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回国旅游速记之二--真假毛主席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2-12-06 02:00:00  浏览次数:2561
分享到:
       91日晚上十点多,我的飞机着陆北京首都机场。下了飞机办完了入境手续,就是要搭乘车辆去市内。天下着雨,排队等出租车的旅客黑压压的一大片,有人说要等一个多钟头才能等到。长队伍不断往前挪,我才清楚地看到有一个人在统一指挥着各路来的出租车,大约30秒来一辆,每一辆载二、三个人,轮到我时也只有半个钟头,不算慢。其间秩序井然,没有任何争先恐后的现像,所以北京给我的第一印像是好的。
我第一次来北京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时是当红卫兵来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这次是事隔40多年后旧地重游。一开始我住在接近钟鼓楼的北锣鼓巷“文化胡同旅馆”,三天后我搬迁到了接近前门的施家胡同“锦绣庄旅馆”,为的是方便自己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我曾两次逛天安门广场,总想寻找当年红色海洋的广场中自己仰望天安门城楼时所站的确切位置,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能够做到的是对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站好位置,恳请身旁那些素不相识的游人朋友为自己拍张好照片。我不停地拍了许多张,意犹未尽,总舍不得走开。倒不是因为过去的红卫兵造反狂热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而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选择历史和隔断历史,任何历史都是人成长和长成的要件,缅怀历史可以让自己认识“我是谁”和“我来自何方”,不为昨天的羞耻尴尬而怨天尤人,也不为今天的飞黄腾达而数典忘祖。
       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是必不可少的。97日,离毛泽东逝世四十四周年纪念日(197699)还有两天,这天天气格外晴朗,纪念堂外一大早就已经排成了一公里长、五六人宽的人流,人流不断地挪动,又有新的人流不断地补充进来,从上午到下午都保持不变的规模。队伍中也有些外国人,我的前面就有两个女性老外,她们不懂中文,我便主动帮她们传译些须知的信息。如此宏大的世界性的瞻仰人流显示了怀念毛泽东的人还是很多的,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就越大,人们对毛泽东的怀念和研究就越多。
      进入纪念堂时队伍仍然要保持移动状态,不许停留,所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时间极短,大约只有30秒钟。由于受到社会上“真假毛主席”传闻的影响,我和许多瞻仰者们特别关注躺在水晶棺内毛主席的脸部。那脸是有些蜡色,使人联想到塑料,但又不能够将毛主席生前的红光满面与之相提并论。想起来觉得是我们自己可笑,并不是人家纪念堂管理部门要骗我们,八成是中国人打假之风盛行,怀疑一切的毛病便连累到毛主席的遗体了。不过,也有些普通老百姓思想上总是存在着真假毛主席的比较,担心今天的当官者把毛主席的精气神给弄丢了,于是就含沙射影地指鹿为马起来。
      走出毛主席纪念堂,我再绕着纪念堂走了一圈,心潮起伏,忽然想起我们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这一代人的价值来。新中国诞生伊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新中国艰难摸索时,我们年少青春,在苦涩和半饱中磨炼和长大;新中国暴风骤雨时,我们血气方刚,经风雨而见世面;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我们年富力强,继往开来,肩挑重担;新中国开始崛起腾飞时,我们成熟稳重,运筹帷幄,把握着国家前进的方向;新中国全面奔向小康社会时,我们渐渐老矣,急流勇退而待后生。我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是全方位经受考验的一代,是空前绝后的一代。



评论专区

读者2014-11-20发表
我当年看着也不像真的。话说现在的人瞻仰纪念堂还有多少虔诚,时间越久越如同一具文物。
怡红2014-11-20发表
毛主席逝世没有四十四周年吧,您再算算看。
linbiezhuo2014-11-20发表
毛主席逝世應是36週年而非44週年﹐多虧怡紅的批評指正。林別卓 2012年12月11日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