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大陆研究者应深入文学生活
作者:钱超英  发布日期:2013-01-04 02:00:00  浏览次数:2644
分享到:

----为“共享文学时空”广州聚会而题          

我想把“深入生活”这句老掉了牙的口号稍加改造,说成“深入文学生活”。当然也可以说“深入文学-生活”。毕竟文学也是一种生活,或者说是人类生活中难以舍弃的一部分,正如华人及华人作家的海外生存所大规模地证实了的那样。

假如说,华文文学数十年间已生长为一个林木茂密、怪杰奔腾的世界,则对它的批评和研究也已硕果累累,原不待这篇小文再作指陈。我在着意的是倒是近年弥漫于部分同仁中的某种危机意识。

因应这种危机,我认为,华文文学及其批评研究要进一步发展,就应着力实现和以下两个领域的相互融通:

其一是外国文学特别是各国的少数族裔文学、非主流语言文学和移民文学。归根结底,华文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支,终将要在世界性的流散文学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事实上,无论可悲还是可喜,这也是华文文学目前被世界各国主流文坛观察、打量和接受(假定它们有接受意愿)的主要方式。毋庸讳言,大部分华文作家尽管身在异域,其实对所在国的主要文学构成和文化思潮嬗变相当陌生,甚至要比身居中国大陆的人们还更加陌生!——尽管他们在海外日常生活的现场,拥有比中国大陆作家更多的具体感应。只要华人移民和华人作家长期停留在所在国的社会文化的核心之外,这样的定位就将是长期的。因而华文文学也就将长期是一个“失落的族群”的声音。然而,这样的定位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出发点。而出发点之所以成为出发点,乃是因为出发的人们有前瞻的、超越于本身所在位置的视界和展望。然而,华文文学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视界和展望?从主题、题材、人物塑造到语言策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突破那种长期的、过于执着的自恋?出路也许在于深入所在国的生活和文学,包括其他移民群体的生活和文学。对批评家和研究者来说,则应使华文文学深入到比较文学的机理之中,并和世界文学的研究接轨。

第二个融通的对象领域是中国文学。在这个方面,海外华文文学也终将在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在内的全球华语文学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在这方面,我们固然应该看到,尽管同为汉语作品,但海外文学因其书写经验的特点,有权也有可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美感指标和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若不能够和汉语书写那丰厚的、于今仍在发育不断的美感经验保持鲜活、有力的联系,华文文学很容易成为汉语世界之林中一个缺少气血的品类,从而自弱其生机。这种情况不仅是对于创作而言,对批评和研究也是这样。比如说,一般的文学教学研究都相当重视学生是否有文学写作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素养,因为这对其将来的相关批评和研究能搞得多深、走得多远大有影响,然而,当我们把海外文学作为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一个科目时,我们又如何要求大部分学生有相应的“海外生活-写作”的感性基础呢?由于这种要求很难达到,事实上也就对这方面没有要求。结果是,不少对生活(无论是国内生活和国外的生活)与文学(无论是本土文学还是海外文学)之间的互动本来就缺少感觉的人,经过“试管”式的隔空培养之后,成为各种海外华文文学的评论者和研究者、相关资料的分析者,他们的评论和研究,不仅难免给熟悉海外移民生态的观察者以隔靴瘙痒之感,而且即使用本土文评的美感与资质来看,也难以令人折服。这并非要否定华文文学的领域出现过创作和研究的杰作,而是要正视这一难题:怎样才能防止这个新兴领域被大面积的平庸文字占据的局面成为常态?

于是,我们有理由要求华文文学的批评家和研究者应有对于一般的文学-生活(比如就在本土出现的文学-生活现象)有感应、处理的能力,也有理由期待华文文学的教研体制,把引导学生和学者体验海外生活作为一种常规设置。

或许,经此种种“深入文学生活”的努力,“共享文学时空”才会被赋予切实的内涵?


上一篇:紅歌?唱


评论专区

老九2014-11-20发表
这是飘零的无奈————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若不能够和汉语书写那丰厚的、于今仍在发育不断的美感经验保持鲜活、有力的联系,海外华文文学很容易成为汉语世界文学之林中一个缺少气血的品类——对不起,老九擅改了几个词。
安红2014-11-20发表
认同——“归根结底,华文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支,终将要在世界性的流散文学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进生2014-11-20发表
归纳一下上文:”一“是要”毛“往肉里深扎,”二“谈的是靠”隔墙偷听“,添自己的油加自己产的醋,很难让邻居信服,说的真是他邻居的事。不如先当”入门女婿“,以后在分开另过。象也是一条路。 有道理。祝楼主2013年新年快乐。 另外,对第一点而言,反而觉得在中国也可以问问。只是特色不同。我这里问问看,“中国的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停在“之外”与“之内”对中国国内的文学的批评家和研究者各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他们两者之间的互相深入,显见是家庭事务,不管怎样,更易融通是一定的。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