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从何学威《莲》笔下的观世音想到的
作者:艾斯  发布日期:2015-08-20 21:19:23  浏览次数:3145
分享到:

新西兰华文作家何学威老师的长篇小说《莲》于 2013 年获得了澳 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的赞助,并于 2014 年出版, 2015 8 2 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得到澳大利亚华文文学界朋友捧场,盛况空前,可谓名至实归。 作为何老师不弃的晚辈朋友,我非常高兴。小而言之,这是何老 师的 光荣,大而言之,这也是新西兰华文作者的光荣, 也是澳大利亚南溟出版基金及评审委员会对新西兰华文创作的关照与 支持。何老师 长辈 ,他希望我能为他的大作写几句, 特别是大作中的主人公妙善的牺牲说几句。我受宠若惊。 但是因为忙且懒,一直拖到现在。其实, 何老师大作出版过程中我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 但是我对于何老师是非常佩服。 我因为耐心不够,性子急, 对于中长篇小说创作从来就望而生畏 。如同一个只会钉条小板凳的木工爱好者, 看见能盖高楼大厦的建筑师就会由衷地佩服。 这就导致有些写了些长篇的作家作者们对于我这样的文学三脚猫有些 不屑。但何老师是个例外,为人谦逊,轻声慢语,有长者风度。

《莲》 用小说形式讲述了一位中国女子妙善升华为中国民间神明的观世音菩 萨的故事。小说的创作背景、手法、行文特点、 作品的社会意义已经有文友进行了恰当并到位的分析, 我不必饶舌浪费读者的时间。 但妙善的牺牲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些类似的故事及其后面的意义。

文学历来重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当然好的文学作品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超越常理, 以至于惊心动魄。比如,父母因为某种原因(如贫穷、灾难、宿命、 名利等)主动或是被迫遗弃子女甚至杀死子女,这种题材古有有之, 范例有 《亨泽尔和格蕾特尔》(Hansel and Gretel),《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因为过于冷酷, 于是有些故事转借继父继母之手来处理, 以让亲父母情理上显得近乎人情一些,比如《白雪公主》,比如《 哈里波特》。 中国古代特别是皇家宫庭很多因为权利争斗也有类似的故事。 很明显,在父母与子女之间, 未成年的幼小子女无疑处于弱者的地位, 掌上明珠还是眼中钉肉中刺,均由父母决定, 外加文人墨客辈为父母曲笔,当然只有小屁孩们倒霉, 特别是现代文明到来之前。因此, 被弃的孩子都会有一种寻找父母的心理, 从这里又引申出所谓的寻找主题。甚至很多人并没有被弃的经历, 但是我们(特别是孩子们) 有时会幻想自己的生命中没有父母的存在,或是父母死于非命, 这样一些文学作品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雾都孤儿》、《 丛林之书》、《赵氏孤儿》之类。

当然,被弃的子女不论心灵受伤与否( 以前的传统或作品不屑于考虑这点), 成年后的子女对于老迈的父母恐怕没有太多选择,或是漠视不理, 或是有意无意地报复,常理上来说,主动报恩的鲜见, 怨恨尚且不及,何来恩可报?在著名的希腊神话故事里, 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尽管一直没有孩子,多次求神赐给他一个儿子, 于是他爱敬的神终于施舍给一个儿子。但是与此同时, 神却给他一个可怕的神谕,说他会死于其儿子手里。在生死面前, 贵为国王长期盼望儿子的父亲终于显示出自私而且残酷的一面。 国王夫妇齐心协力,将这唯一的爱子手脚捆好, 扔进野兽出没的山里。幸亏孩子命大,由一位牧人养大。 故事的结尾是儿子最终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文人的曲笔当然是说儿子完全不知,等到真相大白, 伤心羞愧的儿子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浪四方, 以晓谕天下父母与子女。这位儿子就是著名的俄底浦斯。 整个故事以悲剧结束。

《圣经》里也有一些类似的故事。当然故事的形式略有区别。 比如被犹太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奉为先知的亚伯拉罕就因为要显示自己对父神的服从, 而将自己反复求神得来的儿子以撒手脚捆好,准备为神献上活祭, 幸好父神及时制止了这场人伦悲剧。 这个故事以撒对其父亲的行为没有后续的回应, 因为他父亲是以父神的名义在行事,因此, 再出格的行为也会合情合理。再比如,在《圣经》中的《出埃及记》 里,埃及法老因为犹太人生育太多而担心对埃及带来后患, 而命令将犹太人所生的头胎男孩杀死, 法老的姐姐因此好心地收养了一位本应处死的犹太男婴, 并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起来,悉心照顾,如同己出,直到成年。 结果这位长大的王子在知晓自己的生世之后, 带着自己的族人决意离开埃及,为了排除法老的阻挠, 这位曾经的埃及王子倚靠犹太神的支持, 给埃及人带去了多次全国性的巨大灾难, 包括杀死所有埃及人的长子(包括法老的长子,也就是未来的国王) ,蝗灾、瘟疫等等,而最终过红海,出了埃及。这位王子就是摩西。 这段著名的圣经故事至今还为犹太教徒天主教徒基督徒们津津乐道, 但谁能告诉我, 作为养子的摩西对于其埃及王族并养母多年的抚养与教育给予了什么 样的回报?相反,是对全体埃及人冷酷无情的报复。要知道, 当年正是埃及人收留了摩西与其他犹太人的祖先约瑟, 免于犹太人四处流浪与度过饥荒。

而何学威所著《莲》里父与女的关系则是完全另外一个类型。 父王因为要男婴的原因决定溺毙自己的亲生女儿三公主妙善, 母后要保住自己王后的地位,又要避免自己女儿被溺的悲剧, 于是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到农家,与一男婴调换。中间当然历经曲折, 妙善从小学医,救人疾苦,并努力控制瘟疫, 最后用自己的眼睛与手献给父亲作药引以救父亲的生命而圆寂。 世人感激她的大慈悲,于是奉为神明,妙善成了观世音菩萨, 并给她千手千眼以求补偿。

所以,《莲》里表现的妙善的牺牲, 应该说是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以德报怨的传统与现象, 虽然这种强迫性的牺牲或多或少基于孝道(当然高于孝道), 在西方社会生活十多年后, 我私下一直以为二十四孝式的牺牲是扭曲人性的, 是基于一些封建理学或孔学的纲常伦理的。说实话,在我读《莲》 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样一位慈善的观世音后面, 竟然还有拿自己的挖眼剁手作药引的残忍故事。当然, 何老师巧妙地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合情合理,易于接受。 所谓大慈悲里有大牺牲,大牺牲里有大残忍, 大牺牲大残忍里方显出大慈悲。我有时想,源于印度的佛教, 如今在印度近乎消失,反而能在中国社会适宜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并与中国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虽有波折,但终致于发扬光大, 并造出了观世音这样一位近乎全能的、良善的神明, 不能不说是又一个伟大的中国文化的具体表象。 恐怕在印度或其他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 断不会产生这样伟大而残忍的故事, 这些故事后面大都以牺牲的孩子或妇女为代价。 甚至到了现代的民国,有抗日将领张自忠殉国, 其妻子竟然绝食七日而死。 在其之前另有反清烈士林觉民的妻子亦此命运。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们普通百姓当然不会看到神明后面的故事。十多年前, 我们一家人离乡背井,移民新西兰,也曾“请” 了这样一位慈眉善目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观世音菩萨, 保佑我们在乐土的新生活。可惜在面临新移民都要面对的精神、 生活双重困难的时期,基督教的朋友让我们将这尊“偶像” 请了出去, 虽然我们更多地将观世音菩萨瓷像作为中国文化或艺术来看待, 更多地“临时抱佛脚”而没有上升到宗教的高度。 事实上观世音菩萨“这尊偶像”离开我们之后,我们当年的生活、 精神一样困苦不已。

让我们再回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其实,《旧约圣经》 从一开始就预设了父母的无上的权威。 神造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之后,规定他们只能吃生命树上的果实, 禁止尝智慧树上的果实。也就是说,在父母眼里,即使是父神眼里, 子女只应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能有其它。但是, 神的儿女亚当夏娃,在父神的另一个创造物蛇的引诱下, 却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冒犯了父神的旨意,于是父神规定, 人类这不听话的子女必须死,而且在死之前必须终日劳累, 受尽折磨。在《旧约》里,父神严酷异常, 而子女人类偏偏做恶多端(这点似乎与中国的经验相背,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人心不古”,似乎认为现代人比先祖们心更坏, 做恶更多),弄得父神经常失望发怒。父神一怒,就会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到了《新约》时代, 爱世人的父神给人间派来了其最爱的爱子耶稣, 尽管耶稣一生没有任何过失与罪错,最后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因为他是父神派来人世间,特地用他的牺牲来拯救人类的。 耶稣在死前也没有一句对父神的抱怨,而是说, 一定要顺父神的意思去做,将自己彻底交到父神的手里。无疑, 这几种牺牲中,《莲》里妙善最不合世界各国的常理, 最难以让人理解。但是这正是佛教所宣传的慈悲为怀, 舍己大爱的大义。虽然《新约圣经》用耶稣伟大的牺牲拯救人类对《 旧约圣经》进行了完美的补充,但全本《圣经》 看起来不象佛教这样始终如一地强调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精神。

作者何学威在写观世音这个故事的同时, 也没忘记写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他用后记的形式表达了一个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因此, 他实际上也在身体力行地延续这种关系。

在父权社会,父亲的权威得到了加强,父亲的自私成了天经地义, 特别是一些文人更是如此。龙应台曾说,做父母其实是有时效性的。 我们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时间其实极为有限。我还算不上文人, 但曾经在营造自己文字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 不经意间才发现孩子已经悄然长大。 曾经旅居新西兰的著名童话诗人顾城在对待自己的独生子木耳时一点 童话情趣都没有了,反而自私到将自己五岁的木耳送给土人抚养, 原因竟然是儿子分了他妻子对他的爱。

所以说,父母与子女这样最基本、最简单的关系, 一般都能成为最动人、最具魅力、最经久不衰的题材, 甚至可以上升到神明的地步, 即使是作为从属方的子女一方也是如此,比如从《圣经》 里的耶稣到何学威笔下的观世音。  

后注:本文中的一些观点,如对《圣经》故事的引用, 纯属为了本文主题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对比,不应因此产生对《圣经》 的错误的偏见




评论专区

hexuewei2015-08-25发表
感谢艾斯与瑞门先生美誉。《华严经》云“众生而为树根,诸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没有大家浇水关爱,也没有《莲》的开花结果。
瑞门2015-08-24发表
艾思兄此文极好,让我读了还想读。文尾的结论,因文中的层层铺垫,而显得更有力度。的确,何学威先生的《莲》,需要一本宗教的的书相比。《圣经》的牺牲耶稣,正好可比。
艾斯2015-08-22发表
谢谢瑞门兄,这几天网络有点问题,上不来。应该说是我跟着你的文评。谢谢澳大利亚的文友!
瑞门2015-08-21发表
啊------等来了艾思兄的大好评文,好啊。我紧跟你,凑个数。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