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二十四友”的王粹、牵秀在战前就嫉妒陆机,战败后俩人诬陷陆机有反叛之心。外加卢志对成都王的影响,身为外乡人的陆机,被诬陷反叛后百口莫辩。从此也能看出司马颖是个患得患失的人。相信陆机的时候,把所有的权利交给他。遇到小的挫折立刻动摇。至少他不懂得什么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陆机的为人,就是听别人吹捧虚名而把军队交到他手上。陆机的这场战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当然一败涂地。很快就被处死了,死时年仅43岁。比较三国时期,诸葛亮处理自己与周瑜、庞统和关羽的矛盾就能看出人与人的差异来。
再说与司马颖共同攻打洛阳的另外一路军队,司马顒(7)。此时,他的部將张方领精兵七万长驱直入,先击破前来迎战的皇甫商,并入城大肆抢掠。张方是穷人家的孩子,从来就不关心名节。就知道一条真理;有钱、有权、有人,就是上帝。抢完了之后张方进攻西明门,正好司马乂与晋惠帝率兵抵抗,张方的士兵见到皇帝的乘舆稍为退后,张方不能阻止,最终令到全军向后溃退。从这件事情上看,皇帝的威严依然存在。但是,总被人呵护,听不到真话的司马衷,弄不明白该怎样做才有利于国家,他甚至也不知道什么事情有利于自己。这次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张方残害百姓才出来御驾亲征。贾南风在的时候,他知道,贾南风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可现在的羊献容却不懂政务,这使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司马乂乘胜追击。张方伤亡惨重,只能退兵到十三里桥。他的手下的士兵惶恐不安,想趁夜逃走。张方说:“胜负只不过是兵家的常事,善于用兵的人能够转败为胜。现在我反而要再到前面修筑堡垒,出其不意,这才是正路子。”于是趁夜色悄悄逼近距洛阳城七里处,修筑了几层堡垒,又从外地运来大批粮谷作为军粮,以安军心。张方本来以为司马乂缺乏粮食,坚持不了多久便可不攻自破,他的军队要是饿肚子,绝对军心涣散。可事实告诉他,司马乂的手下愿意为他卖命。
张方有着穷人的狡猾,懂得知难而退,有点要打退堂鼓了。而另一方面,朝廷认为司马乂、司马穎是兄弟,可以用言词冰释事件,让中书令王衍(就是那位六亲不认的)去游說司马颖,虽然司马穎不答应。但张方听到后,也有些恐慌;阎王打架,小鬼倒霉,司马家的人万一媾和,说不定倒霉的是自己。
第六个死的蕃王司马乂(5)
本来司马颖(7)和张方的军队多次被司马乂(5)击破,死伤六、七万人;但有人在司马乂背后下刀子使得司马颖(7)咸鱼翻身。此事是东海王司马越(8)一手挑起。他看到皇帝竟然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参加司马乂与司马顒的争斗,就感觉皇帝心中对这个弟弟情有独钟。他害怕司马乂取胜后将掌握更大的权力(这是西晋自由思想的一个特色;谁有能力大家就拆他的台。司马衷之所以能维持很长时间,是因为他给别人的印象是没什么能力。现在很明显,以少胜多的司马乂比司马颖更有能力。大家当然要给他下绊。古希腊人认为这种下绊的做法,也是一种民主的表现。可是孔子选择另外的解决方法,他认为,为了稳定大局,就应该将最有能力的人扶上权利的制高点。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力求扁平社会的古希腊使得杰出的学者有可能脱颖而出。而推崇才能的中国却在人才的问题上变得越来越扁平。)304年一月二十五日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東海王司马越(8)乘司马乂军队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并送到金墉城。他们要求晋惠帝重用司馬越,免去司马乂的职位。正式结束战事。
司马乂其实已经非常警觉了,要不是实在疲惫,他很可能发现这个阴谋。他掌权的时候,一直害怕有人窝里斗。凡是与敌军将领有瓜葛的人,他都认真防范。乐广将大女儿嫁给了成都王司马颖(7)。他就担心乐广里应外合。乐广说,“我的五个儿子都在洛阳城内为皇家效力,我怎么能够用五个儿子换一个女儿呢?”听了这话司马乂还是半信半疑。相反,他最没有想到的人東海王司马越(8)发动了政变。这也许是他没有谋士,没人提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