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为手枪诗喝彩
作者:杨洛  发布日期:2016-07-12 18:42:26  浏览次数:2564
分享到:

手枪诗火了,火得让人感动。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与朋友间偶然的一次文字游戏竟然催生出一种诗歌新文体。它有学名,叫松竹体十三行新汉诗;它震撼了神州,赢得了掌声,也惹来了非议;它形式灵活,用韵自由,平仄宽限;它意味着陷入尴尬境地的中国文学有了可突破的新方向。

一种文学模式的创新,应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对旧有的痼疾大力扬弃。诗词创作不应该是无病呻吟的馆阁体,不应该是封闭圈子里的自我陶醉,平民的生活里也应该有诗、有梦、有抑扬的歌声,唯有扩大了创作队伍,培养出后备生力军,文学艺术才会显现出勃勃生机,才会蕴藉有无穷而可敬畏的生命力。

正如网络上所说,此时的天朝,充斥着一股狂躁的戾气。此语概括精到,就连文学圈也不幸被言中。已经得到的,在竭力禁止后来者发言以保持利益;希望得到的,动辄就要踢馆子以求上位。文学这个神圣字眼之后,被无端添上了江湖这个粗鄙词缀,使得它走了调、变了味。而且特别可悲的是,这个现象已经存在许久了,以致于大家都在混,都没有要做点实事的想法。

于是,偌大的中华,竟然鲜有前行者对后生晚辈持有爱护与提携的情态。反观东瀛小国的老学者却会让吾国无数的专家们汗颜。对于青年人创作汉诗的态度,十几年前在中华文局出版的《文史知识》上曾刊载有一篇文章,说是日本某汉学家提倡青年人多创作古诗词,而且不要拘囿于韵律的窠臼。这对于没有声韵学基础的青年来说,不啻是入门、研习、成长、壮大的一条好途径。而我们的所谓权威们,却动辄挥舞“韵律皆不符”的大棒,将年轻人的创作热情当头砸了个破碎。罪过,罪过。

好在最不可低估的就是年轻人的创作热情。长久以来,有一大批文学青年,在刻意忽略的目光里,借助于网络这种新媒介,创作了许多五言、七言、甚至于杂言的旧体诗词,它们不合旧式的韵律教条,其中却不乏有脍炙人口的佳作。虽然创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这种文体该如何定义,该向何处去发展,但他们还是以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创新着、坚持着,凭着对文学的纯粹的热忱与爱好。

其实,存在,就一定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忽视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就意味着与历史前行的方向脱轨。年轻人不拘一格的新汉诗创作,其规模已经宏大,其影响已经日强,未来必将催生一场“中华新国风”的文学运动,它也将消弥垃圾派、梨花体给中国诗歌带来的深度创伤。

所幸的是,中国仍有黄永健教授这样的文学前行者,他们秉持民族文学的良心与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感,勇于站在文学的制高点,为大家振臂一呼,努力为处于迷惑与混沌中的文学青年开拓出一条突破限囿的新坦途。很快就有来自香港的刘祖荣教授大力呼应,并带动一大批卓越的写家创作出一大批沉甸甸的丰硕之作。像周阳生先生与湘涵先生等“好枪手”的作品都是让人读来如饮醢醴的佳作,特别是周阳生先生的“中国神话系列十三行新汉诗”,似乎已有一种必然与中国文学史接轨的趋势了。

收笔之际,我想说,前行的路已有学界贤者为我们廓清迷雾,我们这些后来的人要热情参与,趁势而为,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意乐土。繁赘勿再多言,我们只为手枪诗喝彩!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