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蔡田明先生新书《西金山史话》读后杂谈(七)
作者:进生  发布日期:2014-06-28 20:24:07  浏览次数:2567
分享到: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创业都是艰难的。《西金山史话》非常生动地介绍了当时开发西澳的梦想、艰难带来的挫折与失落。书中以前面提到的那个有部长大臣罗伯特•皮尔当亲戚的皮尔先生为例,读者便能知道,当年这些西方政客的亲戚,闯荡世界,其实也是十分心酸,远不如21世界的中国,权贵们及其子女的所谓“创业”,有着新中国的“国库”可以供他们挥霍与盗取,还有优良的军队作后盾。就这点来说,千万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同东方中国的行事规则混为一谈。
《西金山史话》书中说道:皮尔先在库克本附近克拉伦斯(Clarence)设点。来到六个月后,已不再有人给他整床替他打水。更悲哀的是,艰难的生存环境,使他手下的40多人死去。不到一年皮尔先生只好宣布废弃置业点。他带来的人,便走的走,溜的溜,走后能回来的人,也都是不得不再次希望老领头人能给於救助。那些看到自己几乎是落入了绝境的人们,便不断地上门找他,抱怨他用“谎言”而不是“梦想”带他们来到这鬼地方谋生,恨不能吊死他。这像是应了中国的“虎落平原让犬欺”的话,虽然,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情况,就鼓动众人来做梦,皮尔是有责任、该承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可他没有英国的国库可以解困,他的当官的亲戚也爱莫能助,老牌的英帝国,那个时候就已经非常地落后于中国,哪要现在的李克强总理跑去当面教训他们“已经落后”?皮尔已经是大地主,但只是空有大片土地,当然斗不过人多势众,他只好东躲西藏起来被人到处搜查。他这个脾气大,好冲动发火的贵族反倒形同“逃犯”。他带来的那些人,最后都选择到塔斯曼尼亚岛去避难了。
      皮尔的投资钱,实际上来自一位在悉尼作贸易发财的原囚犯利维(Solomon Levee)。利维在伦敦得知皮尔投资失败极为伤心,于1833年去世。皮尔也于1865年过世。到澳不足四十年。死前穷困潦倒。40年啊,我是肃然起敬。最让我感概的是,我眼面前正观赏着一个标准的中国成功发财了的人物-陈光标,皮尔在他面前就太灰暗了,陈光标在《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广告:《我想和美国穷人一起用餐》。广告说:「中国大好人携手美国著名慈善机构,寻找1000名美国穷人及流浪汉,用餐后每人领取300美元。」他计划6月25日中午在中央公园为1000名美国穷人及流浪汉提供免费午餐,餐后每人发放300美元,以「重塑中国富人形象」。
      赞赏者说:凭借此举,「标哥」再次造势成功。我不清楚“重塑”的“重”字暗含什么先机,我还佩服消息里的用语“寻找”两字,若这种善事在中国本土做,那是可以同“贫困县”“贫困地区”连在一起,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钱发下去,而且也不会就那么一个小数字就能打发的,至少省下的机票钱可以多发许多人。我尤其同意全力顶他的“标哥”的人物宣称“厌恶人们据此讨论「慈善的本质」,因为根本没有这种鬼东西”的说法;其实光“富人的形象”已经要到国外去折腾,再谈“本质”的话,大概要在全世界打广告发钱了,至少让人真会跟着说下面这句话:“陈光标爱作秀,我巴不得他多作、经常作、天天作,直到天下的穷人都被惠及、天下的富人都爱搞「作秀慈善」为止。”而且,受惠的人自然有脑也会如此“巴不得”,“纽约总有几个穷人能因为他填饱肚子,拿着那300美元,”只怕“有了闲暇在网上说说陈光标的好话”的心态是黄了,难说了,不用“巴不得”地解说,早变成等他“天天作”的怨言了。
       所以,知道了这么一个陈光标,我先就觉得他是肯定把皮尔逼到没地儿可以存身-即使只安放皮尔自己的一个小小的骨灰盒。
然而,伦敦那边的人们,依然用澳洲广袤的土地与廉价营造着美丽的梦想,即便前驱者的挫折与苦难在保持着差不多要半年多的时间差,还是传了回去,比如1829年9月22日离开西澳海岸的第一批邮件包,中途还要被转到其他船,这些邮件直到1830年1月23日到达伦敦。两天后被泄露给媒体。这常像是杯水车薪,浇不灭人们不绝的梦想。人,有梦象是比没有梦强,没有人敢保证,每天上床前说“今夜无梦”。而且,第一批受挫后千辛万苦回去的,就是敢吃回头草,一如中国的58年的“大跃进”,现在依然敢再试身手,只是东方的政客乖巧,懂得绝对不能再用同样的“歌词”的。而且,互联网时代了,天上有卫星,地下有拍客,手机镜头就像苍蝇眼。就这点而言,我能理解中国当局的严控互联网,虽然不清楚,他们的智囊,是否是看过蔡田明先生的新书《西金山史话》,明白了现在中国的消息传播,不能超过当年英国做澳大利亚美梦时的媒体水平,以便可以维持做梦的热度与激情,在这点上亏了自己的创业激情。
       否则,1929年4月到1930年1月这半年多伦敦人还真做不成“天鹅河狂热”之梦的。
       可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提到皮尔这些“不幸”并指出他为西澳天鹅河开发带来“英国生产模式”。就这一点,皮尔咸鱼翻身,我现在只得替他“平反”,几个美国穷人拿了送上门来的300美元,在互联网上吹几句“钱收到了”的跨国际级别的好话,能同马克思这样的人物的赞誉相比吗?
      皮尔(1793—1865)一个值得西澳人关注的开拓者名字。以皮尔命名地区包括曼达拉(Mandurah),这是一个到珀斯南部旅游胜地去,东方人尤其不该错过的一个地方----当然,我不是以缅怀“先烈”的敬仰之情建议的,他终究没有造反起家,也没有直接掠夺土著的土地,他花了朋友的生意钱,从政府手里买的土地,自己受了40年苦,坚守到了最后,从一个“富豪” 变成了一个“穷人”。

28/06/2014《联合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