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六祖其人(一)《法宝坛经》读书笔记
作者:华坨  发布日期:2014-12-17 12:05:12  浏览次数:3491
分享到:

猛一抬头,发现我周围的许多中国人,无论是那些早期掏金者的后代,还是越、棉、寮苦海逃生的众生,以及从港、台投资移民来的富商,甚至后来从大陆来的新移民们(原留学生),一股脑儿都涌到佛堂里去了;身穿大褂的、西装罩体的、牛仔裹身的,人手一册《法宝坛经》。一时间,修禅之举、颂佛之声、在华人社区里沸沸扬扬……为了赶上潮流,我也请来一本《法宝坛经》悉心研读,下面写的就是我读《经》的体会。(本文中《经》专指《法宝坛经》) 

《法宝坛经》又名《六祖坛经》,据说是中国人写的唯一可以被称为“经”的一部佛典,其它的佛经都是印度人写的中文译本,由此可见其《经》在中国佛教界有着崇高的地位。那么何又称为六祖呢?《经》本(我读的《经》为香港佛经流通处1993年发行的赠阅本)开篇的第一序中这样讲:“后魏(南北朝时期)之末,有僧号达摩者,……航海而来至梁(国号,中国五代时期),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悦。乃至魏,隐于嵩山少林寺。以其法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 能于达摩在中国为第六世,故天下谓之六祖。”  细心的读者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达摩肯定不是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人。佛教传入中国于汉魏年间,他赶了个尾巴,而且又在北朝的梁武帝那里碰了壁,随后就跑到时属南魏的嵩山少林寺隐居去了,那寺也不会是为他新盖的,武侠小说里把他说成是少林武功的发起者,也未必可信。

事实正是如此。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一天夜里,明帝(东汉刘庄, 年号永平, 公元58—76年)梦见金身巨人进入宫中。次日,明帝就此事询问群臣,有臣出班答道:西方有神,名为佛,皇上所梦应是此事。于是明帝派出使臣往天竺访求佛道,使者在大月国碰到了僧人,邀请他们前来汉朝,一行人用白马驮着佛像回到当时的京都洛阳。那时,寺,是官署的名称。这些僧人刚到时住进了负责接待朝会宾客的鸿胪寺,后来政府又为他们专门建了住所,取名:白马寺。这也是僧人的住所后来被称为寺的由来。

 白马寺的建立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象征,但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肯定比这还要早,因为臣能以佛为帝说梦,说明时人对佛教已有了些许认识。因此学术界推定,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在西、东两汉之间。就算以白马寺为准也不晚于公元76年,而达摩初来中国见梁武帝时已是南北朝时代——公元502年间,这之间差了420多年,为什么达摩还能算是初祖呢?在早于达摩到达中国的这四百多年里,中国经历了东汉、三国、西晋、东晋、步入南北朝。这期间,佛教在中国已经从无到有飞速地发展起来了。有记载,北魏时,洛阳城内外有佛寺千多所,各州郡佛寺总数高达三万之多。在达摩到达之前,从西域前来中国传教译经的著名人士有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支谦、竺法护等,译出经文千余卷。这期间,国人学佛得道的著名人士有:道安,他从师西域僧人佛图澄、译经187卷、写出《综理众经目录》等60余种佛学著作,随他身边的僧众曾达千人之多;慧远,道安的弟子,因宣扬“儒佛合明”之说,对佛教和儒教教义中的矛盾进行调和,极大地推动了佛学在中国社会上的影响,从而被誉为净土宗的佛祖;法显,他从长安出发,西渡流沙河,翻越葱岭到印度取经,历经15年、游历30国,带回当时中国所缺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可是这些前人和高僧都没有在《经》中被称为佛祖,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法宝坛经》只是一家之言 。佛教(指中国佛教)分有众多的宗派,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三阶宗等,那些较小的、时生时灭的流派就更多得数也数不尽了。《法宝坛经》只是禅宗一派的经典,达摩是该宗派的始创人,起于后魏年间。从达摩不悦梁武帝问有为之法,而后隐于嵩山少林寺,而不是入寺洛阳城一事可以看出,这一派在当时并不受重视。梁武帝大概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皇帝中的尊佛之最了,他自称“三宝(佛、法、僧)之奴”,四次舍身寺院削发为僧而后打熬不住由朝廷和群臣以重金赎回。这样一个人问达摩“有为之法”能是什么呢?不会是治理江山社稷之策,这是儒教的内容;也不会是瑶池御女之方,那是道教的法宝;这些他已经玩儿够了!他所问的很可能是在道教中求不可得的长生不老之术,但被达摩拒绝了。显而易见,禅宗这一派在当时尚未与中国的儒道两家相合,正因为如此,它的发展便受到限制。这一以“彻见心性”为宗旨的颇为神秘的教派从梁武帝天监年(公元502年)一路单传,至唐朝 仪凤(公元676年)历经174年,由慧能接手称为六祖。《法宝坛经》讲的就是慧能将禅宗在中国宏扬起来的事迹。

    由此说来,《经》中所说的六祖也好、一祖也好,不是天定的而是人定的,是由那个教派的信徒们推上神龛的,且不说无神论者、就是另一个教派的信徒也可以对其不以为然。“佛”,字出梵语,是对得道者称谓的中文译音,然而,对某人是否已得道可就歧说不一了。举例说,唐代有个名僧,几乎与慧能同期,名叫玄奘,(公元602—664年)就是唐三藏,这个人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在中国无人不晓,知名度远远在惠能之上,但成文于唐的《法宝坛经》却对他只字未提。这是因为玄奘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初祖,该宗以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著名,并且主张五种性之说,认为有一种无性有情者不能成佛,明显带有原教旨从奴隶社会过来的色彩,这就与禅宗的彻底否定相的意义和众生皆有佛性的教义大相歧异;按现在的话说,禅宗视法相宗为教条主义,而法相宗看禅宗则是修正主义。此一方认为是得道成佛,彼一方则视为邪魔歪道——佛陀释迦牟尼的原旨(公元前五世纪)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已经像“毛主席语录”那样全凭信徒们随意诠释、自由阐发——依自悟写成的经文杂如莽林、浩如烟海——没有公认的道,也就没有公认的佛了。因此,各位在读《经》的时候,切记要明辨其文佛理,认祖归宗之事则要凭个人是否合意,万万不可跟着起哄乱认一气。

另外要知的是,《法宝坛经》不是六祖慧能本人写的,因为慧能生下来并不识字,至死也不曾想起来去学,于是,在有生之年并不曾译经和留下著作。现在的《法宝坛经》则是由他的弟子法海集合慧能和尚的语录和事迹编篡的。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那些特别虔诚的信徒们,因为如果我在下面指出《经》中有不当之处,应归罪于其门人法海,所谓文责自负乃万事通理也。当然,如果觉得是我说得不对、未通佛理,则欢迎任何人出来批评指正,但,必须讲出道理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