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涌动》第一章,是『刘氏源流考』。作者刘百达通过严谨的考证,得出“刘氏因邑得姓,刘氏始祖是帝尧的儿子”的结论。这结论,显然纠正了2001年4月28日晚10时,中央电视台CCTV-4频道的《语林趣话》的误解,说有个夏后孔甲,好吃龙肉,得老天恩降两条龙,便觅得一个能降龙者,给夏后杀龙作羹。雄龙操弄后,雌龙却出了意外,死了。这位降龙者怕夏后降罪,便逃跑了,改名换姓为“刘累”,“刘”是“杀”之意,“累”是“连累”之意。刘累便是刘氏始祖,也是刘姓起源。还说是故事出自《夏本纪》。刘先生因此很负责任地照录了《夏本纪》上的那段文字,读过去时,就觉得《雨林趣话》是在信口雌黄,然而却是在CCTV-4上,这就让人佩服其胆大包天,欺负天下无人识。当时就想,这乱吹之人一定信“刘”,怕是祖上也不待见“刘”。翻过一页,果然那大嘴不姓刘,姓“宋”名“金”。按“宋金”说法,刘氏祖先在改名换姓之前是什么,没有痕迹留下,只是先“学扰龙于豢龙氏”后受“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虽然“宋金”还逮住“刘”字搞“形音义”的解说,也无补于事。刘先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毕业生,同这个《语林趣话》的主持人怕早已不是一条道上作学问的。读了刘先生之后努力同“宋金”交流,却形同对泥塘说话,搞得刘先生不知该如何评价“宋金”了。我在“宋金”两字上先打个引号,那是因为,这“宋”姓也说不定还有之前是个什么姓来着,是“宋”姓的始祖因为什么趣话改成的姓也说不定,就“趣味”而言,“引经据典”也常是不需要的。
刘先生总结“宋今”的根本错误是:“陷入脱离历史实际的主观臆测的泥坑”,“唯心史观”,这是不错的,可也不是“宋金”读史及思索时他的认知能力好此一手、弄点噱头、特别,这是当今世道的通病,否则,这类人物也不会上CCTV去露脸。所以,“宋今坚持闭眼不看事实,不改谬误,将错就错,照样出版。”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那山唱那山的歌嘛。
也还想补充一点,“宋金”的“金”字,在一页之后,便被刘先生改换成了“宋今”,这也是有点趣味的;《语林趣话》的主持人该赞赏其中的趣味,即便这是汉字拼音法输入常有的“走进了另一个房间”的奇遇(列宁语),或言常会犯下的失误;可当今就有大报编辑因拼一音而显“形”之差丢了大锅里的饭碗,再早些,文革,一字之差会成杀身之祸。虽然如今官方说文革,那只是“错误”了。
“史实真实可信,又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刘氏从刘氏始祖算起,已历四千三百多年”,这是我读了《源头涌动》第一章,『刘氏源流考』后得到的认知。
《源头涌动》第二章,故乡篇。开始读,我立即有一种读乡土地理的感觉,读来十分流畅。桂林是鱼米之乡,也是龙舟之乡。我在湖南呆过六年,龙舟认真地看过两年,当读到“临时凑成的扒龙舟小孩子队”时,尤其感受亲切。
作者的故乡是揭阳桂林乡。潮州的原始地名叫揭阳。“桂林古称下林。是一个大乡。”下林人有恶称“下林贼”。乡人有抢劫团伙。作者自己是下林人,却持坦诚态度:“听起来不舒服。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去的---读者注)”这很值得赞许。我记得儿时的一句小孩话:“江阴强盗无锡贼,常州老子坐着吃”,仿佛常州人是黑帮头子了,这不是一个客观事实,顶多是个接受销赃的当铺老板而已。我祖籍无锡,小学同班有江阴祖籍的,有常州本地的,小男孩斗嘴如此说;可我生在常州,所以依然不愧也不亏。
接下来,杨先生谈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间的农会革命。提到了一些早期的共产党人。提到了“发展地下党,组织农会,打土豪,闹革命。”赤卫队。作者的大舅就参加了赤卫队。提到了农民革命军。打土豪分浮财。没收本村地主的武装器械。接着提到了东征军到达揭阳,提到了周恩来,提到了不久成立了的中共揭阳一区特别党支部。他的大舅是中共党员。不久,作者的父亲也参加了秘密革命农会。秘密农会参加的仪式有细节的描写。之前则是粗线条的。不久,又成立了劳动童子团。作者的小舅父任团长。此时,作者的小舅父已经是中共党员。
接下来,就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揭阳地区,各地的地主武装纷纷进县城,而共产党领导的农会武装同国民党伙同的地主武装便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
南昌起义。不久南昌起义军在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率领下,进入广东,并开进作者家乡揭阳,所到之处建立革命政权。接着自然是国民党军陈济棠、钱大钧部队的进逼,之后,大革命失败,起义军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李立三、恽代英、刘伯承、聂荣臻、郭沐若等,取道陆丰、惠来撤往香港。等等。期间,作者杨先生的大小舅子都积极地参与了斗争。
这一节,感觉上作者可以提供许多带史实色彩的细节,但大都是粗线条,似乎作者也认为自己写下的,读者大抵可以从各自的途径从已经公开发行的刊物里接触和了解到,他便一笔带过了。这也是一种考虑。好在在下面一节【火焰从当天中午烧至第二天上午】交代了地主还乡团(下林村)的反攻倒算,他们实行“三光”政策,将当时的红色根据地(竹林村)毁灭成废墟,致使许多人远走南洋谋生。刘先生的父亲远走南洋也是这个原因,上了国民党政权搜捕革命农民的名单。要知道,刘先生的家乡是“著名的老反动堡垒”。而在【英勇就义】一节里交代了刘先生的大舅父也是因此逼走“泰国”,从此“失联”,而小舅父则英勇就义,时年16岁。
该说杨先生的这位外婆是个革命烈士的母亲是不假的,可解放后,居然被“下林人”“掌权者”(作者用语)陷害,场景的描述,经历过文革的人们,便觉得丝毫不陌生。读到此,我顿生疑窦,同杨先生问的问题一样:“这是什么行为?”“一九五零年,潮汕已经解放,是共产党的天下了。”
先放下作者给读者的这个问题,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杨先生对他的家乡,他那里的人性的解读。
就在【火焰从当天中午烧至第二天上午】这一节下面,是【原始野性】。讲的是下林地主的白色武装与农会红色武装斗争时,显现的“原始野性”。
读后,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