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儒家思想初探
作者:李景麟  发布日期:2009-11-11 02:00:00  浏览次数:3029
分享到:
有關中國文化話題
   筆者發表了《中國崛起靠的是儒家思想之復興》之後,得讀者的積極囘應,然並未展開來談。——雖總覺得似有缺憾;但乃使我感激與欽佩︰他(她)們至少提醒我,如何打開中國文化府庫的大門?尤其是那把開啓之鑰在哪裏?
    你看,一位先生寫道︰儒家如果能再次助中華騰飛,必須囘到董仲舒之前的那一套理論。而另位小姐說︰儒學發展至今也是幾經波折,仍然閃耀着睿智的光芒,自然有它生存的道理。中國人受到儒學最深,中庸、寬容。中國歷史大亂的年代,總在少數,這也是中國文化延續至少的根基。
    兩位說得太好了。使我頓開茅塞,思路開拓,視野廣闊,至少把我帶到那悠遠的歲月,追朔到西漢至迄今,來探索儒家思想,進行提煉與凝聚,為增強對中國現代化和大國崛起,而增加、提供、和採納及運用之經驗值與財富值。
    首先,中國崛起要靠儒家思想,然而必需明確︰要靠——甚至要獨靠何家人之儒術?光泛泛地談是不行的。我亦(這樣講是遵重馮先生已有言在先)同意︰必獨遵董仲舒之儒術。
    為什麽?!因爲董仲舒的思想是針對當時現實而與時俱晉的,並按歷史客觀形態對儒家思想進行了調整,或者說進行了更有針對性的改革,使儒家的思想具有鮮明之順應時代潮流,起到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而被遵崇到絕對權威的正統地位,令儒家思想擁有了正統地位。
    於是,要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基本概念有個瞭解,才能有所借鑑。
    一曰︰他勇敢地提出了加強君權。筆者認爲那不是董仲舒對統治者的獻媚與阿諛奉承,古來真君子不為五斗米,焉求個人榮華富貴?董氏亦然!那他為什麽呢?
    他提出加強君權,無疑是為了使中央集權——而筆者理解為‘極權’更宜,亦即惟此才能使中央集權提升到一個有真正意義的檔次與層面。為什麽
這般自信?那是因爲筆者看透了他之心思,他甚至提出了君權神授。講白了,即為明明告訴天下人皇帝權利是上天給的,這樣就神化了君權有利於統治——也許有人會說,這有悖儒家不信神鬼的傳統。是的,孔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然而董仲舒卻提出和強調了君權神授,並且使其形成了一種思想體系,而奠定成爲了漢代官方之統治哲學。
    首先,他把『天』,提升為最高的哲學概念。此天,乃指神靈之天︰有其意志、知覺、能主宰人事命運和擁有生殺予奪之權!於是,董仲舒把道德和權力屬性賦予天。視天體運行為是一種道德意識和目的之體現,而四時的變化,乃為題現天以生長為事之仁德。——而這自然現象,是神有意識目的活動,乃至把日焺月落、星閃辰爍、雨灑露潤、風吼霜染,都視爲是天的感情釋放和意志之炫耀。看來,董仲舒提出天的學説,是以其之《公羊春秋》為依據。
    於是,演繹出三點︰
    一曰︰天人感應說。
    神怎樣警戒世人?其1︰災異譴告。請看《對策》云︰「國家將有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惕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亦即︰此種災異譴告,乃天對君主的關照和愛護。
    其2︰天人同類、天人同副。請看《春秋繁露•同類相召》云︰「天有陰陽,人亦然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起,其道一耶。」此種說法雖帶有濃厚神秘詭譎色彩,籠罩着自然與社會之客觀世界,然而,同時意味着,連君王皇帝也不能有悖天意,此亦暗喻︰其也必需皈依於天。在客觀上起到限制君權,有利於董仲舒本身所處的階級利益,亦即維護封建地主階級之長遠利益。
    二曰︰人性論。
    人性論是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演繹出來,形成的一種人性理論。認爲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以天籟之意創造的,故人的一切均受稟於天。不是嗎?他說︰「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但他認爲人與獸不同,具有先天的潛在的善,然需經過後天教化,方能轉化為人道之善。—— 董仲舒把其分爲「三品」︰一、聖人之性——是善性,二、中民之性——是可以名性,三、斗筲之性——下愚者,不可以名姓。於是,可得出結論︰亦即只有中性之民,才可成爲被統治的大多數,然而,尚需統治者加強教育。
    三曰︰倫理學說。
    於是,董仲舒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提出了他之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學說。
    他認爲人之道德,應是「天意」復「天志」的表現。不是嗎?你看他說︰「陽貴而陰賤,天之制耶」,「君臣父子之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看來,他把人性看成是人「受命於天」的内蘊「資質」,同時毫不羞澀指出︰人性最原始的表現在於「性」與「情」。性可表現為仁產生善;情可表現為貪產生惡。故一定要以「性」控制「情」︰必需「損其慾以輟其情以應天」!人性固然体現了天,可以產生善之品質——然此僅可視爲條件;重要的是,必需惟接受「聖人」的道德教育,始可以為善。
    筆者最爲欣賞的——亦即我急於強調的,乃是我們必需鑄其道德教化的鐡壁銅牆,以阻止「奸邪并出」。即使今天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仍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呵!
    不是嗎?!什麽是董仲舒的義利觀?他提出的,正是代表中國文化的儒家義利觀︰「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並主張「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認爲動機(榷且説‘動機’應為‘志’)不善就可以懲罰﹐不要等到釀成了罪惡事實。
    然而,我們借鑑——董仲舒指出的歷史觀和社會政治思想,其是按照赤黑白三統周而復始。歷史上每新王綬命,其必改制,然「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盡如故。」——這本原似一個社會之根本原則,而不應改變的。不是嗎?——「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矣。於是,成了「天不變道亦不變」僵死的教條,阻礙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幸董仲舒看到此點,於是提出了「限民名田」,廢除鹽鐡官營諸類措施,減輕對農民的盤剝和壓迫,節約勞力,使勞動力與土地相契合適宜促進生産,鞏固大一統封建帝國。
   就今天我們看來,諸上建議也有現實意義。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為當時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因而被尊為群儒之首。——恕筆者覓不到《漢書•董仲舒傳》、《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對其詳述之了。
   不過,至此已可窺睨端︰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然而,筆者要強調的,乃「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我呼喚董仲舒,也呼喚西漢武帝!——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若用現代的語境語義表達︰要用董仲舒之思想内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的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
    在今天,什麽是中國應奉行的治國之圭臬呢?
    不是孔子的「仁學」,「正名」而恢復「周禮」,亦非孟子的「仁政」——「民為貴」、「君為輕」;而應是法家提出的「一斷於法」!……
   寫到此,好像有悖我之初衷;然而,筆者已駕馭不了自己的筆。
   不過,還要拉囘來︰歸結為一點︰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切忌國粹派。中國文化一切都好.
   二﹑盲目西化派。主張摒棄國學,而全盤西化。至好留待下文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