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司马颖又打造了八千多副棺木,用自己的俸禄缝制衣服,装敛祭祀黄桥之战的死亡兵士,表彰他们的家属,使他们感到荣耀,抚恤也比平常战亡提高二级,又命令温县地区掩埋赵王司马伦的死亡兵士一万四千多人。这些都是卢志的计谋。司马颖相貌漂亮但养尊处优惯了,不懂政务,看不懂文书,性格却很敦厚。这样的人,如果不卷进政治,那将是所有人的福气。曹奂就是让出皇位,自己逍遥。历史上有好多所谓的‘贤明’都曾经有让位的想法,干不了就承认自己没那个能力。司马颖原本也有这种出世的想法。但是,最终他没能逃出命运的捉弄。眼下,他将事务都委托给卢志,所以能够成就美名。朝廷又下诏派使者通告司马颖(7)入朝辅政,并让他接受九锡礼仪。可司马颖的宠信的孟玖不想回洛阳,又加上程太妃喜欢邺都,所以司马颖始终推辞而不去接受任命。
看到这里乜辛然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老爸、老妈。人老了就指望儿女,自己来了这么久,家里指不定多着急呢?
另一方面,司马冏(4)在拜为大司马后,成为辅政大臣。居住在司马攸以前的宫殿,设置掾属四十人,大筑宅第馆舍。北边收取五谷买卖市场,南边开设各种官署,毁坏的房舍数以百计。派大匠经营制作,与西宫一样。开凿千秋门的墙壁通向西阁,后房里设置悬钟乐器,前庭陈列八佾舞蹈。此后便开始沉湎于酒色,不入朝朝见。在府中任命百官,用符命文书指挥三台,只宠信亲近之人。让车骑将军何勖为中领军。封葛旟为牟平公,路秀为小黄公,卫毅为平阴公,刘真为安乡公,韩泰为封丘公,号称“五公”,把重要的职务委派给他们。殿中御史桓豹向天子奏事,没有先经司马冏的府第,便拷问他。于是朝廷侧目而视,天下大失所望。南阳处士郑方用不加封箴的书信极力劝谏,主簿王豹多次规劝,司马冏(4)都不采纳。却上奏把王豹杀了。
为政的人,最怕的就是有恃无恐。认为自己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到时候了,不要太委屈自己。就这么一念之差,读一辈子的书全都白费。不委屈自己就意味着不能和平民百姓一样的生活,那不就是腐化吗?中国古代喜欢用父子关系来说明君臣关系。儿子考了100分,父亲就有奖励。习惯了这套程序的儿子有一天做父亲了。再做出多大的成绩也不会有人奖励你了。论到你去奖励别人了,开始不习惯。时间长了也就逐渐明白了。可是,八王之乱的时候,执政的王爷换得像走马灯一样,上台后还没转变心态已经到了下台时间了。八位王爷都是这种心态,他们不论受过什么教育,到这里也用不上。相反,很多人,一篇书没读过,但是经过磕磕碰碰,老谋深算,遇到这种局面也照样能够平安无事。 人说,‘权利腐蚀人,绝对的权利绝对的腐蚀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全人类的历史教训,因此,有些地区干脆由没有家室的僧侣集团来统治。晋朝司马氏家族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重视教养。这种人一旦掌权,就会胡作非为。而中国的皇权既然是绝对的权利,那么就需要有绝对的不受腐蚀的功力来对付。否则,不但引来杀身之祸,还要危及社会。司马冏哪有那个功力?他的骄纵日益加深,谁劝也没用。他想长久的把持朝政,于是在永宁二年(302年)五月二十五日,以晋惠帝子孙都已经死了为理由,立清河康王司马遐的儿子,年仅八岁的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以自己为太子太师。这样一来,他的胡作非为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就差有人挑头向他发难了。
这个人来了,他的名字叫李含。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曾经在始平居住过。年轻的时候很有才干,狄道和始平两个郡太守都曾经推举他做孝廉。本州的安定郡有位年轻人皇甫商,家里是豪族,他认为李含家里是穷人,自己一个豪族和他交朋友应当是没问题的。谁知道,这位李含不吃这一套,就是不肯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