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 年前的记忆
这是最豪迈,最开心,最动情,最难忘的一次采访。1990年金秋十月,黄石市人民政府组织文化经贸代表团,由市委副书记盛大礼同志带队,西行交流。一行18人,行程18天,我是唯一的女性,唯一的随行记者,文字兼摄影,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感谢市委宣传部部长杜春贤先生,亲自到报社为我请命,我才得以成行)采访途中,我撰写了9篇散文,2天一篇,由书法家纪光明书题,由画家周克志速写,一并发表在报刊上,被许多读者剪辑收藏。现将这组文章录入,以飨读者。《星光——阮惠珍新闻作品选(上 下)》辑录。
塞北江南“金张掖”——丝绸之路采风之一
人,自然不能没有梦。去古丝绸之路采风,就是令人着迷的梦,这梦,就象天边的云霓那样灿烂和诱人。真想不到,这美妙的梦在今年秋天成熟了!
1990年10月6日,我随同黄石市赴张掖地区书画联展代表团,在市委副书记盛大礼的率领下登车西行。一种新奇和期待的感觉令我兴奋不已!“跟着感觉走,紧拉住梦的手……”这首歌跳荡的旋律,激起我种种神思和遐想……
张掖,这个陌生而又亲切,神秘而又遥远的历史古城,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敦煌的邻居、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国家开发大西北,通往西亚、东欧的战略要地,素有“金张掖”之美誉。早在隋唐,张掖就是驰名中外的“桑麻之地”,丝绸之路上的大商埠。公元609年,隋炀帝亲赴张掖举办贸易博览会,会见西城二十七国使团,“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周垣数十里,盛况空前。”如今,张掖风姿不减当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已形成粮、油、肉、糖、菜、瓜、果、皮、毛、草十大农副产品生产优势。有二十八种地产品获省优、部优。仅蔬菜每年收获近七亿斤,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今年8月,正值黄石市庆祝建市四十周年之际,张掖、黄石《南北两地书画联展》在黄石市揭幕。那卷帙挟来的“塞北雄风”吹沸了江南朋友的心,人殷地富的“金张掖”在黄石人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印象……
光看书画是不过瘾的。我想:什么时候能到张掖实地一游,这才叫“三生有幸”呢!
所以,当幸事毕至,我们踩着西北风,走在画卷中时,怎能不感觉到“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呢!
张掖果然是个好地方,给人一种悠远、旷达、雄浑、坚定的感觉。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南有巍峨的祁连山屏立,北有合黎、龙首山崎峙,中部为广阔平川。冰峰林海、瀑布激流、湖泊水乡、沃野平原,构成了张掖的强劲筋骨。祁连山的雪水乳汁般滋润着河西走廊,孕育着“塞北江南”的富饶和希望。太阳也好象对这块宝地特别关照,显得那么不远不近,不冷不热,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蚕豆、碗豆、水稻和大麦。瓜果蔬菜更是品种繁多,质量上乘。硕大的苹果梨脆嫩香甜,一咬满口汁;小小的临泽红枣皮薄肉厚、甜蜜不长虫;发菜风味独特,是餐桌上的珍肴;辣椒象灯笼,一个足有半斤重,仅一角多钱一斤;芹菜、大蒜和大葱,一米多长,又鲜又嫩,五角钱一捆;还有杏仁、瓜子、核桃、百合……我们真象“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街看稀奇,什么都想买。有人开玩笑:“买这么多东西怎么拿?开脆再买匹骆驼往家驮!”
当然,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搞经济交流再也不靠骆驼。先进的交通工具缩短了地域距离,现代信息沟通了人的心灵。
“张掖农牧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黄石工业基础厚实,工业产品富有。两地互补条件充分,合作的途径很多,前景广阔……”座谈会上,南北朋友真诚相见,探寻长远的友好与合作。黄石物资部门早与张掖有来往,这次随行的市物资局党委副书记胡方俭又乘此良机,与对方签订了新的物资交流合同。
这次两地交流的途径是“以文会友”,效果是良好的。10月10日,两地书画联展在张掖市著名的钟鼓楼开展。黄石市作者的50 幅书画卷起“西塞风”,涌起“长江潮”,在张掖市引起不小的震动!西北朋友称赞说:“这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真实写照”,求画索字者络绎不绝。黄石市美协主席陈迪以及纪光明、周克志、黄夏雨等画家、书法家,不辞辛劳,泼墨挥毫,共为西北朋友作画书字100 多幅。张掖市文联主席激动地提笔写下了“书画会友”;黄石市书协主席张德芳立即回报“翰墨铸情”。黄石市文化局局长程泰则填词一首《诉衷情》:“肝胆照、志相投…… 一朝联手,塞上腾飞,竞逞风流。”
河西走廊信天游——丝绸之路采风之二
前些年,歌坛曾刮起一阵“西北风”,声势不亚于费翔的“一把火”。《信天游》就是一首很时髦的西部歌曲,旋律高亢而又悠远:“我低头向山沟,追逐远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
我的思绪追着《信天游》的旋律在飞,我的视野沿着河西走廊的延伸在开阔……
这次西北之行,我们跨长江、过黄河、走秦岭、横戈壁,全程近五千公里,大开眼界!古老的丝绸之路,迷人的河西走廊,给人留下童话般优美难忘的深刻印象。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千壑争流的内陆河流,有碧波万顷的林海草原,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影,有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更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茫茫大地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悠悠历史记载着河西人的功勋和业绩。这块土地繁衍生息过人类的祖先,她就象那永恒的丰碑,镌刻着人类社会演变进化的漫长里程。
从兰州到敦煌,千里走廊信天游,该有多少新鲜事啊!
滔滔黄河边,耸立着塞北新城——兰州。著名的大型雕塑《黄河——母亲》就屹立在这里,标志着温柔的母亲河在无私地哺育着她的炎黄子孙。也许是因为西北人最先喝到黄河水的缘故吧?他们个个长得健康壮实,粗犷豪爽,热情大度。开车接送我们的“郭司长”,就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大汉,他体内蕴含的热能简直能把人烤化!还有张掖地区文化处处长冯世红,看上去 一个五十开外的瘦老头,可他心胸豁达,满腹经伦。他浅浅的笑、娓娓地谈。随着他的指点和解说,我们真的是目不暇接,神驰心往……
在江南,我没见过那么宽阔的柏油路,无遮无挡,直伸天际。汽车驶在马路上,可说是“飞起来跑”,有时跑上几百公里不见人烟,只听沙漠风在耳边呼呼作响。那时你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能“行沙走石”、“功夫了得”的大侠,恨不能再生出一双翅膀来,“飞”着去看看“天边”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现在回想起来,“天边”就是一个字:“大”。大得让人瞠目结舌,大得让人顶礼膜拜!
当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才会真切地理解“广袤”和“无垠”的实际涵义;也才会真正感觉到祖国疆域之辽阔,大自然之奇伟!和大漠相比一切显得那么小,奔驰的火车象蚯蚓在爬;房屋建筑象孩子玩的小积木,“我”小得象蚂蚁……
“活见鬼,是不是看走了眼?”我们常常怀疑自己的视觉感官出了问题。
“那是葡萄架么?”
“不,种的是啤酒花。”
“那是牛么?怎么不像?”
“是偏牛、牦牛和黄牛的杂交物,有力气,好驯服,肯干活。”
车过安西,突然黄沙漫卷,昏天黑地;车过乌沙岭,冷风嗖嗖,寒气逼人。我恍惚觉得这些地方唐僧师徒肯定来过。怎么和《西游记》中的场景差不多?
真稀奇!海拔四千三百米的高山上白雪可见,一群群养蜂人竟在这儿搭起了帐篷,蜜蜂在这里安了家。
“蜜蜂吃什么呀?”
冯处长说:“来年的野花开得可盛呢!蜜好着呢!甜着呢!”
哇!真想象不出这荒山野岭来年“桃花园”般的境界象么样!
想象不到的奇迹多着呢!河西走廊的水就富有许多传奇的色彩。酒泉市是出产夜光杯的地方,且不说“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酒名“丝路春”,清洌香醇,市内还真有一眼井名曰“酒泉”。那泉水甘冽甜润,澄清如镜,冬不结冰,水气蒸腾。相传汉武帝曾赐酒犒劳出征大将军霍去病,霍将军体恤士兵,倾酒入泉,再盛泉水全军同饮……于是,这泉就成了酒泉。
高山水库更是一大奇观。这是人造的高山明镜,盛装着孕育绿色世界的玉液琼浆。敦煌市副市长王成业幽默地说:“我们这儿的农业生产不靠天,因为我们这里的年降雨量只有三四十毫米,指望不上。”当地人说,西北的农民爱护水利设施就象爱护自己的眼睛。
眼睛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可西北偏偏沙子多。“黑水国”今何在?“骆驼城”何处寻?大漠上的一座座古城都被风沙埋没了,只有那残存的黄土沙墩在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繁华过去和那衰败的历史,也在静静地观赏着河西走廊翻天覆地的巨变。
河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植树造林锁住了风沙,建起一座座新城,垦出一片片绿洲,把河西走廊变成集自然美、人工美、历史美、传说美于一身的旅游胜地。“若非祁连山顶雪,错把塞北当江南。”我揉揉被梦幻迷乱的双眼,回到现实,看塞北的风从大漠刮过,听《信天游》的歌更显悠远而高昂!
“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天上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
三十三天的传说——丝绸之路采风之三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十八层地狱恐怖阴森,妖魔鬼怪,牛头马面;三十三天极乐世界,琼楼玉宇,菩萨神仙。做好事的人死后上天堂享福,长生不老;做坏事的人死后下地狱受罪,永世不得翻身。长大了才知道这是艺术的杜撰,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辩与褒贬。
“十八层地狱”今何在?没有去考证。“三十三天”的传说就在河西走廊的马蹄寺。当地人说:能亲身登临“三十三天”是人生之大幸,这可是“佛的恩典”啊!
马蹄寺是一座历史久远的石窟,位于甘肃省裕固族自治县马蹄河西岸,始建于北魏,因寺中存在硕大的马蹄印而得名。这个马蹄印烙在一块大青石上。有人说这是唐僧取经时白龙马踏下的;有人说这是格桑爷(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神马踏下的。反正这是“天马”之蹄印,所以才不同凡响 。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北寺、南寺、金塔寺、上中下观音寺和千佛洞等七窟。窟龛开在石壁高处或近水的岩壁上,除横向排列外,也有纵向高达七层者。窟前多有寺庙,窟口多有窟檐,窟内有壁画和造像。马蹄寺北寺石窟位于马蹄山山腰,共有洞窟二十二处,其中三十三天洞有窟龛十九个。“三十三天”是马蹄寺北寺游览区的主要景点,也是我们这次所要登临的理想境界。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个惮育王,与王后相亲相爱。一日,国王陪王后骑马猎射,王后口渴,饮山中水时不幸吞下一条小毒蛇。此后,这蛇每天晚上从王后的鼻孔中爬出来变成一条妖龙害人,扰得王宫不得安宁。后来,观音菩萨转世托生太子,斩妖龙为三十三段,化为三十三天洞。从此,这里被奉为观音菩萨的出生地,历代香火不断。据说,凡到其它名寺大刹去朝圣的人必须先到马蹄寺朝圣,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合佛教仪程,对菩萨不恭。
三十三天是怎样一个境界呢?远远望去,层楼复阁,飞檐悬梁式的古典建筑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面对银堆玉砌的祁连冰峰傲然挺立,古朴而又雄奇。当太阳撒下道道金辉的时候更是飞彩流霞,壮丽辉煌,确有一种仙气缭绕,祥光普照,胜似天上宫阙的气势。可惜我们没有腾云驾雾的本领,只能沿着狭窄的通道去“登天”,好不艰难!“天道”昏暗 笔陡没有护栏,幸亏两壁凿有抓手的石窝窝,才得以手脚并用一步一掉胆地向上爬。好不容易通过“鹞子翻身”(极窄极陡的通道)才登上一重“天”--比较宽敞的石窟。神龛中供着佛,香烟袅袅。走上山边的阁楼可以观望天外天的景象,神食人间烟火。继续往上爬又是一个天洞又是一番景致,几乎每个洞都有些来历。陪我们“登天”的藏民蒲春生热情地介绍着有关天洞的种种传说和神话般的佛力……
他说:“喝了天洞中的圣水可以消灾祛病;不生孩子可以到天洞去摸鞋子,摸着蓝鞋生男孩,摸着红鞋生女孩,准灵!”
反正信不信由你。不过我确实看到摸子池中有许多小鞋子,那是已经如愿生育者还愿时送来的。我还看到许多菩萨的项上挂着哈达,那一定是遂心如意的藏民们敬献的。
经过艰难跋涉,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洞的最高层——“三十三天”。
哇!奇迹出现了。我刚直起腰,就见一个身披袈裟,面如古铜的“老佛爷”奇迹般出现在眼前。真是一个活神仙!在这难言其妙的天洞中,他数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虔诚地捍卫着佛的威严,真让人感动!也许是因为我们远道而来心诚所致吧,“老佛爷”竟爽朗地答应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合影留念,我们真有点受宠若惊,飘飘欲仙了……
镁光灯在天洞中闪烁,现代文明和古老文明在瞬间相容。这里虽然再也听不到古代工匠们叮叮当当的凿岩声,但他们用生命创造和延伸的不朽艺术,已成为人类世代共享的宝贵财富,并给人以种种心灵的启示——“三十三天”虽然是先民们理想中的天堂,是属于那个遥远时代的希望之霓,但作为艺术美的结晶乃是生活美的聚光,它将以永恒的魅力引导后来者在精神上进而在实践中进入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
醉卧草原君莫笑——丝绸之路采风之四
“百灵鸟在纵情歌唱,天边飞来金色的凤凰。欢迎你啊远方的客人,草原就是你的家乡……”
这是祁连山的歌声;这是大草原的歌声;这是藏族同胞的歌声。真真切切,不是梦!看,白云、红日、冰峰,草原、牛羊、帐篷,好一幅实实在在的祁连风光图。
就在这美丽的大背景下,走来一群热情的藏族同胞。他们足蹬皮靴,头戴毡帽,端着美酒,捧着哈达,载歌载舞地向我们走来了。快!按动快门摄下这激动人心的一瞬。霎时,欢快的步履、飘动的衣裙、真诚的笑脸、温暖的双手被定格;团结和友谊,欢乐和热情获得了永恒!
真幸运!我们来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藏民家里做客。按藏族人的规矩,客人来到草原得先喝三杯“下马酒”,再进帐篷喝奶茶。于是,我们足一落地,三杯热酒就进了肚。然后便躬着腰走进帐篷,享受另一番风情。那牦牛帐篷结实、挡风又温暖,宾主席地而坐,侃侃而谈,频频举杯,歌随酒至……那种风情和享受实在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酥油奶茶风味独特,手抓羊肉喷香扑鼻,更有双膝跪地的藏家少女提壶把盏,不停地斟茶敬酒,笑语盈盈。客人简直觉得不多吃点不好意思,不喝够不好交待。“盛情难却”的含义,我们在草原上得到了最深切的理解!
谁知在草原上喝酒没个够,“盛情”总也不能“却”。“三杯美酒敬亲人”,敬了一巡又一巡。主人双膝跪地双手举杯不停地敬,不停地唱:“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酥油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啊朋友,请你尝尝,这酒纯真,这酒美好,在这富饶的草原上友情长久……”试想,在这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怎么能不“一醉方休”呢?
“干!三杯见底,豁出去了!”
“医生说我眼底出血,不能喝酒……”
“管他呢,喝瞎了也值!”
“入乡随俗,今日不醉更待何时?!”
于是,会酒的、好酒的、怕酒的、不沾酒的,一齐上阵,喝得酣畅淋漓!
高度白酒烧红了脸,激起了情。市工业供销总公司工会主席戴开明酒量本不大,但喝得“潇洒”,“醉卧草原”时倒在草地上举着他那架宝贝“傻瓜”相机,对着蓝天不停地“咔嚓!咔嚓!”;市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肖永恒则醉步出帐篷,在黄地毯般柔软的草地上打起了“醉拳”……这次他们作为经济界代表来到张掖,与西北朋友广泛接触,真诚相见,双方在化工、纺织、建材、食品加工以及人才、技术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十几个项目的意向性合作协议。
在这纯朴美丽的草原上,酒来酒往,歌飞歌扬,这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西北朋友也“醉”了--张掖地区文化处处长冯世红扯起嗓子唱少年(甘肃民歌“花儿”);张掖群艺馆的苗红姑娘轻舒双臂翩翩起舞……大家都“醉”了,拍手欢笑,乐不可支。于是,草原又拉开了新的一幕--联欢会开始了。汉族兄弟穿起藏族服装手舞足蹈;藏族姑娘亮起歌喉,音域之高简直可以和塞北高原媲美;藏族弟兄跳起了民族舞,舞姿潇洒而豪放。呵!美丽的草原,纯朴的民风,在人们心头架起一道友谊的彩虹。面对此情此景,画家们忙着速写,摄影师忙着拍照,诗人们则喃喃呤哦:“葡萄美酒夜光杯……”
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嘈杂,风淸、云淡、山洁、水净、人美、情纯……这一切激起我心中的层层涟漪--绚丽多彩的幸福生活并不是天降的甘霖,而是人们勤劳汗水的结晶。各民族兄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携手并肩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上修建了大野口水库,可浇灌十万亩农田,亩产达千斤以上。畜牧业更是兴旺发达,家家户户都养羊,每只羊一次可剪羊毛十来斤。人平收入达800元。
藏民们说:“我们的家乡最可爱,我们的生活最香甜。”他们津津乐道,盛情邀请:“等到明年马莲花盛开的季节你们再来,那时的大草原一层花波一层浪,一路熏风更醉人……”他们的语言如诗如歌,娓娓道来,亲切而又自然。
从早上八点乐到下午四点,该“打马回程”了。那送别的镜头更是让人终生难忘--又是三杯“上马酒”,伴着歌舞举过头,轻轻地叮嘱,深深地祝福,挥热泪恋恋不舍,舒广袖依依惜别……
我举着相机忘情地拍,直到已经没有胶卷了,才发现我的身边不见了同伴,周围全是长袖花裙载歌载舞的藏民。仔细一看,客人们都戴着哈达下山了,金黄色的山坡上只有我一个人被“围困”着。我不知道他们还要干什么,只是傻乎乎地跟着唱,跟着跳……
啊!直到他们最高级别的领导单膝跪地,向着我高高举起三碗白酒的时候我才明白:这就是草原上所说的“最高礼节”——三碗“上马酒”,要我代表客人们喝下去。
“不行,绝对不行!”好家伙,三大碗,少说也有一斤多,56度的“丝路春”哟,喝下去不死也得傻……我只好耍赖,你唱我也唱,你跳我也跳,就是不喝酒。
危急中,我听见我们代表团的团长、市委副书记盛大礼同志在喊:“快,上去几个人把阮记者抢救下来……”
这哪成,圈子围得更紧了,歌儿唱得更欢了:“天上闪闪的星儿多,地上漂亮的凤凰多,草原上的羊儿多,不如我们喝的酒儿多……”
罢罢罢,不要却了草原的情,不要扫了大家的兴,“醉卧草原君莫笑哟!”
我鼓起勇气端起了酒碗,咕嘟咕嘟连喝三大碗……
圈子散开了,我被热情的歌舞簇拥着,公主般骄傲着……天在旋,地在转,脚下的“地毯”软绵绵……恍惚中,我看见我的朋友——黄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狄先生飞步上前,挽着我的膀子说:“你放心,倒不了,我的桩子稳得很!”
车子开动了,我睡着了。走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回到了宾馆,我醒了,这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书法家纪光明跑来报警:“大姐,不得了,酒宴又摆好了,据说是四大家领导都要出席,怎么办?”
那也得去呀!有了这三碗“上马酒”壮胆,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一口气喝三大碗都没醉,还怕什么?”
盛宴的激情又是另一篇文章。西北人以酒会友,十分通情达理。这天晚上我成了“英雄”,他们只给我敬酒,而不要我喝酒,连他们的司机都给我代酒。我怎么能不被西北人的豪爽与真诚所感动呢?!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豪饮,第一次感知:哇,原来我的酒量如此之大!哇,原来草原对人的熏陶如此之奇!
我也不含糊,面对满堂宾客,载歌载舞,唱了一曲又一曲……最震撼的要数《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绚丽的生命之花——丝绸之路采风之五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带给人们多少烂漫的奇想!在丝绸之路上还真有座古城叫“山丹”,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家在这里屯兵养马,开发农牧业,千年文明在这里生长和延伸,写下一片火红。这篇文章要写的是一个从南半球的新西兰来到塞北山丹县的外国朋友--路易·艾黎。他在山丹创造了比山丹丹花更加火红灿烂的业绩;他那绚丽的生命之花比山丹丹花更红更艳……
1926年12月,年仅二十九岁的艾黎远离国土来到大革命中的中国,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又不平凡的生命之旅,直到1987年12月逝世,整整61个春秋。赴朴初先生说:“这不是上帝的派遣,而是革命的呼唤。”邓小平同志在艾黎八十寿辰时祝酒评价说:“五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地,一贯地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这是很不容易的。”宋庆龄主席墨迹可鉴:“他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我极端相信他,他如白求恩大夫一样,是国际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的信徒。”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接见过路易·艾黎——这个杰出的外国人,用他那不凡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国际主义赞歌;用他那炽热的情怀铸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崇高的人类之爱!
山丹古城由于拥有灿烂的古文化而熠熠生辉,又因为是艾黎的第二故乡而套上了国际主义的闪亮光环,更显得耀人眼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朋友、老同志、老伙伴的不朽灵魂!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现为山丹农林牧学校)就是路易·艾黎和英国友人奈温·何克于一九四二年创办的,旨在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学校遵循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方针,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门技能的有用人才。至今,这个学校仍独树一帜,不包分配,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才能,佼佼者可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一个外国人早在四十多年前,竟冒着越过封锁线的危险,尽倾私囊,在这样一个边塞小城办学校,搞教育,几十年努力不懈,这是多么有胆识、有气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和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敬仰。山丹人民亲切地称他为艾老,他在山丹办抗战摇篮,收养孤儿,帮助穷苦娃子上学的生平事迹,已变成民间故事在河西走廊广泛流传。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艾老师“奠百代基业,树千秋风范”的精神鼓舞下,正在忘我奉献。
艾老也十分眷恋中国,特别是山丹这块土地。晚年,他把自己五十多年来所收藏的3千7百余件文物慷慨地捐献给山丹人民。山丹人民于一九八二年建起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已接待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的观众达30多万人次。这些文物十分丰富,有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雕塑、铬印、字画等,其中不乏珍品。这充分表现了艾黎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终生无私树楷模,一世奉献立丰功”,这是人们对他的赞颂。艾黎崇高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激励着一批批的后来者前赴后继,奋发向上。循着艾黎的足迹,近年来共有九批新西兰的有志之士意愿来到中国大西北作无报酬服务,这是一种多么纯真的人类感情!如今艾黎已长眠在山丹,和他的老朋友何克相依相伴。他们的陵墓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肃穆而又宁静。铭刻在墓碑上的诗句也铭在人们心头--“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为了他,人们奋发向前!他已逝去,从此不再奋战,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