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唱节亮点
金蛇腾万里,Rhodes飘歌声。7月18日,正是悉尼的隆冬季节,第三届合唱节的开幕,为之带来了暖暖的春意。雪泥鸿爪,站站留声。十二家合唱团,《相逢是首歌》,大伙儿伴着Rhodes河水的《清流》和《远情》,听着《西风的话》,带着《柔声希望》和《爱的箴言》,唱着《同一首歌》,吹着《牧笛》,《节日欢歌》,同《这世界那么多人》一起,《祈祷和平》。
这届合唱节的亮点之一,是展现传统音乐风格,有着浓郁宗教色彩的世界著名经典歌曲。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伽利(Andrea.Bocelli)的代表作《Meladramma》;著名的基督教诗歌《Take these wings》;席琳.迪翁(Celine.Dion)和安德烈.波伽利演唱的《The prayer》;源自南斯拉夫的合唱民歌《蓝色的亚得里亚》;而Rhodes舞蹈团献上的舞蹈《Do Re Mi》,则为合唱节送上了一杯浓郁鑫香的拿铁咖啡。
许多华语经典歌曲,也在合唱节闪亮登场。中国近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创作的童谣《西风的话》,池里荷花变莲蓬,花少不愁没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著名的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词曲的《爱的箴言》;邓丽君演唱的华语流行音乐经典情歌《月亮代表我的心》;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根据西部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深情细腻,唯美动人;民歌看山西,山西看左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常用徵调式,旋律优美的山西民歌,而又以左权开花调中最有名的经典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一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和耳朵。
无伴奏合唱是合唱的本体。没有乐器参与,对合唱的音准、节奏、声音的统一协调,对各声部间不同声区、不同音色的表现力,以及对声音控制的能力要求都很高。Rhodes合唱团演出的两首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八骏赞》成功地为第三届合唱节划上了句号。
(二)大音希声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是说越是大音(最宏大美妙的声音),越是悠远潜低,越是大象(美好的形象),越是飘渺宏远,从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心灵同震。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一体的“道”的境界。
古龙曾描述他的剑客,手中有剑,心中有道,剑道融于一身。依此而谓合唱,也要声中有音,心中有道,音道融于一体,此乃“大音希声”也。
顾名思义,“声”是物体震动产生而引起的听觉的波,“音”则是人体感知的愉悦或烦躁的声音。声音是有着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的一体两面。所谓声中有音,是说合唱是心声共鸣,不是个人的声音越大越亮越好,而是要使你的声音融入集体。完美的合唱是让每个声音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合唱队员都要找到“合”的共同的地方,这时,那种和谐的美妙会震撼你的灵魂,四个声部的共鸣声,才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谓心中有道,是说合唱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共鸣共振,犹如璀璨的星光,照亮我们内心的深处,与自然一体,美妙无垠。不同的声音有秩序的交融在一起,发出的共鸣是心灵间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很强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而人身作为最自然的声响乐器,声道合一的和谐的合唱效果,是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创作。
因此,“大音希声”是说合唱需要的是音质,不是音量;是声音的共性,是淹没自己,突出集体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和谐的整体;是心灵的相交,灵魂的碰撞,心性的包容,达到无需言语的默契,行至音乐处,无需言语声。
莫愁千里路,自有道来风。“大音希声”需要合唱团有自己的灵魂。参加演出的合唱团的指挥们便是这样的灵魂。合唱所产生的和谐之美在于控制,在于变化,在于坚守。而这些用歌声丈量土地的引领者们,他们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流淌着对音乐的深情。他们借助一定的手式动作或神态表情,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悟传递给演唱人员,从而引导全体合唱人员进入合唱氛围。他们不仅是合唱曲目的再编写者再创造者,更是曲目文化内涵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我们Rhodes合唱团的田老师,就是我们Rhodes合唱团的魂,是将音乐流在血液里的老师。对我们参加演出的选曲、编曲、训练、演出,她不辞辛劳,躬身亲历,认真把握;对合唱队员的成长,她耐心指导,锲而不舍,更是辅之以丰富的合唱训练手段,气息训练,发声训练,音准训练,节奏训练,细排精排,重点段落重点乐句重点雕刻。从声部到个人,严格要求,反复检查,力求单兵技术过硬,艺术效果完美貌。引导每一个表演者,从站姿、身姿、面部表情等一招一式,全都融入到合唱演出之中,以充分展现音乐中丰富的思想情感。这里既有金戈铁马的铿镪,也有诗词歌赋的婉转;既有星辰大海的辽阔,也有风花雪月的轻柔;既有曲径通幽的体会,也有静水流深的感受。
细节是战胜魔鬼的关键。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田老师引领我们学习歌唱语言的技巧,从吐字,咬字,依字行腔,到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一个字、一个字,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教唱。引导我们不但会唱,做到音准,节奏准;还要会听,不但听自己的,还要听前后左右各个声部的;更要会看会悟力求每一个音有根有位置,把每个音符都融化成肌肉记忆,让整个身体形成为一个有回响空间的腔体,形成一个大音箱。因之于此,我们聚集在Rhodes河畔,欢笑中学习,耐心中进步,听风听雨听音韵,且歌且唱且从容。
(三)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气功、太极拳、武术修炼的术语,是一种将呼吸意识和身体运动相结合的养生及运动方法,有益于强身健体。而气息是歌唱之本,自然也离不开“气沉丹田”。歌唱的技巧就是呼吸的技巧。意大利男高音之父卡鲁索说,在所有学习歌唱的人中,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谁就成功了一半。气息是发出声音的动力,更是各种声音技巧的能源,这也是海内外无一不把唱歌列为强身健体运动的第一名的原因所在。
唱歌时的“气沉丹田”是什么意思呢?道家视丹田为貯藏精气神三宝所在,有上中下丹田。我们说的是下丹田,指脐下1.5-3寸处,小腹内部相当大的一块区域,是一个意想的空间。会呼吸就会气沉丹田。这里强调的是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主要依靠横膈膜的运动。横膈膜将人的心脏、肺脏等器官与腹部器官严格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吸气时,小腹收缩,横膈膜上升,挤压肺部,肺部变形,横向扩展;吐气时肺部恢复,向下推动,横膈膜下降,挤压内脏下移。这个状态就是田老师说的老母鸡呼煽翅膀,身体胀大又恢复的样子。这时我们整个身体是下沉的,脊椎骨节之间是压缩的,产生的这种感觉我们叫它“气沉丹田” ,也就是古人说的“腹内松静气腾然”。
妙言至径,大道至简。唱歌时的“气沉丹田”,一句话,就是“沉住气”的状态。
“气沉丹田”作为歌唱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功,能为声音提供足够的动力,让声音更加饱满有力,但这是要经过训练的。我们平时练习过程中的“闻花香”,即全身放松,平心静气地去闻鲜花的芳香;“吸冷气”,像是突然受到惊吓时倒吸冷气,口腔里的冷气点就是发声的位置起点;“吐气”,吸满气后,用咝的声音,从牙缝里慢慢均匀吐出,力求平稳持久,10秒,20秒,30秒,能拖更长更佳;“咬苹果”,打开口腔和喉部空间,做夸张的张口闭口的练习;“呼气”全身放松,做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的动作练习;共鸣训练,声音在管腔体内,通过胸腔共鸣,鼻腔共鸣,脑腔共鸣产生,而不是堵在嗓子眼里憋出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田老师通过不同渠道训练我们“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妙在沉与不沉之间,是沉与不沉的统一。丹田不是声带,不能直接振动发声,而是作为一种内在的身体协调状态,为发声提供稳定的力量支持。气沉不是真正的沉,气是很轻的,无形的,它不会沉,是感知不到的。但当我们全身放松后,呼吸带动五脏六腑上升再落下来时,就会有这种感觉。尤其当呼吸带动整个骨骼系统,把压力全部传到脚底,我们会产生好像气在脚下的感觉。气沉于脚下,重心沉稳,发出的声音像乒乓球一样 ,从下面一下子弹了起来。全身放松,才能发出好的声音,这时气息像一条龙,慢慢向前滑行,声音像流动的水,丝滑圆润。庄子讲真人之息及踵,就是说呼吸到脚后跟。呼吸与神经系统的感觉密切相关,既便气到不了,但感觉得到,也会认为是气到了。但此气非彼气。现代量子物理认为气就是量子光子的运动,是一种能量。当我们感知能量聚集,要腹一带充实饱满有力,这就是气沉丹田了。
当我们意念在脚下,有入地的感觉时,用佛家的话来讲,就走向禅定了。禅定一是修定,一是修慧。修定会修出各种功能,修慧是增加各种感知力,培养智慧证悟真理。唱歌也是定慧双修,慧离不开定,定也离不开慧。演唱者气沉丹田时,有意识地通过横膈膜,通过腹部肌肉群调节呼吸的气压,使声带的振动更加稳定,声音更加丝滑清晰,从而提升整体的声音质量和演出的表现力。当我们练习"气沉丹田”时,会促使自身生命之气充足,周身充实。举手投足之间,身心平衡,步履轻盈,精力充沛。除了精神愉悦之外,还不断丰富发展了自己的音乐素养、精神素质,这就是音乐艺术之“道”,是无形的诗,有声的画,美妙的旋律,精神的享受。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意思是说真正的艺术不止于表面,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心灵触动。在歌唱技艺中,运用丹田气,使身体重心稳定,发出更有力量的声音,而意念会引导气息下沉,锻炼充实身体的生命能量,追求音乐艺术的本质,得到灵魂的升华,又何尝不是定慧双修呢!
《黄帝内经》有“五音疗疾”的说法。中医认为“五音入五脏,五声通五情”。五音对应人体的五脏,五音疗法是说通过音乐的频率和节奏,影响身体的脏腑功能,达到调节身心的结果。五音乃宫商角徴羽,宫音健脾和胃,商音宣肺理气,角音疏肝解郁,低落时听徴音,烦燥时听羽音,五音的共振效应,可缓解压力和焦虑。《左传》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由此看来,唱歌稳坐强身健体的头把交椅,乃是实至名归。
(四)和合之美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歌唱艺术,可以凝聚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合唱中的心神合一,音声合一,音质合一,产生了和谐之美。合唱和谐之美在于多声部的演绎,丰富了歌曲的内涵,增强了歌曲的魅力,令音符穿越灵魂,声音穿透心灵。歌声里有斑斓画面,有磅礴激情,有绵延流水,有芬芳玫瑰,有阳光人生。
音声合一是合唱和谐之美之本。在合唱中,女高和男低称为外声部。女高的音域相对较高,声音清脆明亮优美抒情,为合唱带来光彩和穿透力,常任主旋律,是合唱中容易被听到和记忆的声部。男低有着低音浑厚圆润的音色特点。田老师戏称他们为“大贝斯”,低声炮,他们为合唱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和声色彩,使合声效果更加饱满丰硕。女低和男高为合唱的内声部,起着和声的填充作用。女低音域相对较宽,声音低厚结实温柔饱满,能够稳定低音基础,为女高提供支持补充。男高有着明亮激昂富于穿透力的音色特质。他们担当高声旋律,为和声增添高亢的色彩。四个声部一起构建起丰富的和声织体,使音域更加宽广,气息更加绵长,力度更加强大,音色更加丰富。各声部在各自的声腔位置上稳定发挥,定力十足,使歌曲的演唱层次丰富清晰,耳目一新。
心神合一是合唱和谐之美之魂。合唱的本质是美,歌唱的核心是情。合唱必须体现在心合、意合、情合、音合以及各声部自身的统一上。和声是合唱的魅力所在。合唱不仅用声来唱,更要用心来唱,用情来唱。血液里流淌着每一个音符,脑海中刻印着每一个乐句,任何技巧都比不上真情实感的歌声。和合之美需要每位歌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更要具备较高的凝聚力和协作性。我们这些音乐小白,不仅要唱得音准,节奏准,还要唱意境,唱情感,唱作品的内在......
学唱歌,可以极大地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正如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中所说“幸福是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音符之间的距离是音程,音符的叠加就是和声。当音符跳动,就汇成音乐,带动灵魂,音乐是灵魂的陪伴。音乐一起,犹如诗中的韵律,歌中的旋律,引领我们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领略前所未有之美。音乐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是我们人生路上一束亮丽的光。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昨天的阴雨,淋不湿今天的行装,昨天的太阳,也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每一个当下,都是我们最美的时光。澄怀以观道,古稀致青春。用音乐编织梦想,用旋律点亮生活。晚年,可能是人生最好的阶段,因为我们活得更加通透。变老又如何,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太阳。太阳虽老,依旧炙热。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我们烟火里谋生,月光下谋爱,文字里谋心,音乐里谋魂,活出精彩的晚年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天,新的地,新的希望,新的开始!
“暮年礼赞人生,黄昏礼赞白昼”。悉尼的春天来了,保留我们发芽的心情,在我们的心里,寻找一片沃土,种上花草树木,让我们人生的每一天都是鸟语花香,阳光灿烂。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首歌。我们以歌作舟,循着Rhodes河水向上游进,两岸春光明媚,群山依稀仿佛,层林尽染,霞光朝阳,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在河流里寻找大海,在笛音里寻找交响,在歌声中寻找舞台。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