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读王若冰《对面的少年》
作者:王若冰  发布日期:2014-01-20 08:22:27  浏览次数:3278
分享到:
碎花伞下的心事
 
       (胡竹峰)王若冰人美,文章美,这本书的名字更美。《对面的少年》,让我想起过去的时光。说怀旧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心底的触动,有些东西被勾了起来。对面的少年,分明就是青葱岁月的美好时光嘛。
       王若冰的文章也是青葱的,颜色青葱。前些时候回到乡下过了几天,一些人家院子里天井花园,草木青葱,鸟语细碎,墙外偶尔传来路人足音,少年往事蹑手蹑脚滑进心里,时空交叠,今昔相融,浑忘今夕何夕。读完两辑王若冰的《对面的少年》,茶放在眼前的半壶红茶也凉如夜水了。
我写散文,重情绪,王若冰的散文,很多都有一个故事支持。
       故事的重要我近年才懂得。说起来也是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也读过那么多唐宋传奇的。我辈众生,白天制造自己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讲着故事,到了晚上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
       故事是骨,故事更是情节细节。一篇散文,有骨,有情节,有细节,总归是好看的。譬如《学会接纳》一文,写一个女人与比自己大十岁的男人相爱,但那个男人的孩子不接纳她,故意弄脏刚洗的衣服,不时将她的鞋子扔进垃圾桶。无论如何,她把所有委屈埋在心底,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孩子。文章到最后,她背着深夜里发烧的孩子去医院,“孩子什么也没有说,在她的背上大声地叫了一声妈妈。她感觉到孩子正在用她的小手为她擦去脸上的泪痕……”读到这里,我才心里一松。
       文章太重故事,固然被情节拖绞住了,不重故事,又被语言拖走了。写露了等于失分寸,辜负了一个好细节。写平了过于乏味,对不起一个好素材。王若冰的散文,基本在两千字内里潜心经营。董桥说:“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念忆要近,偶尔笔调太像小说还要收一收。”张岱的文章《王月生》《柳敬亭说书》《濮仲谦雕刻》都是这一路,王若冰差不多已得了此间真谛。
       张岱笔下的王月生是南京朱市妓,寒淡如孤梅冷月……或时对面同坐起,若无睹者。有公子狎之,同寝食者半月,不得其一言。一日口嗫嚅动,闲客惊喜,走报公子曰:“月生开言矣!”哄然以为祥瑞,急走伺之,面赪,寻又止,公子力请再三,蹇涩出二字曰:“家去。”这故事里分明是命运。
王若冰的笔下常常有命运,也常常有无常。譬如《白白爱你这些年》一文,写一对男女的情事,真真切切,读来让人能触到当年的呼吸,文章跌宕起伏,舒舒卷卷尽是心事。经历过的“人生”在“散文”的碎花伞下沿着从前的脚印辨认过去的阴晴圆缺,让人看了心里一紧。
       读完这本书,让人感觉到王若冰的善良与敏感,过去的往事,过去的场景,在她信手写来的文字里,明明灭灭仿佛纸窗下的一对红烛,烛影摇红,昏黄而幽深,映在窗前的人一晃又一晃,不忍细说的终归是青玉案前一声轻轻的惆怅。
       民国后,散文的文脉断了,我指的是传统意义上中国思维下的散文。在我眼里,当代许多散文家是在用西洋语法写作,方块字里全是异域风情,好像长袍外套着一件牛仔夹克,即便好看,也不伦不类,何况还不好看。所以,在散文的写作上,与其不知所云地借鉴,不如明明白白地继承。
        王若冰写的都是地道的中文,都是典雅的汉字,清淡、浓郁,有心事,有故事,用词朴素,行文惊奇,洋溢着汉语之美。我读了很喜欢。



评论专区

进生2014-11-20发表
对方显然是个踏实的民族,不是先要靠骚人墨客代言,所以有: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非常朴素而实在,一个”green"完全担当得起汉字的一个”淡“字;两厢比较,虚实相映,我是很欣赏的。
王若冰2014-11-20发表
感谢进生老师的点评 问好!
进生2014-11-20发表
唉,澳华网上的这个“操作时间过长。。。”相当讨厌,常常因此扫兴。。我就举个例吧。不同民族,人气是一样的,因此其文学表现所锤炼的情感也是相通的。我们常见常听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汉人取“水”作比喻,深藏其中的内涵其实远超过一个“淡”字。其他语种如何表达这种感情或这句“谚语”?
进生2014-11-20发表
一本书,读后,能让人感触到作者心灵的善良与感触世事的敏感,加上文字的典雅,朴素,又透出汉语之美,我想,该祝贺王若冰的这本书,《对面的少年》。
进生2014-11-20发表
王若冰文友,客气了。我是想来就敲了出去,图个交流的热闹。一本书,能引来深究文学之美的同道赞美,该称道的,更不枉诉著文字里的一番心血,为了让自由的心灵更柔美更坦荡。好的世道需要,差强人意的世道更需要。
进生2014-11-20发表
那个叼雪茄烟的民族有没有也一样隽永而传之久远的“谚语”,一样朴素美而很文学的表达呢?只因为”人气“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是长袍还是牛仔裤都裹挟不去:
进生2014-11-20发表
此外,我对书评最后几小节中,涉及不同的语种写作,不同的文学传统甚至思维传统,进而对各自散文创作的影响,书评者的大致观点,不以为然。
进生2014-11-20发表
这个话题很大。我是这样想,不同的民族,语言不同,语法不同,文学创作上的表达方式自然也会差异很大,思维方式也会不同,但透过这一切不同或差异,所表达的人类共同的情感是会一致的,能相通,也能被“想通”,因此,也就能理解,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能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进生2014-11-20发表
而且,里面显然也孕育得出另一句话:“距离产生美”。把“距离产生美”看成这两句谚语之间的“鹊桥渡”,也像是很合适。两者之间没有谁是东施谁是西施的问题,只要不去硬译就没这个问题。只是我想,“距离产生美”反倒是同“a hedge..."句血缘更亲近些,只是汉语书写者容易把她看成本是自己的亲儿子,一如当今的中国执政者把马列看成自己的意识形态祖师爷并要传世当祖宗一般天真得可以。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