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敬畏神灵
作者:庄伟杰  发布日期:2013-11-20 02:00:00  浏览次数:3616
分享到:

       有人说:举头三尺有神灵。此话乍听有点神乎其神。当然,“三尺”乃是虚指的。细加琢磨,其意不言而喻,旨在劝谕人们多从善行善,少做坏事亏心事。因为你所有的言行事迹均在神灵的眼皮底下。于是,有友人问我:你相信神灵吗?如此追问,让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实言相告,称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又不全然;说自己是一个迷信者,绝非如此;问自己是否有宗教信仰,的确没有。然而,生活在一个万花筒般、且日趋复杂和斑驳的世界里,从初生的婴儿到童真年代,经历少年混沌期,走向青春骚动期,直至进入目前的中年状态,直面世界,发觉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自己变得愈来愈沉重了,好像一块被岁月风雨磨砺过的花岗岩巨石。人到中年,一切似乎变得愈来愈加繁复,自然也更为丰富。于是,为了寻求人生真义,寻求对于现实生活方式的确认,总想摆脱时间的限制,向非时间性的维度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状态),以期在学着活中乐活,活得更精彩更诗意更潇洒。作为凡夫俗子、作为活生生存在的具体的人,我必须承认,如今的我相信冥冥之中似有神灵在。信则灵,不信就可想而知了。但这并非是盲目痴迷的那种迷信,也非是原始形态中的那种偶像崇拜。准确地说,我的这种“信”,既是对神灵的一种敬畏,也是一种自信心的真实体现。因为现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苦难和幸福一样,总是如影随形地存在于具体生活中。人有时必须寻求一种寄托或解脱,把生活体验经过整理而用恒定的空间形象——神灵,当作一种精神象征体,用来满足寻求生命意义的需要或心理补偿。

       那么,什么是神灵呢?人看得见神灵吗?这种诘问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西人阿托拉在《神灵》一文中说:“从本质上看,神本身是具有创造力的,含蕴丰富和令人鼓舞的,他有一种美德,能使所有的善男信女神圣化。他崇高,完美而又庄严。如同一切具有神性和超越物质世界的事物一样,只能通过比拟类推才能领悟到他的存在。”他认为神灵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远离尘世”与“不可亵渎”。在神灵面前,德国神学家鲁道夫•奥托(1860-1937年)在其名著《论神圣》中则是这样描述的:人们既感到心醉神迷,又不免惊惶失措;既欣喜若狂,又胆战心惊。与神灵相感应是一种“完全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神秘现象,它既有吸引力又让人害怕,似乎唤起了一种与“物质世界的”危险所引起的反应根本不同的恐怖感,一种与我们平时的体验毫无相同之处的“极度恍惚状态”,这种可怕的神秘现象也令人神往,它会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所有的人都在它面前战栗并且觉得必须与它融为一体。他们被一种吸引力所推动,这种吸引力同作用于我们身上的人世间的美和诱惑并无类似之处。这些相互矛盾的感觉,和一种纯粹是另一世界的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神灵的观念。

        就我而言,对于神的理解,没有神学家们如此扑朔迷离的解释,自然也不像基督教徒的神灵观单指上帝,并将其升华而赋予至高无上的意义。同样的,我素来反对那种带有封建迷信式的愚顽与蒙昧。人只有从崇拜、依附外物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且学会从自身历史的积累中形成了自律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才能成为自由自在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更应当相信自己,充分认识自己,自觉运用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去行动。一言以蔽之,学会爱自己,学会相信自己,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如此说来,与我前面所言的相信有神灵在,看似自相矛盾。其实不然。我相信有神灵,只是怀着一种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希望从我所认知的神灵身上感受到一种美德,或者学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以不断完善自身,升华自我灵魂,驱动人生渐入佳境。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式的相信,可是倘若这种自信的“欺骗”能获得长久而真正的幸福或满足感,那么自我欺骗一下不也是一种美的情趣吗?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我们可以远离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这份激情便包含在我们对人生前景的营构之中。因此,在我看来,相信自己与相信有神灵并不相悖,甚至可以形成一种同构关系。诚如相信自己之于敬畏生命,也因为相信有神灵,所以敬畏万事万物,敬畏一切生灵,乃至敬畏天地神灵。

根据个人的喜好,认真地说,在本人心目中,除了必须感恩天父地母,起码有三位神灵特别值得自己敬畏,一是观世音,二是海神妈祖,三是诗神缪斯。如果说妈祖和缪斯分别来自东方与西方,那么,观世音是东西方皆有。其本身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素。

       要领悟神灵的存在,就得相信神灵闪耀着永恒光彩。其中的神奇与玄妙,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和领略。先来说说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不仅是西方三圣之一,而且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菩萨”即“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可以成就众生。观世音原为男相,大乘佛教中他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声称他有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由于观音代表着佛教的“大悲”,南北朝以后,被改装成慈悲为怀的女性形象。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其各种名号和造型,如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身观音、千手观音,表示他(她)可以应相化作不同形体解救众难。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现出东方的人神信仰。果真有如此美德和神威的观音,能普渡众生,救生灵于水火之中,难道不值得我们相信和敬畏吗?

       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如果说观音菩萨本身像一卷闪耀千年的佛学经文,那么,海神妈祖就如同一部流传至今的民间典籍。谁都知道,妈祖不仅是中国沿海地区信仰的最大海神,而且哪里有华侨哪里就有妈祖,至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神之一。同时,也是主宰旱涝的水神,还是主宰生育、生产、驱疫和战争之神。于是,妈祖被誉为万能之神,被尊为“通贤灵女”的民间圣贤。正像南方称妈祖一样,据说山东、辽东地区称“海神娘娘”,台湾则奉为“天上圣母”。由此可见,妈祖的神通广大,早已深入人心,并常常以其巨大魅力,使信徒们心悦诚服,为之倾倒。有关她神秘而离奇的传说风行海内外,至今妈祖信仰已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或如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

       我之所以敬畏妈祖,倾心于妈祖神韵,首先是妈祖历史上真有其人,且出生于平民之家。因为她的美德、以及所拥有的超人力量,神灵般闪烁祥和吉安的光彩而普照民间。譬如她温良谦恭,亲近生民的德行;譬如她发扬优良家风,“阴行善,乐施济”,十分关心人世间疾苦的精神;譬如她心地仁慈,同情呵护社会最低层的情怀;譬如她救灾恤难,扶危济险的事迹;譬如她的纯朴雅静,她的护国气节,她的胆略才识;譬如她恪守人类的孝悌伦理,尊老爱幼,为人间带来了春风化雨……

       再来说说我和诗神缪斯结下的不解之缘吧。自幼喜欢诗书画艺术,学的大多是中国本土的东西,真正接触现代新诗,严格地说,是进入大学时代。喜欢诗并开始一路读诗写诗甚至评诗论诗,让我学会善待诗神相信诗神,也明白除非心怀一片诚意,否则对神灵就不可能有直接的感性认识。

       中国是泱泱诗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诗文化,但中国却没有自己的诗神,尽管林语堂先生曾认为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缪斯(Muses)女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科学、艺术女神的总称,为主神宙斯与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所生。缪斯女神体现了古希腊时代对诗歌艺术的完整理解,因此,我们常常称缪斯为诗神。其实,缪斯即是艺术的代表,也是艺术本身。在希腊人掌握文字之前,缪斯也是学习的代表和应该尊重的神。梭伦认为缪斯为人类带来昌盛和友爱,是通往好的生活的秘密。为了完成他的政治改革,他让雅典的男孩在每年的节日上祈祷缪斯和朗诵他的诗。据说,缪斯的崇拜一般在泉水附近进行,而且缪斯也往往与希腊英雄崇拜相连,传说中英雄的墓地是诗歌比赛的地方。

       当缪斯的圣火传递到古老的东方大地,当现代自由体新诗从西方移植过来,诗与神灵一样,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而为人所钟情所共享的。如果我们认同了神的存在,而神又不使用人间语言,那么,诗人注定要代表诗神发声,并以神的代言人角色,激活和唤醒潜藏于我们内部的神性。假如诗人不代表神诉说,那么诗人说什么可能都是多余的。那些无关痛痒的大白话、假话、套话,不管怎样华丽怎样装饰,终究是老调重弹,味同嚼蜡。诗人所弹响的永远是神的竖琴,既令人心驰神往,又常常不知所措。因此,在我的理解中,诗性即神性。同样的,神性也可以直接构成诗性。其实,寻找神性就是要回到最初的本源,让人回归本真、重返自身——那是没有被现实世界掩割过、也没有被自己扼杀过的丰富而纯粹的人。尽管与神灵感应互动,是一种完全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神秘现象。当然我这样说没有任何将诗歌神秘化的意图,我只想强调,倘若连真正的诗歌都不表达生命中的神性,生命又怎么能留得住神性?当世界在丛林中迷失了路向,人在精神上远离世界之后,唯有神的声音能让我们获得原本的归属感和依附感,不至于迷失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并找到返回世界的路径。可以说,神的声音好比我们心中的烛光,而诗歌能够让我们自由往返。因为在人类那个最初的原点,诗歌、艺术曾经就是人类的生长、繁衍、创造、自娱、期盼、憧憬,就是人类生活本身,俨若吹拂在天地神人之间的和风,灌注在自然万物之中的灵气,甚至构成为人生的“最高存在”。……

        思绪万端,言不尽意。无论是佛教文化中的菩萨观音、民间文化中的海神妈祖,还是西方(古希腊)文化中的诗神缪斯,这三大女神及其氤氲的或慈悲或博爱或通灵的玄妙神意,的确令我心存敬畏,又满怀虔诚。于是我明晓,只要把神灵般闪耀的光彩,置之于至真至美至善的坐标点,生命随时都会被光照亮并发光;只要擎起的理想或愿景依然风华葱茏,所有的磨难都不叫磨难。这是生命旅程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资源,它驱策自己总是倾向于坚持圣洁般的写作,并对那些始终敬畏文字如同敬畏神灵的诗歌忠臣们,寄以深深的期待和祝福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