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文人的真筆真墨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3-02-05 02:00:00  浏览次数:2057
分享到:
      因為平日喜歡作文字的塗鴉,象為徐志摩、林語堂、徐訏、梁實秋傾倒一樣,對同時代的董橋有著另一種的欣賞。
      他寫的文章實在讀得并不很多,但讀一篇愛一篇,如他在《字緣》里所述說的,字好字醜,難有定法,眼見心喜,就是好字。文章亦然,眼見心喜,就是好文。讀後能入了心里面去,終於人化成文,文化成人的,就是憑文章得了一位亦師亦友的知已。
      董橋是我視為知己的少數幾位作家之一。
      董橋早生我幾年,在台灣受的教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与另一位香港才子陶杰,都到過英倫唸書与作研究。中國早年出色的藝文精英,很多都在打下紮實的國學根抵之後,出洋領受過西風熏染浸淫,兩者既得融匯結合,又適逢中國思想文化啟蒙時代到來,故產生了不少傑出的人物。
       与這些民國大師相比,董橋當然是後進,不過他的文字始終帶著一種過往歲月難掩的蒼黃,還有幾分超越實際年齡的世故,我覺得套用他一本書的書名《絕色》來形容之,可能更貼切。
       董橋的文字堪比絕色美婦,一張俊臉無可挑剔,縱有國色天香,卻若隱若現在霧靄里,雖未至於不屑的孤傲,卻帶幾分後無來者的清高。也只能与有緣的人對坐,即便這樣也還是欲語還罷,可以意會而不得言傳。
       董橋最後也入行傳媒,在商業社會金潮錢海里沖浪搏擊,始終竭力維護皤然一叟的骨氣,所辦報紙雜誌中總散發出幾分書香,暇時寫自己的書,不必仰人鼻息,就更瀟洒,旁若無人,獨來獨往也。
       喜歡董橋,除了喜歡他文字技巧的美,最令人景仰的是他的不趨炎附勢,在疾風橫吹野地里百花凋零眾草偃伏,一樹獨立的荒寒!用他自已的話來說,便是「冷風中她懷抱的永遠是篝火余盡的一念之欲,不是紅塵的念眷,不是愛恨的執著,是她一次又一次的夢醒。」
       吾等生逢亂世,未能安生接受系統教育完成學業,學問底子淺,更毋論學貫中西了。旅居暇餘,動筆為文,形同塗鴉。實如文學殿堂門外階前躑躅的路人,偷聽到高堂上偉論之零碎,偶拾起台階上遺下之殘篇,也學前輩寫文章罷了。
       不過,文章寫得好壞是一回事,文字後面要表達張揚一些甚麼,才是最重要的。做不成野地里圪立的孤樹,可以做一根疾風中不倒的勁草。
      文人的真筆真墨并不會就此凋零,尋回與守住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遠離浮燥,安靜下來獨處寫點真筆真墨,這也是我讀董橋文章後的一點雜想。

上一篇:“年”的品味


评论专区

瑞门2014-11-20发表
同意。中西百家之妙,华洋众生之和。
读者**2014-11-20发表
说的好,为文人桀骜不驯的气度除了来自天生的心性,更重要的是来自学贯中西的深厚底蕴和博大见识。其文才可取百家之长吐纳流畅,为人提供有价值的心灵滋养。
进生2014-11-20发表
历史被一剪刀剪成了窗花了,有的只是新气象与一些新时代的镂空人物。而自己从小便被命令不读圣贤书。偷读过三侠五义,小五义,封神榜,薛仁贵西征还是东征等。记得有一次初二,偷看“封建”书籍,让上课老师兼班主任发现了,书被没收(当时很是恶意地猜测,老师自己拿回家看了)。还好接着就是放假,没有其他的处罚。所以,对30年代40年代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师们,惟有景仰之情。也羡慕他们的不幸生在不是我的时代。
安红2014-11-20发表
安红喜欢董桥的格调和风骨,也爱读孙先生笔下的沉浮与沧桑,手里正有一本《路邊的歷史》,刚起了个头......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