不退,车走直线,马走日字,炮隔子可打,仕不出窝等。试想设这些规则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弈棋公平,公平竞争,公平竞赛,方才显英雄好汉。但是,棋谱规则是公平了,可是双方隔山打炮,谁也见不着谁的面,这样的弈棋公平吗?
        这自然就有了问题,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群黑压压的人围住了一盘棋。围观者兴高采烈,群情激昂,口吐朗语,气氛十分热烈。我急忙一看,电脑上的棋局胜负双方鲜明。红棋以绝对优势压倒黑棋,再一看,哪里是压倒呢?简直是一伙人在群殴一个人。黑棋走的只剩下了什么,说来惭愧,一个老将,两个仕,一只跛子象,一个卒,一匹马;而红棋呢?一车一马双炮而且仕象齐全,卒子还有三个。但是更惨烈的还在后面,在众人的参谋下,很快黑棋的唯一一匹马——较有作战力的马也被红棋吃掉。黑棋眼看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凭借眼前的实力即使再笨的人都知道红棋那是必胜无疑,红棋只消再走三步就可将对方将死,因为凭借这么强大的实力还不赶快将对方将死,那不是有点傻吗?但是,偏不,看官,红棋这方的人好似兴头更大,对方还没有主动交棋,还在摆弄仕象,看来把对方还没有打惨。于是,我眼见的红棋方的人挽起袖子,挥动胳臂,喊打的声音更大,“吃”“吃”,把他的子吃光。看官,你不想想对方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你难道还要把它吃个一光二净吗?本来你走三步就可把它将死,为何要以吃光对方为乐呢?果然,一场以吃光为乐的游戏开始了。对方也终于忍不住了,骂出了难听的话。
       唉,弈棋这样的游戏本来是双方以互相娱乐为目的,谁知到了最后反而演变成了众人围殴一个人的恶作剧。这样的恶作剧就如同众猫抓住了一只老鼠,却不急于吃掉,而是把它围城了一个圈圈,看老鼠四处逃跑突围的狼狈相,然后以之取乐;或者好像双方的一方已经把另一方打倒在地了,但是不急于消灭,而是在消灭对方之前先要把对方的尊严撕扯的一光二净。唉,这样的游戏与其有还不如无有,这恰如已经明眼看着对方已经奄奄一息了,却还要你一拳我一脚的出手,把对方折腾的七零八散,这似乎太有点太不人道,太不道德了。
        “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我不知怎么又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我怎么琢磨着这样的话里好似有一点“群殴的心理”,可是怎么的百姓用起来却就那么顺手,顺口,还一般把它当做褒义词呢?好似那倒着的墙和那破了了的鼓就该倒下去,就该破下去,却从来没有人想想这墙是不是就该倒呢?这鼓是不是就该破呢?这墙是不是还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过?这鼓是不是还为我们助过威,鼓过劲?这墙是不是还应该想点办法挽救挽救?这鼓是不是还发挥过它的作用,把它放在博物馆里以供展览纪念又有何妨?而现在呢?却都在一味地推倒,一味地乱人捶。而这样的心理下究竟还有多少善良可言,究竟还有多少人道可言,究竟还有多少理性可言?难怪文革中经常看到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被一群又一群群众批斗来又批斗去的可悲场景;也难怪看到历史上那些被痛斥为汉奸的忠臣良将被屑小诬陷却又被同时代的热烈的群众吃掉的现象;而这样的冤假错却往往要等多少年才能被澄清,而有的也只有在付出了亡国的巨大代价的情况下才彻底明白,比如明朝的袁崇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杀了他的崇祯皇帝好像杀了他还不解恨似的,还要把他的肉腌制让众大臣吃,可怜一代良将守国之长城没有被努尔哈赤打败过,却败在了自己人的手中。到了崇祯大厦将倾的时刻,方才明白自己错杀了弼国的的臣子,可这时已经晚矣!可怜的崇祯也只有以发遮面吊死煤山了。
       当然历史是公正的,袁崇焕并不是汉奸,历史终究还给了他一个清白,可是这样的清白却是以亡国的代价换来的,这是多么的沉重的教训啊!可是回想崇祯举朝都在群殴袁崇焕的时候,真正为他说话的人又有几个,这就是“国民的可怕的群殴心理”。于是“群殴心理”下的国民究竟还有多少人性?多少理性?多少良知?于是,一代代悲剧上演着,一代代的国民参与着可怕的“群殴的游戏”,身中其邪却浑然不知。这多么像我眼前弈棋的红方人马啊!
       当然我们也有扶危济困的传统,可是在我一个人喊了一声“这么多人弈一个人”的微声里,又有多少效力,可是就这毕竟很微的一声也毕竟是不会毫无一点效力的。请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说话,因为弈棋虽然是弈棋,但是弈棋也不只仅仅是弈棋,因为那种“帮熟悉的人欺负陌生的人”“帮自己跟前的人欺负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其实是忽视了公正公平观念的。假如有这个忽视,那么奕者的双方就是很不平等的。这是违背了弈棋的规则的。倘若在他们眼里,“帮弈棋就好像帮打架似的”,那么在这样的“国民群殴的心理”下自然是没有正义良知真理可言的,有的只是拉帮结派式的群殴和混账逻辑。于是,这种心理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药》里的茶馆的看客,夏瑜的革命本是为了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压制和毒害的劳苦大众,然而在夏瑜鼓动牢头红眼睛阿义来造反的时候反吃了红眼睛阿义一顿拳脚,而茶馆里的看客们听到这样的故事后不仅没有怜悯可怜的夏瑜,反而有人高兴的喊道:“义哥真是一身好拳脚!”说着样的话何尝不是一种“群殴心理”。这就好像看着一个人快倒霉了,于是也就有很多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也就禁不住脚痒痒,上去踢上几脚。孰不知道这样盲目的踢几脚有多大的危害。因此,倘要社会的进步,健康,不仅仅是要弘扬正气,提倡扶危济困,还应当去掉这一种“群殴心理”,那么像文革中那些荒唐的事情也许就会少些,我们的民族就会少些灾难,多些理智和良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