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有感于圣童的《你依然是世界的盲人》一书
作者:徐放  发布日期:2022-05-27 17:03:36  浏览次数:1376
分享到:

xufang s.jpg

“你依然是世界的盲人“ 一书收集了圣童先生的批评论文专集,一共有2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可以说代表了他学术生涯的很多重要成果。2020年该书出版后,圣童送给了我一本,我当晚就翻阅了其中两篇文章,之后有陆续地选读了我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以下是我阅读后的一些感想,纯属个人管锥之见,也难免挂一漏万,有不当之处请圣童斧正:

首先,批评文集的跨越的时间很长。从2009到2019整整十年。这是圣童移居澳洲后学术生涯的重要时期与节点,因为在2013年他在悉尼科技大学获得了人文学的博士学位。因此,在这个期间经由他思考完成的文章,在研究的理论依据建树,自我的学术体系的建构,研究问题的取向,和对研究成果的表述,诸方面都呈现出日益成熟的圣童风格与特色。

其次, 该批评文集横跨“文学,艺术和 理论“的三大领域。这三个看似相关,但其实学理特色区别甚大。要对的这三个领域的当代现象做出犀利的点评,它实际上展现了圣童研究旨趣的宽泛,学识的广博和多面。用圣童自己的话说是“从新闻化经由文学化最终向学术化”的蜕变。我想这得益于他多年从事传媒工作对话题选择的敏感性,以及对文学描述叙事的带入感。

其三,圣童的文章都是以“批评”的方式呈现。“批评”的定义是什么呢?它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否定意见”。批评的难度在于作者不仅需要对“批评”对象或领域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了解,而且需要对这些领域现有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把握和解读能力。因此,这对专门从事文字工作者来说,也是最困难和具挑战性的。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说圣童的批评论文专集所呈现的贡献,在于它学术的跨度,宽度和高度。即时间的跨度,学科领域的宽度,以及立场角度的高度。

我本人对当代文学是门外汉,对小说和诗歌读得有限;对艺术也仅限于对绘画和设计领域知晓一二。所以,今天让我来谈对圣童先生批评文集的体会, 不免有局限性。我只能聚焦在绘画方面,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一,贯穿在圣童的批判文集中,我注意到他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源自在对“现代“,“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区别定义下,他对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态度。(为节省时间,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简称为“现代后主义”)。在西方现当代的文学,艺术和批评的语境中,“现代或后现代“是基于”先锋“,“先进”,“变革“,”进步“,甚至 ”反动‘, ”反理性“等定义来界定的。因此,近现代西方社会主流的艺术活动,都会以此为基本出发点。任何试图改变过去或当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段,和内容的尝试,似乎就具有一种政治上的正确性。当我们翻阅西方社会众多的,涉及到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书籍和论文时,我们会感受到它们都是被放置在对“现代后主义”的肯定的定位与框架中。

以近现代的绘画发展历史为例。西方绘画艺术从写实主义之后,在 19世纪中叶60年代进入印象主义,19世纪末进入后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关注的是眼睛所见世界的光与色的合成印象,它不再刻意关心描绘的对象与内容。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主义,进一步衍生出许多个主义和流派。其中立体(立方)主义注重对形体和光的解构与重组,采用多视角同时呈现的方式。野兽派注重为色彩而色彩的;表现主义注重自我的内心情感,采用变形,夸张和不和谐因素予以抒发。 (最极端的作品例子是康定斯基的“不断的线”(unbroken line 1923))。维也纳分离派注重装饰性,画面充满了符号和形式感的表达。未来派关注表达时间和速度与力量,赞美和表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与运动感;抽象表现主义注重形式与色彩本身意义的;达达主义反抗一切理性,对一切持虚无的态度,专事表达荒诞和无意义;(最极端的作品例子是杜尚的小便池-泉。)超现实主义在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下关注无意识的….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代后主义通过对影响或形成现代后主义社会的各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原因解释,来说明现代后主义语境下,各种绘画艺术思潮和实践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如果说直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似乎还可以或多或少地为绘画实践提供某些合理的背书和解释。但是,此后的50年,绘画艺术试图再消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红利似乎已经殆尽。现代后主义的绘画的各种思潮,从层出不穷到昙花一现,从无所适从到歇斯底里,从试图突破到穷途陌路。 只能以抽象或怪诞的手法堆砌、随意组合既有的概念和物体,去追求艺术表现的偶然性。所有的既定价值,道理和美学标准,都变得毫无意义。绘画实践已经完全失去了方向,只有各种刻意的标新立异。因为绘画作品的好坏已经与其是否符合美学规律无关。所谓的现代艺术也就仅仅只剩下“观念“了,与观念表征的载体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并且被看成是架上绘画的死亡。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现代后主义观念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走进了死胡同?不能再续以为继?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当下许多画家的绘画实践与方向。圣童对此提出了他独到的解释。

不同于大多数西方学界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善意的“和”积极的“,肯定的”态度,在圣童看来”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念为主导的西方文艺潮流充满了“邪恶的”,“负面的“,“否定的”东西,而这个缺陷又被长期地掩盖。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特地选择了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作为批判的标靶。大家知道“毕加索被当作是近现代绘画艺术神一般的存在,他的作品在西方绘画历史中,被评价为“体现了现代性的创新精神”的代表。但是,圣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他提出‘艺术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联性“。他认为“现代性要对我们的生活和世界有利,有价值。”具有现代性的艺术行为就应该为社会行为提供建构性的积极意义。尤其当大多数观众在观感方面对现代后主义的绘画的负面性质的观念影响,缺少抗拒能力,艺术行为的正面性质的观念很重要。而毕加索的所谓现代性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哪?其次,圣童提出”绘画的破坏与创造“对关系问题。虽然绘画的实践具有否定他人之前或自己的创造,但目的是为了更好或有意义的创造,可以说它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式的肯定。因此,绘画创作的“破坏”过程中,是否建构了正面的,积极的观念,在圣童看来,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 毕加索把“破坏“当成 “创造”。他的否定之否定最后还是否定。而且更加混乱,复杂的否定。在他的绘画中,人性的回归演变为“动物的生理性”的放任,“自由的表达自我”变成了对客观存在世界的忽视,拒绝甚至刻意的否定。其有害是“绘画发展的客观积极取向被毕加索式现象严重误导了。他认为西方绘画史论对绘画的本质的讨论和研究的注意力放错了地方。西方的艺术史和评论一直在不断地加深对普通大众的误导。

第二,圣童的批判文集中,对现代后主义艺术的一个核心概念提出质疑。众所周知,针对工业社会以来机械的增值,人性的贬值,现代后主义艺术一直在呼吁回归人性,强调自我的价值和重要性。当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崇尚人的主体的理性体现时,现代后主义艺术强调人的主体的感性体现。基于“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观点发展而来,最终演变为“主观的自我”,并以此为原则来衡量一切艺术创作世界的尺度。因为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完全是“主观‘的,它看似为绘画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从过去二,三十年的状况看,它却变成了艺术家创作的一种 “文化困境”。为了剖析这个困境的成因,首先,圣童从绘画要素与角色解析入手。绘画有四个关键要素,它们是“绘画者,绘画技术,绘画工具,绘画对象“。但在现代后主义绘画“概念”中,绘画技术,绘画工具的角色已经下降到可以忽略,只剩下两个要素了- 绘画者和绘画对象”。在圣童看来,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绘画者对绘画对象的反映就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衡量绘画者的绘画能力的高低,就要看绘画者是反映了对象的表面形式,还是表面形式背后的根本。进一步讲,绘画对象作为独立于绘画者主观之外的实在,它包括形式的实在和内容的实在。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机缘性。绘画者对绘画对象的反映是通过对对象形式的反映,来反映对象的内容。而现代后主义绘画恰恰是它既摒弃了对象的形式,又拒绝了对象的内容。绘画实体和绘画观念从此分道扬镳。

毕加索式的现代后主义绘画,常常有试图超越对对象形式的反映,去“直接反映对象”的内容,或由“自由的表达自我”,来替代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圣童则认为绘画者的主观态度决定了最终绘画结果的性质。也就是说,是否能企及绘画的本质,有赖于绘画者的主观态度。而这个主观态度又取决于绘画者对绘画对象的“认知程度”。换句话说,缺乏有“认知程度“的主观态度的自我,是无法接近绘画结果的性质。”而且,绘画者的 ”认知程度“与绘画者的 “认知“ 和 “建构”的双重能力有关。认知的高度源于建构的多重维度,而建构又取决于认知的高下。 “认知“与 ”建构“之间的这种互为条件和结果的循环支撑关系,决定了毕加索式的,现代后主义绘画的“自由的表达自我“,和“ 直接反映对象”,很难找到立足点。因此,现代后主义绘画在认知程度上对“认知“与”建构“双重能力的缺陷,注定了它难以跳出其自身的”文化陷阱“。

第三,绘画是艺术的,更是人性的。在圣童看来,只有当人的认知,如同灵魂本身一样,有一种看清一切事物的真本能力,不论在西方人和东方人,认知才能转变为智慧。因此,绘画的本质在于不断过程中的有意义的建构性,它需要以形式的实在或内容的实在,来承载画家所认知世界的反映。遗憾的是包括我们“人“自身在内的宇宙世界,有绝大部分是根本无法触摸到的“。因此,绘画通过对对象的反映,来再现人对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的探索,将永无尽头。我想,这也正是圣童的文集书名 “你依然是世界的盲人“所深含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最后,谈一下读圣童批评论文专集对许多华裔画家的直接启示: 

1. 怎样看西方现代后主义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我们的许多画家对西方现代后主义的绘画理论和实践的主导,有盲目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很容易陷入由此圈定的文化困境,而不能脱身。我认为圣童的学术观点提供了一面镜子,可以鼓励大家来重新认识西方现代后主义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它们的评价标准。

2. 在澳洲的华裔画家有不少,很多都在努力地画画,也试图在追求“自由的表达自我“。但是缺乏“认知“与”建构“的这两个能力。当认知程度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时,或者被西方现代后主义的绘画观念和理论束缚时,画家是无法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的。圣童对绘画的本质的解构,为许多画家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绘画思考与实践的一个有益途径。鼓励大家在当下主流的西方艺术观念和语境下,从 ”认知“与”建构“两个方面入手,去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


上一篇:《迷洲》书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