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有速度才有阻力——白桦印象记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7-28 02:00:00  浏览次数:3825
分享到:
      第一次见到白桦是在一九八一年春,我当时还在大学中文系读书。同学姚君毕业论文选题为白桦剧作研究,要我陪他去拜见白桦,请教一些问题。我自然乐意去见这位仰慕已久的名作家。
      白桦的家在武汉军区大院内。大院门口卫兵先打电话进去联络,然后放我们进去。来到八号楼,这是一幢二层的红砖楼,绿荫环绕,环境清静幽雅。白桦已经站在一楼的外廊上等我们,他五十多岁,但已是满头白发,合体的绿军装衬托着他不同凡俗的形象与气质。我们赶忙迎上去:“是白桦老师吗?”他微笑着与我们握手,眼睛很有神,同时我也感到了他手的力度。
他请我们进入他的书房。书房挺宽敞,家具不多,临窗是一张大书桌,墙边立着书架,上边放满了书。宾主落座后,姚君先就他的论文向白桦提了若干问题。白桦很耐心地一一作了解答。然后我们的话题转到了他的电影剧本《苦恋》(拍成的影片名为《太阳与人》)上。当时《苦恋》正遭到官方的点名批判,白桦面对着很大的政治压力,但是他并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对我们说:“我很满意《太阳与人》的拍摄,这是我的剧本拍得比较好的一部,尤其是它的结尾部分。许多同志看了内部试映的《太阳与人》后,都反映很好。刘富道(笔者注:武汉部队专业作家)就说:‘这绝对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我们表示很喜欢《苦恋》这个剧本,并告诉他大学里的老师、同学都是同情他、支持他的。他说:“昨天武汉大学就来了一些同学看望我,说了很多支持的话,还送了他们自己编印的刊物给我。”接着又说:“耀邦同志说过,在他任职内,绝不抓一个右派。”看得出他对胡耀邦怀着深厚的敬意和信赖。
我说:“作品越是挨批,读的人越多,对你进行批判反而帮你在国内和国际扬名,未尝不是好事。”他爽朗地笑了笑。
我们问他是否还在搞新的创作,他说他不会放下手中的笔,正着手创作话剧剧本《吴王金戈越王剑》。
晤谈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白桦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乐于与青年人交往,热情而又冷静,不回避问题,头脑清晰,词锋锐利。我们告辞时,请他留言纪念。他在我的小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有速度才有阻力。”这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约一个月后,我完成了一篇文章,反驳文坛左将黄钢批判《苦恋》的长文,于是第二次到白桦家拜访,把我的文稿送了一份给他。这次见到了他的妻子著名电影演员王蓓(电影《大浪淘沙》中饰演谢辉)。她身穿短袖花点衬衫和深蓝色大摆裙,昔日风采尤在。白桦向她介绍了我,她与我握手,连声说:“谢谢你的支持!”
我看见书桌上摊开着正在写的剧本手稿《吴王金戈越王剑》,为了不打搅白桦的写作,便很快告辞了。
一九八二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写了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遂打电话给白桦,请他帮我参谋一下往哪儿投稿比较合适。他很热情地介绍我把稿子寄给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陈澈,并让我在给陈的信中说明是他推荐去的稿子。他这种提携新人的精神着实令我感激。拙稿果然也得到重视,不久后北影厂就有人来武汉与我联系稿子的进一步修改问题。
我在国内时的职业是从事文学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我发现,虽然白桦是一位具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但是学术界发表的研究白桦及其作品的论文很少,这显然是与其人其作的政治敏感性有关,许多学者不敢去触动禁区。出于对白桦的尊敬和爱戴及对其作品的喜爱,于是我打算从事一下这方面的研究,为此我阅读了白桦的几乎所有作品,并得到了他的回信指导。应该说,我对白桦的印象主要是从他的作品中得来的。
白桦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华的作家,他的创作涉猎到多种文学领域:诗歌、小说(包括短、中、长篇)、戏剧剧本、电影剧本、报告文学等等,象他这样全面的作家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是不多见的。白桦又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尽管反右运动和文革使他两度中断创作好些年,但他仍创作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他的诗歌曾荣获全国优秀诗歌奖,剧本《吴王金戈越王剑》由国家王牌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朝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表明了其作品质量的优秀。白桦最突出的特点是,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主持社会正义的勇敢批判精神。他是鲁迅所说的那种“为民请命”的“中国的脊梁。”作为亲身投入过中共革命战争中的一名战士,他看到了他和许多已牺牲的战友曾经怀抱的美好理想,与革命成功后专制独裁、残害无辜、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促使他由一名新政权的讴歌者逐渐转变为反思者、批判者,从六十年代电影剧本《李白》借古讽今流露出的对当权者的失望,到七十年代《苦恋》中发出的血泪控诉,再到八十年代他直接走上街头参加八九民运,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发展的轨迹。他的作品的深刻所在不仅仅是揭露少数当权者的荒淫残暴,而是指出整个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以及这个体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心理的鄙陋。白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仅不为政治压力所屈服,而且不为流俗所裹挟。大约从八五年到八八年,大陆文坛刮起了一股钻象牙之塔之风,许多作家热衷于写一些远离社会现实、远离大众的所谓纯文学,评论界也胡吹乱捧。而白桦不为所动,明确表示,在社会还存在那么多弊端,人民需要作家做他们代言人的今天,他不会放弃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探索,不会放弃文学的社会使命。八九民运爆发后,许多玩文学的文人突然发现并发出惊叹:呀,我们的作品与这伟大的人民运动相比真是太渺小了。而白桦是没有这种遗憾的。
我写的关于白桦的论文完成于一九八六年底。一家学术刊物原拟发表,后来恰逢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稿子又被撤下了。白桦说得对:“有速度才有阻力。”
这次白桦能够出访澳大利亚,说明尽管有阻力,但历史的巨轮毕竟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发表于19936月?日《华联时报》

上一篇:断了的琴弦


评论专区

进生2014-11-20发表
相当羡慕张劲帆先生有这样一段经历。使命总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的,谎言却不可能“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所以,还是应该挑容易成功的事情做。
进生2014-11-20发表
相当羡慕张劲帆先生有这样一段经历。使命总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的,谎言却不可能“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所以,还是应该挑容易成功的事情做。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