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中国是中庸之国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5-06-24 10:41:39  浏览次数:3676
分享到:

中国为什么叫做“中国”?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要从至今3400多年前最早的汉字甲骨文说起。

甲骨文的“中”字是个非常生动的图画,像两根相对的旗杆,中间有一圆点,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表示两支互相对峙的军队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是和平的象征;后来随着甲骨文的演化和发展,那个圆点变成了一个“口”,象征城邑,而那两根旗杆简化成了一根旗杆,并从那“口”的正中间上下贯穿,表示“中心”、“居中”、“中央”、“内里”等意思,从此字型趋于稳定,久经风霜,沿用至今。

中字尽管后来变成了主要表示方位的字,但是它从一开始就与事物的两个极端相对而言,逐渐与和平、正确、公正、和谐、正常的意念结下了不解之缘,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本性灵魂。比如“居中”是与物体的两个极端相对应(相反),“中正”是与时空上的两个极端相对应,“中和”是与情绪上喜怒哀乐的极端相对应,“中庸”是与处事上的两个极端相对应。

何谓中庸?“中”是中正、平和之意,“庸”是平常、正常之意,总的来说中庸是指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既不过度又不至极)的态度。生活在中国古文化发祥地的河南人喜欢说的“中不中?中!”就是“正好”之意,是对中庸最准确、最生动的表达。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极端主义盛行,诸侯国攻城略地,杀人如麻,处事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中庸的思想主张应运而生了。首先由中国文化鼻祖孔夫子(前

551年至前479年)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该是最高的道德,而人们缺少中庸已经很久了。)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写成了<中庸>一书,此书后来又经过秦汉两代儒者的修改补充而成为经典流传后世。

不过那时关注这本书的人很少,理解也很不一致,再过了几百年到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30年至1200年)把<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成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了各级学校的必读书,成为了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影响达七百年之久。“中庸之道”的文化精神对中华民族特殊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古往今来,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总是对“以德治国”情有独钟?为什么中国总是热衷于“和为贵”,对别人、别国、别民族以德报怨?在国际关系上我们的民族为什么总是不爱惹事,绝不开第一枪?为什么中国人的处世方式总是“执两用中、折中致和”(居中听取两种对立的观点,给双方各打50%的折扣)?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早早就懂得了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而不同”的深刻道理?为什么在历史上我们的少数民族

曾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为什么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能够实现大团结?为什么我们国家弱时不附庸、强时不称霸?为什么中国人能够穷则思变,好日子当穷日子过?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总是居安思危,保有危机意识?为什么中国振兴崛起却要韬光养晦,和光同尘,不露锋芒呢?为什么中华精神文化如此源远流长?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作为中国哲学本体的中庸思想得到答案。

在悠悠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的文化是在互相隔绝的状况中各自独立发展的,许多方面是截然不同的,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唯独中庸的思想主张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段腾空出世。2300多年前,仅比孔子晚了大约20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提出了“mesotes (希腊语中庸之意)”的思想理念,意谓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恶性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道德的标准;例如:勇敢位于懦

弱和鲁莽之间,节制位于纵欲放荡和冷漠无情之间;因此勇敢和节制是美德。他把这一原则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肯定大贫大富都是不好的,中等财富才是最好的,并认为国家应该由拥有适度财产的中等阶级来统治。今天看来,这些思想依然闪闪发光。

东西方的中庸思想都产生于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的发源地,影响了东西方重要思想的历史进程。相对而言,中国的中庸思想更具体系,更具有人生在世坚持“中度”、“中节”人生操守的意义。

当代的东西方都是反中庸的,致使人们一味地从消极的方面将中庸理解为妥协、保守、中间路线、折衷主义的代名词,造成了中庸思想的失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西方,由于片面强调发展、竞争和大国霸权,人们逐渐越过了中庸不偏不倚的平衡发展之道,导致过度开采、沽泽而渔、盘剥自然、国际霸权,最终出现大面积的精神缺钙和人与自然的疏离对立,导致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失衡,更有甚者的是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乘虚而入,使整个人类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如果说西方是因为“过”而要退回到中庸,那么东方正在“过”与“不及”之间重新寻求已然偏离的中庸之道。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不断照办西方模式,人们对技术、财富和社会话语权的渴望大幅提升,从过去注视个人的道德内修到现在过份注视身外之物的占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中庸之道。东西方都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困扰和社会弊端。在全球化时期,中庸作为一种人类精神遗产被重新提出来,表明了中庸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魅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此而论,“中国是中庸之国”的提法是不是正当其时呢?


上一篇:一树阳光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