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视点

新闻视点

长篇小说《古城墙的回声》的出版信息 —兼答谢关注此书的人们
作者:汪应果  发布日期:2014-12-18 17:06:24  浏览次数:4629
分享到:

wangyingguotu.jpg

今年九月,南溟基金会把2014年度资助出版的名额颁给了拙作《古城墙的回声》,消息出来后,来自悉尼、墨尔本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澳华文学网、世华文学网的朋友们以及世华文学交流协会的秘书长心水先生,都给我发来邮件,表示祝贺,他们的热情令我深受感动,在此我谨表诚挚地谢意。

有了钱,按说可以有很大的选择出版社的余地,既可以在大陆内地出,也可以在境外出,但对于一个华文作者,却有一个两难:选在境外出吧,自由度很大,没有人要你改这改那,但境外的销路很窄,尤其是根据“中国特色”,境外的书是很难进入境内的:去年我在香港出版的书尽管不涉“黄赌毒”,也不属“境外敌对势力”的范畴,但还是进不去;如果选在境内出,在严抓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审查是免不了的,出版社为少惹麻烦,大笔一挥,不知要抹去多少作者的心血。

仔细权衡,决定还是选在境内出吧,主要原因是作品写的是我儿时在敌伪统治下的南京生活,这里有我一份浓浓的乡情,有我一份对故乡人民难以释怀的爱。

主意定下后,就是选哪家出版社了,按说,这对我不应该是难事:以往我出过十余部学术著作、文化散文和长篇小说,跟国内许多知名出版社的老编辑们结下了深厚的文缘,即使退一步,老编辑退休了,但仅凭我在大陆的名牌大学中文系教了大半辈子,弟子三千分散在全国各家大出版社,理论上打个招呼也就能搞掂了。然而现在却出现了新情况,我的学生们也都到了退休的年龄,有的居然敢于先我而去,而我出国多年,年轻的领导我一个也不认识。我知道现在的这辈领导,那是要有一套特殊语汇才能打交道的……左思右想,我想到了我所在的省出版社有个社长是我学生,可惜她也退休了,被暂借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帮忙,我就把书稿给了她。她一看,说书写的很好,就交给南大出版社出吧。我一想,可以,南大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再说,小说里还写了不少七十年前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伪中央大学)在日本人统治下的情况,在这儿出蛮有意义的。于是南大出版社接过去看了,也说很好,书很感人,应该赶在南京大屠杀国祭时推出,希望我回去签名售书。为了这个原因,今年冬天我回了趟老家南京。

写小说的常用到“峰回路转疑无路”的写法,回去后果然遇到了这个情节。原来据说是中宣部出了个“几审查”(我记不清有多少了,好像是十五项或更多)的规定,我非得过这道关不可。麻烦来了,我的书并不害怕三堂会审,但时间我拖不起。出版社当然也不希望拖时间,这种审查的成本都是要由出版社来支付的。他们开始帮我想办法,说最好不要送到国家总署去审,这样最快也要等一两年,争取在省里过吧——办法是把书做成儿童文学的,一个孩子的回忆,能有多大事呢?于是把书名改成了《烽火中的水晶球》,对此我也没有意见,我从来没有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低一头的错误观念,世界文学名著中好多儿童文学都是成人文学,反之亦然,再说,国内的成人文学的平面媒体一片萧条,市场都被电子媒体占去了,唯独儿童文学,在中国人“盼子成龙”的观念下,难得地一枝独秀。出版社说,我的小说初版就是一万册,估计寒假一上市就能销去一多半。我想这也很好,我一生是个教师,对孩子有感情。

出版社的这一招果真管用,拿到省里回答说,那就不用送总署了。可即使在省里审查,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我也等不起呀。就在这时,用得上水浒传里的一句话“只见一条禅杖飞将出来”,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一个学生现在成了我省某高校的当权派,他在请我吃饭时听说这一情况,说,恩师不用着急,这审查组的组长就是我过去的弟子,我马上给他打电话,告诉他“你师爷的书你也有资格审?”

果然第二天,南大出版社来电话催我“赶紧来签约吧。省里说,你的书不用审了。”

经历了这一番起承转合,总算是马上要出版了。我在此告知此书出版的信息借此谢谢诸位的关心。

这部书稿在国内转过不少人的手,有个奇怪的现象,好些女性的读者都说到她们看过后有的“热泪盈眶”,有的“唏嘘不已”,我不知道这部书是否容易打动女性读者?男性如何呢?我不知道。

再次谢谢南溟基金会,谢谢诸位。  

  2014.12.18

书的封面是由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女画家陈念初设计的,采用了现代派的风格,我试着看能否登出来




评论专区

wang2014-12-19发表
十分感谢谭毅博士,帮我把封面从我的手机上传到了网页上,我想这件事一定耗费了她不少时间。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