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借贾宝玉之口,讽了“文死谏 武死战”。
为啥呢?
曹公写这样或明或暗的事情,颇有原因,是留待有心者,带着观览名山的冲动,流连前朝文萃,可接续,可采撷,会意一笑,又何急于当世?
当世为何?清朝,文字狱登顶唉,大不利于写作。但是,作者爱作,是挡不住的。尤其曹公,写别人不写的,写自己爱写的,如珠至圆,如玉至润,通灵而入妙境。
曹公选题,饱含深意。这个“文死谏 武死战” ,在《红楼梦》中颇有铺陈。
贾府上一辈是武将,战败不自杀,由着忠仆焦大,从死人堆里背回来,武将不死战呢。
后辈贾政教导儿子也别具章法,当众命题,让宝玉为恒王和林四娘作诗。宝玉第一句竟然是“恒王好武兼好色” ,后面跟来“将军俏影红灯里”。壮丽婉转,这颂扬死战吗?哀之不尽哦,凭啥林四娘就该战死?
早先私下里,宝玉嘲讽“文死谏 武死战”,侍女听了不拦着,因为不懂。学通四书的林黛玉,当然明白,文死谏,是文臣们必备的嘛,是儒徒们必须的嘛,是[春秋]大义尽忠嘛,她不劝宝玉学这些,谈谈《南华经》可以的。
这正是曹公写作的高妙之境。
贾府,祖上不死战,至多是降爵处罚。后辈不死谏,还能顽性如玉,虽家破而不人亡。
宝玉顺了天生地设,度年华,尽人乐,何必受雕琢,何必做栋梁,受罪于刀斧治理?
世间文人读了圣贤书,优雅于朝廷,荟萃于乡野,让他们忙乎吧。那么多俸禄供养后,以死谏君,其乐也融融,其悲也怆怆。
宝玉却不必于此。
所以啊,曹公大才,专写小说,曲尽雅俗后,留有深意。前八十回传世,后四十回藏匿,焉知不为家族保命?文人最大的意见,悄声悄息,但看后来。
果然,所谓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美利坚比,竟奔衰世。所谓无用之书《红楼梦》,与有用的雍正《大义觉迷录》比,竟是妙书。急啥?
文字狱再高大,也忽啦啦似大厦倾。然而,曹公不朽,小说变大说,滋润多少文人,培养多少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