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洞峡识---蓝山三题
作者:黄冠英  发布日期:2012-01-13 02:00:00  浏览次数:2487
分享到:
       这是我写蓝山的第三篇短文。本来应叫“三访”或“三探”,可是我去蓝山的次数实在难以计数,用“题”似乎更切合实际些。
       澳大利亚政府取自于民用之于民,为了满足纳税人的需求,对蓝山的建设与维护投入不少的钱,光是设立“国家公园”就达7个,外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个个范围宽大,总面积达103公顷,因此纵使住在悉尼的人,也不大可能都一一涉足。不过蓝山景观相对集中之处,大概是在最高处的小镇卡通巴附近,那里开辟许多不同等级的行走路线,被誉为“丛林步行者的天堂”。我已经多次在顶上巡观,后来又看了溶洞,于是便有了总体的感觉,蓝山景观大约可分为三类——山顶、峡谷与溶洞。以前两篇写的是山顶,这下再记溶洞与峡谷。
       蓝山最著名的溶洞,在悉尼市西大约200公里处。我们是举家自驾往游的。记得有份资料介绍,蓝山有许多喀斯特岩洞,“色泽璀璨,多彩如玉雕”,还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最大的叫珍娜莲岩洞JENOLAN CAVES
       资料上说,珍娜莲“洞中有洞,形如圆屋顶的宫殿,人称巴荷神殿。洞中景观全以神话物事命名……”我在国内到过永安的玉华洞、   肇庆的七星岩九江的狮子洞、桐庐的瑶琳洞,等等,都是石灰岩被含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而形成的洞穴。所到之处,几乎全以“《西游记》”演义讲解。牵强附会的故事听多了,便觉味淡……莫非这珍娜莲洞也是一样的吗?也许西洋神话新鲜些,可是以英语解说,儿女们能译出多少呢?怕是听也白搭吧。所以我并不以为然,觉得跑了一两百公里参观,不一定值得。
        不过,既是“蓝山第一洞”,看看也是可以的。在售票处展厅里,看到一个摹拟的塑像,是一座被镂空的山体的剖削面。山腹间有5条波浪形隧道,好比煤矿的矿井巷道,自上而下平行排列。每条隧道两旁,各有若干小开阔地,就像藤条上结了瓜。这5条隧道,就是亿万年水流冲刷形成的。
       我们的小车,从一个状如大屋顶的山腹穿过,拐到较远的小山坡上停泊。人再徒步从小径返回“大屋顶”,开始参观。原来这“大屋顶”,就是被打开并做了汽车通途与游客聚散地的大溶洞!由于整座山都是溶洞,因此左右开辟出若干参观路线。看大洞需一个半小时,小洞一小时,由导游带领参观。
       我们错过了最佳时间,只好走小洞的一线。一个多小时的观赏中,我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是控制有序。参观者刚迈进山腹,便被一个窄窄的单扇门给挡住。导游一一点人、查票、放行。真的是“一夫当关,万人莫过”。成人一票28元,老小17元,逐一验明正身!有序的控制中,还有可称之为“电气化管理”的,即参观路线上的灯光,不是一下子全线开启,而是一段一段地开与关。你顺着灯光前进,走到摸黑处即停下。导游哇啦哇啦讲完之后,再开前方的路灯,关掉后边的。你又可继续前行但无法后退了。这样既可控制人流的动向,又便于集中讲解。导游不必携带扩音器,省事省力,妙不可言!
        其二是现实主义讲法。资料不是说“洞中景观全以神话物事命名”吗?我以为必定大讲西洋神话,其实不然。我们的导游是位大胖子中年人,不知是性格使然呢,还是原来就有这样的规定,他极少如国内导游的风趣与浪漫,从不从“巴荷神殿”去瞎扯,而是指物论景,实话实说。比如一个张开的嘴形小洞,他说“这是沙鱼喉”;照亮一处如绥线下垂的结晶石,他说“这是女王的披巾”;走过一片缀满石英,闪闪发亮的石壁,他说“这是水晶石”……这样讲解不会费劲。参观者也只好任凭自己的想像去“举一返三”。看到上下已连未连的钟乳石,你可以联想成山间的竹笋、岩壁上的悬冰、庙里的烛台、教堂的罗马柱,等等。有一种我在国内未曾见过的薄薄片状物,轻如蝉翼,又似风吹飘动的丝绸,也像游动中大海鳗宽宽的尾鳍,不用导游来说,大家都想到窗帘与鱼翅……
       其三是灯光造景很简单,效果却不赖。导游说,这个洞,使用灯光照明与成像,是“全世界最早”的!这当然只可“姑妄听之”,就像国内许多地方都有“第一山”“第一泉”“第一……”一样,谁能判断其真假呢?灯光设计其实挺简朴单调,并不像资料上所说的“璀璨辉煌”。它实实在在,倒是少了些虚幻的感觉,比如走过一段后,灯光全暗下,回望刚过的路段,在一块乌黑的三角形尖石顶上,出现一抹红色与一团黑糊糊的灯光背景。导游说,那是“爆发的火山”。到一个较大的洞中,导游让大家站好,关闸停电,刹时膝黑一片。他擦亮打火机高举于头顶,恍如烛光一支,令人遐想无限。继而又灭之,恢复黑暗,复以强烈的灯柱聚焦在一块人形的条石上,雪白雪白的,犹如人在拱手作辑或捧书阅读。那“人”有部大胡子,看去颇像戴手铐的耶苏,或者朗读诗书的马克思。导游“麦当麦当”地不知说些什么,我忙问女儿薇。她说没听清楚。我觉得这很重要,让她再问一下导游。薇照办了,说:“你看的没错,导游说是复活的耶苏。”接着叹道,“一边看,一边听,还得全翻译出来,非十分专注不可,挺难的呀,爸!”她四年大学英语专业,加上8年在鬼佬公司打工,语言障碍尚且如此,我靠每周一次的教堂听课而想“融入社会”,怕是难上加难哟!
        我们在曦微的灯光中鱼贯而行,走走停停,有时往上,有时向下,全不知身处山腹哪个位置。据导游说,这座大山的岩洞,上下5层,总高达48米。溶洞的出入口处,与“大屋顶”下的广场持平,大约在第二或第三层吧。
       难得一个偌大的万年山中宝库!
 
      笔者移居悉尼已经4年,总共走了3趟蓝山的谷底沟。两次徒步攀爬。一次乘电缆,先空中横渡,继而钻山腹下沉,最后傍山回到顶部。
徒步攀爬,是跟随此间的华人老年“走步团”。“走步团”有三四个,如社团组织的澳华公会、逍遥同乐会等,也有自发组织的。但敢于冒点险带往深谷的,恐怕只威廉自发组织的这个团了。我两次探谷,都跟的是他。威廉来自上海,确实是个好向导。他相对年轻些,花甲挂零,体魄强健,还当过军医,又精通英语,环境也比较熟悉,尤其令人放心的是非常细致、认真、负责!他刚拿出行走计划即通告:凡报名参加者,必须先行锻练,特别要多多地上下楼梯,练足脚力。出发时务必穿球鞋、背双肩袋,要带足水与食物以及医疗卡……他带到山径路口,先让大家站好队伍,排定顺序,要求每个人都认记前后的同行者,相距不得超过10米,每到分路口或转弯之处,一定要互相等候,待点足全队人数之后再前进。凡到悬崖绝壁处,至少要空出一只手,以备不时之需……交代完毕才领头先走,可刚走几步,又停下叮嘱:走路时,脚要踩在平地处,不要踏那会活动石子与泥水湿地,特别是切莫踩到斜壁或青苔上。如果不慎有东西滑落,如帽子、相机等等,千万千万不要去抢救!半路上,会停下来让大家吃点心、喝水,因为不能太饿,但也别吃得太饱……威廉讲得婆婆妈妈,却神乎其神,大家顿觉紧张兮兮的。
        行走路线当然也是威廉选写的,反正跟着走就是,因此记不清从哪到哪。第一次下谷比较平缓,无奇可记。第二次相对要险些,可是一走,连威廉也甚感意外:许多路段是新修过的。在湿漉漉的低洼处,有的甚至立上大砖似的石桩,一步踩一块,相距正合适。横跨山涧的小桥,不管木质的或金属的,都显得崭崭新。这样走起来没多少刺激性。还好不少地段是凿山角而成一半露空的通道,像“隧道”,游客需扶着铁栏杆,猫腰或侧身穿过。有几处关卡还设有门洞,挂着锁头,不过门板依然是洞开的。威廉说,这是山体有变,出现险情时,为禁止游客通行才锁上的。我注意到了,这深谷里造桥、筑路的全部用料,都是直升机从别处吊运进来的。本地木石一概未动,植被保护因之十分完整。游人穿行在密林之间,路旁多为高大的莎萝林与密密的蕨类植物,耳旁的流水声,时而叮咚,时而哗啦,偶尔还有空山鸟语,不时叫喊:“急救!急救——急急救!”十分悦耳。同行有人说,“这鸟儿也精通汉语!”山外烈日当空,谷底凉风习习。谷深林老径细,相遇的行者并不多,有一队大约七八个,是韩国人。而3人成组,甚至单人独马的,是鬼佬,胆子真够大的。
       我问威廉:“我们要下到多深的谷底?”“现在我不说!”威廉卖了个关子,“你们先走一走,然后凭自己的感受猜测有多深?”半途中,贴着石壁又是开出的一段半露空的隧道,在镀锌的栏杆之外,有一处钉挂着3条崭新的铁链,下方是一个直径两米多的深洞。这铁链,是让玩“溪降”者挂钩绳索,以便下去探险之用的。所谓“溪降”,就是专挑傍水的无路山崖,靠用绳索,顺着溪流逐步下降的冒险游戏。记得我们前一次行步时就碰见过。那是在一处山石的转角处,在潺潺泉水声中,忽然传来“嘭嘭”的几声巨响,我疑为山石塌陷或枯树倒下了。探头往涧水洞里张望,只见萋萋的草丛之下,冒出3个穿着紧身胶服的青年男女来。原来,他们就是专玩“溪降”的角色!
威廉指着那两米多直径的黑森森洞口说,他来探路时,正遇几个年轻人在这里,身上背着一大綑绳索。他问他们此洞有多深?答曰:“50米!”我表示怀疑,因为其上下附近的涧沟,与行道高差大约仅十几二十来米,此洞难道会特别深陷下去?威廉说:“非亲非故,毫不相识,他们何必骗人?洞下说不定还有暗流呢……”他是深信不疑的。
       我们终于走到预定目的地的沟底,就地休息、“充电”之后,才改为攀登,继续前进。我们向下走时,路较平缓,长些,用了两个小时,向上攀路短但陡峭,也用一个半小时。走完全程三个半小时后,威廉才问大家:“你们觉得谷底的垂直距离有多深?”有人说500米,有人说300米,我说250米。威廉的谜底,则是垂直深度360多米!我猜得少了,看来脚力还可以。
       谷底走到了,可几乎是无险的“探险”,我有些失望。玩“溪降”当然最有刺激性,可是危险性也最大。蓝山年年都有派直升飞机救人的事,年年都有人受伤、走失甚至死亡的事故发生,因此如“溪降”之类的游戏,绝非老人如我者所能玩得起的。然而,想再到峡谷底下看看的愿望依然不灭,因为我从资料上得知,澳大利亚所在的“冈瓦纳古陆”,形成于42亿年前,几近地球的年龄。而蓝山已发现的最古岩石也有4.7亿年,因此充当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的欧亚美几大洲的阿尔卑斯山、喜玛拉雅山、安第斯山等的“老祖父”,绰绰有余!蓝山在年青时候,也许并不比喜玛拉雅山低矮,只因数亿、数十亿年的风雨剥蚀,才变成如今的老态龙钟。现在的蓝山的确“老”了,“矮”了,平均海拔只剩600~900米,顶部多为平缓、宽阔,恍若高地平原。这些“平原”,实际是大山峰顶被削去之后剩下来的“根”,以前看的“山顶”,其实是“山根”。而我很想再看看“山根”底下的“根”到底怎么样,感受峭壁悬崖的落差气势,观赏涧谷密林的生长景象。走步是“失败”了,乘坐电梯也许是更便捷,于是鼓动全家人,作一次乘电缆的蓝山之游。
      在卡通巴小镇附近的大峡谷,顶端开辟一个宽大的观景台。观景台左侧是著名的三姐妹峰,右侧便是电缆、电梯的始发处。全程乘坐,成人每位28元(家庭票价略优),即可乘坐3种电缆,走3条线路:一条是峡谷顶部两端的水平横渡。东西往返,只有一节缆车来回摆渡。不过车厢很大,似巴士,一次可乘60人左右。车厢两壁与底部全是透明玻璃板,向外观景清晰无比。当缆车慢慢荡开时,即可见悬崖如航空母舰的船舷向外展开,岩层石纹排列有序。一注白练似的瀑布,飞珠溅玉,往百丈深渊奔泻,中途遇石,折成三叠泉。落在底部汇成小溪,流进密密麻麻的绿色树冠之中。绿冠遮盖不住之处,偶尔可看到游客,细小如蚂蚁。随着缆车前移,脚下出现一座孤峰,像一堆大积木,从绿林之中堆起。绿色树冠状如波涛,孤峰巨石便成了孤岛,只有飞鸟才能抵达。我让女儿问乘务员缆车有多高,得到的回答是“海拔400多米,垂直240米。”这么说,如此险峻的地方,还没有我们那次步行走到的深;第二条坐的是几乎垂直下降的电梯。其实这也是缆车,我称之为“梯”理由有二:一是运行方向为上下,而且斜度几近垂直;二是座位每排4个,一共20来排,做成层层的阶梯状。人的臀部一陷进去,两腿即自然翘高,而头顶上矮矮地又以铁丝网罩住,感觉就如进了铁笼子。但这是必要的,因为不加盖的话,一不小心乘客就可能被抛出去,跌入深渊。坐得满满的缆车,如同一条大蜈蚣,一经启动,哗啦一声钻进了黑咕降咚的洞穴里。这是直插山体之中了。过了好几分钟才从底下的光亮处钻出来。但只到达半山,我们弃车步行,首先看到的是煤矿的旧址遗迹。原来蓝山还是座煤山,早期曾经是个矿区,矿巷子里的轻铁轨道与矿车依然阵列展览,煤层分布情况,也以实地标示出来。我想幸而开挖不多,否则风景区就遭破坏了。我们接着走的,是古树密林中的木板栈道。栈道当然全出自人工,宽宽平平的,两旁有护栏,每隔不远,又设有椅桌、亭台,最低处甚至建个有数排座位可供开会、表演的八角大亭。平缓微坡,如履平地。在此行走太舒服了,简直是休闲!除了几小段是阶梯外,大部分路途可推童车。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也能通行。此间最可人之处,是参天古木得到精心的保护,栈道弯弯,所经之处凡遇有树木,统统刀下留情,无不在栈道上开出孔洞,维护它的生长。树木的品种自然繁多,有的还挂有名牌,可惜不懂英文,无法辨识。热带雨林的三大特点——板根、藤萝、茎花茎果,在这里有所体现,而最显眼的当是藤萝,垂垂挂挂,长蛇一般,盘根错节,到处都是,粗者可比乔木,细者小若绣花针。栏杆边上有种10号铁丝粗细的绿藤条,我不小心一碰,居然还有剌,细看原来是能开白花,其根可酿酒的金刚剌。为了争取一丝丝阳光,它拉得长长,抬得高高的,乃生存环境之使然。也许因为林木太过古老的缘故,树冠之下离地10米上下的地方,已成通透空间,无花无果,也少有杂草了。只有近水之湿地,莎萝与蕨草生长旺盛,茂密葱茏。那成林的莎萝,高达十余米,棵棵婷婷如阳伞。行人过处,满富热带风情。
       我们循着栈道走了一大圈,先是朝下走,到了八角形的最大风雨亭,继续前进就转成上坡了。约略走过3公里的路程,来到另一种缆车站。有许多游客在排队候车。是继续往前去乘电梯呢,还是在这里再换一种?我们正犹豫着,有位弄杂耍的艺人主动来逗我家的小朋友,用极其滑稽的动作充饱长形气球棒,并极熟练地绞成宝剑与小熊,分赠叮咚兄妹俩。还有一位小提琴手,正拉着欢快的曲子。他看到有黄种人到来,立即改拉《梁祝》与康定民歌《跑马蹓蹓的山上》,博得华人们鼓掌欢呼,纷纷让孩子们投下些零钱,以表感谢。这两位当为“街头行乞者”,但很聪明,选在这种地方表演,效益自然比行人匆匆赶路的街头好得多。
      天忽然下起瓢泼大雨,我们庆幸自己有福,正好躲到有篷的候车走廊里。这回乘坐的缆车小些,但也可乘20多人。缆车在雨幕中,沿着山边冉冉升起。悬崖峭壁与那座孤峰看得更清楚了。堆成孤峰的岩石成方成块,如刀切的豆腐或糕点,真是大自然的神功。相对于深邃的峡谷而言,这“山根”又成百丈悬崖,无比险峻。据专家说,这种地理形态,自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因为蓝山系由水平分布的砂岩、页岩与煤层所构成,在地质力之作用下出现许多垂直裂隙即“节理”。经风雨不断地冲击剥蚀,相对松软的页岩与煤层被风化,被掏空,只保留坚硬的砂岩,可是它们又渐渐失去支撑,于是沿节理崩塌,陡崖就这样出现了。在亿万年风与水反复作用之下,崖壁不断后退,便形成峡谷。而落差出现之后,更助河流切割之功,风化、水蚀又使峡谷继续扩展与延伸……所以“山根”既是河流的源头,也是峡谷的起始点。我曾在“山根”顶上转过无数次,直到现在才体验既是水之源头又是峡谷起点的气势。缆车几分钟便掠将过去,未能空中且停,让游客慢慢地品尝,真是可惜、遗憾!
       上到顶点,不久雨歇了,看看还有时间,我们于是又找另个地方去近看瀑布。暴雨初歇,山涧水声哗哗,我们跟着山水往下走,一路看到几处较宽的水景,也算是“瀑布”,但没有水帘,是薄薄的一层水,在倾斜的石壁上互相追逐,欢快而下,直赶到山口开宽处才汇集一块,携手跌下悬崖而去……可是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止步了。这瀑布,我们只见其头,不见其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观,只在想象中……
      玩了一整天,总算领略了蓝山的基本风貌,甚是满意。当晚我想记点游览的印象,打开放在口袋里的导游小图细察,才发现我们走过栈桥,所到的八角亭,远未抵达谷底。难怪在横渡缆车府瞰所见的小蚁人影、溪流与细桥,都没有看到。花了不少钱却偏漏了好景观,不能不深感惋惜!不过若真的去寻找,又必然会遭雨淋……
      一得复一失,鱼掌难兼得。人生境遇,大体都是如此吧。这样一想,蓝山此游,便觉差强人意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