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怀念那新的故乡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04-05 02:00:00  浏览次数:2300
分享到:
我从百乐(Batlow)乡下搬家回悉尼已经三年了,可是在那里还留有一间五十多年的老屋子,一边出租,一边出售。这屋子为木制结构、浮脚建筑,二房一厅,后院土地宽阔,可再建一间大屋子。三年以来,百乐小镇的房地产买卖不景气。我的屋子是经过修葺一新的,而且出价相当便宜,只有三万元,可就是不见有人来买。前几天,房屋代理公司突然打电话通知我说有人要买,我却犹豫了起来,这倒不是价格上的原因,而是考虑到我们这一家子人可能有朝一日还会回到百乐来,真是舍不得卖啊。
 
百乐是新南威尔斯州(NSW)南部的一个小山镇,离悉尼约500公里,人口只有1200左右。这里地势高,冬季气候寒冷,早晚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苹果,出产的苹果颜色鲜艳、味道甜美,闻名遐迩。因盛产苹果,这里的罐头厂和包装厂也应运而生了。
 
19878月,由来自越南的同父异母的弟妹担保,我携妻儿一行四人移民来澳。在国内我是教中学语文的,妻子是搞电机电器的,但是都不通英文。我们在悉尼呆了半年,在成人学校学了十个星期的英文,但语言还是不大通,找不到工作,也不知道做什么好,靠领失业金过日子。当时我已四十岁出头,担心长此下去一事无成,所以很是焦急和苦闷。恰巧一位颜姓老乡给我介绍了在百乐的另一位韩姓老乡。韩先生来自越南,是百乐最大的一家农场主直接到越南一教会英文学校挑选来的,他在苹果园打工多年,深得老板的信任和器重,我们就是得到他的帮助才来到百乐的。
 
我们到来之前老韩和他太太就已经为我们租好了房子。他们俩是天主教徒,与天主教会管理下的二手货商店有联系,于是从那里弄来了床、垫褥、桌子和椅子,免费送给了我们,解决了我们全家人睡觉和吃饭都在地板上的尴尬问题。
 
老韩在我们到来的第二天就领着我们在果园摘苹果了。摘苹果的人要随身扛上一把梯子,胸前挂着一个装苹果的大带子,带子满时就走下树来把苹果倒进一个大约1.2立方米的木箱里,满一箱就是14元。摘苹果这种工作,每年通常是包给来自菲律宾的黑市移民做的,这些人动作如猴,一行行的苹果给他们一摘,九九八十一,眨眼间就摘光了,难怪果园老板喜欢他们。我们夫妻俩远不如他们,一天到晚累死累活最多摘7箱,得钱不多,但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找到工作,也就心满意足了。这是我们在澳洲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苹果收获季节完了的时候,我们在果园就没有工作了。不过,这里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生活太寂寞,离去的人多,进来的人少,劳动力和人才有点紧缺,竞争不太激烈,这对于我们这种人到中年而语言又有障碍的人来说,却是“风水宝地”,可不是?我们又顺利地找到了罐头厂和包装厂的临时工作,有趣的是那罐头厂就在我们住家对面的街道边上。
 
百乐地区只有三个中国(亚洲)人家庭,除了我和老韩这两家,还有来自香港的开餐馆的老谢一家。这里的环境逼迫着我们每天都得讲英语,懂也得讲,不懂也得讲,这样就把脸皮讲厚了,把舌头讲滑溜了。我们两个孩子,出国时十岁和七岁,都没学过英语,真难为他们了,特别是大儿子做作业时曾经哭过,好在来到百乐与澳洲本地孩子打成一片,语言进步之快非我们大人所能想象,尤其是说话的口音已看不出与本地孩子有什么两样。当然我们自己的英语也有明显的进步。随着语言的进步,两年后,妻子被原来的果园吸收为正式工人,我也能自由地四处问津,终于在离百乐镇35公里的潭巴兰巴(Tumbarumba)一家大木材厂找到了工作。
 
这家木材厂很现代化,但我的工作很原始,就是花力气从传动带上把木材搬下来,并将之堆放和包装起来。虽说是苦力活,却不易被别人取代。我是一百多位员工中唯一的中国人和亚洲人,在该公司的几次易主和人员调整中我都不曾被辞退,一干就是七年。为了“多收三五斗”,我选择上晚班,每天工作时间从下午3点到晚上11点;每天开车往返两地,中间要穿云驾雾地翻越三座山,遭遇险情在所难免。最难忘的是1993年冬天的一个下雪的夜晚,我在回家的路上,为了躲过一只毛鼻袋熊,车子拐了个弯,却因路滑而滚落山崖,所幸山腰上长有茂密的藤类植物,使翻滚的车子得到缓冲,最后平稳地停在谷底,本人仅受轻伤,算是命大。
 
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加上耐得寂寞,不旅游、不回国,生活节俭,养鸡种菜,积累渐丰,终于摆脱了困境,并有所发展。1992年我们将所租住的屋子买下,至1995年我们手头上还有七万元,我们便向银行贷些款在悉尼买了一幢全新的两层楼房,才十六万一千元。我的亲友们半信半疑,说“你买的是townhouse(与别人合墙的两层房屋)吧?”我说“不,是house(独立的房屋)。”他们过来一看才信了。对房地产行情根本一窍不通的我,后来才知道自己是抢在悉尼房屋价格飙升之前的最低谷幸运地买到这幢楼房的。
 
我们是1996年搬回悉尼新居的。那时大儿子由维州的DEKEN大学转读悉尼科技大学(UTS),小儿子也快要升大学了,他们在悉尼正好有了个家,是生逢其时也。或者说:我们当年到百乐去就是为了孩子的今天和未来。
 
百乐是我们新的故乡和新的起点。三年没回百乐了,我们多么想念百乐的老乡们,多么怀念在百乐生活的日子。我们祝愿百乐山更美、水更美、人也更美。
 
(原载于1999122<澳华时报>之“我与澳洲”征文选登,201045日略作修改)
 

上一篇:培育种子的人


评论专区

lindaoj81352014-11-20发表
叔公的開闊進取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移民至遙遠的澳洲,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lindaoj81352014-11-20发表
叔公的開闊進取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移民至遙遠的澳洲,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