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其他

其他

劲帆作品讨论会纪要(2001年)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3-25 02:00:00  浏览次数:7639
分享到:
       2001年9月9日新州作家协会与澳洲日报社在澳洲日报编辑部举办了悉尼知名作家张劲帆作品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新州作协会长、副会长、顾问、会员及嘉宾共二十五人,他们是(以姓氏笔划为序):千波、小雨、中海、田地、巴顿、西彤、冰夫、李明晏、李清、李富祺、辛宪锡、秀凡、巫狄、何与怀、林茂生、林达、马白、劲帆、张奥列、张瑜、曼佳、黄惟群、黄梦龙、瑞门、闻涛,因故未能出席的刘放、崖青以及中国著名青年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提供了书面发言。会议由作协会长李明晏、副会长田地策划组织,由顾问辛宪锡教授主持。讨论开始前先由劲帆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简历.
       劲帆:如果没有文革的发生,我也许象父亲一样从事自然科学。文革剥夺了我读高中的权利,下乡插队後只有鲁迅的书可读,便爱上了文学,开始尝试写作,但始终未上路。1978年考上大学中文系才大开眼界,打下了写作基础,大学毕业後入湖北社会社科院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开始发表学术和文学作品,1990年来澳,留学、打工有很多感触,忍不住又拿起笔写,由于谋生和许多社会活动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因而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澳华文坛的文学批评始终未能健康发展,我是搞评论出身的,深知真正的批评需要实话实说,所以希望大家从对我作品的批评开始实话实说。
崖青:劲帆的作品立意鲜明,着力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及反思,没有高超的抽象概括及谋篇布局的能力,会吃力不讨好,劲帆敢于把握,善于把握,作品不但有较强的可读性,而且表达了作品的内涵,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的文学修养可见一斑。短篇小说《朝朝暮暮》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它以书信夹叙述的结构,以夫妻感情变化为情节主线,展现了中国留学生争居留的辛酸经历,描写贴近生活,人物有典型性。《热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写得深沉凝重。《狗崽与猫崽》截取重大历史背景中的一个截面,是对文革摧残人性的控诉。《百年梦寻》等篇都是在不长的篇幅中力求表现历史的全貌。劲帆的大多数作品文字相当优美有韵律,有许多好的比喻,还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古文。劲帆能根据题材变换叙述语言,要庄即庄,要谐就谐。劲帆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文学样式: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文艺评论、政论,是悉尼文坛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劲帆作品的不足之处是叙述多于描写,某些形象不够鲜明。
刘放:描写越战的短篇小说《热土》是劲帆作品中最有特色、最为成熟的佳作,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热土》写的是大题材。我认为重大题材与一般题材是有区别的,其容载度是一般题材不能取代的。处理这样的题材,作者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对越战全面、客观、准确的把握认识。劲帆以文学评论家的功底,能够驾驭。作品表现出对和平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反思,而且这种反思是双向性的,在中国的越战作品中具先导性。这篇暂时难以在中国发表的作品今後一旦在中国发表,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艺术上,作者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作者写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却对于景物、地理、战斗场面以及人物都写得真切细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篇的不足之处是挤迫了点,把中篇的素材压成短篇来写,大约是出于无奈。
郜元宝:劲帆作品让我振奋的是超出了中西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文化好坏的比较、新旧的比较(这种比较是表面的东西),而触及到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哪里,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这样一些问题。他一方面极力打开新的世界,一方面又怀着温馨的情怀和同情去回忆过去,他在努力沟通这两个方面的时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样一种努力是值得怀疑的,它不足以建构一个精神家园。现在一些作家、理论家喜欢谈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好象很时髦,其实这都是很表面的东西,而劲帆作品触及到更高层次的东西,存在着一种撕去任何表面标签的力量。劲帆喜欢大叙述,不习惯于长久关注一些细节的东西,这可以说是不足之处,但这是与他思想大开大阖的跳跃性相关的。
田地:劲帆写作特别认真,大概在悉尼文坛是最认真的一个。我跟劲帆在一些文学观念上不一样。我写作品就是为了好玩,劲帆则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我写作品主张口语化,讨厌文艺腔。劲帆则主张不能否定美文。劲帆很看重作品的立意,或者说社会性,所以经常写的是一些比较严肃的主题,选大题材。我就不怎么赞成这样。但是我不否定每个人走不同的路子,文学才丰富。
黄惟群:通常我们看一个熟悉的人的作品就象听到这个人在说话一样,但是我看劲帆的作品会感觉并不是我所熟悉的劲帆,跟着他的思路走就象进入到另外一个天地里去了,这在一个作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平时看他文绉绉的,他的某些文章也是文绉绉的,但是他在有些作品里却能运用非常生动的生活语言。文学语言有生活的原始性,就能引起读者共鸣。比如他形容扁平脸,说象摔在墙上的面团。很形象。形容女人干瘦没有乳房佝偻背,说是乳房长在背上,胸脯当搓衣板,肩胛窝可以装洗衣粉。还有很多例子。一看就觉得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很亲切。劲帆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面比较宽。
李明晏:我记得劲帆的小说《黑头发飘起来》发表後,卡市的一位读者就问我作品中的华裔老兵是不是真有其人,他很想认识。我知道是虚构,但这说明劲帆作品的选材给华裔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作品中华裔老兵在游行时还在记恨小时候受到同学的种族歧视,这好象不符合澳洲长大的人的胸襟。我读劲帆的各种作品有一个总体感觉,就好象一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在海外放眼世界。比如他写的《美国标准》、《恶街坊》都是批评美国的。我就觉得他在大陆受的共产主义教育还没有肃清。
冰夫:你这是扣帽子嘛。我觉得《美国标准》就写得很好。为什么不能批评美国?关键看他写的是不是真实的。他也不是否定美国的一切,只是批评美国的某些方面,为什么不可以?
劲帆:我应该虚心听取意见,但是这里有一点误会,我有中国民族感情,但这并不等于爱党。事实上我有很多作品是反对专制,宣传民主的。
冰夫:劲帆的《美国标准》仅仅是找出不同点,这正好说明了作家的眼光。劲帆根本不是什么坚定的党的宣传者。(西彤插话:明晏没有全面地读他的作品)田地说的文艺腔问题有一定道理,但是文艺腔也是需要的,没有学者的散文怎么能够反衬出小女子散文呢?文学应该是各式各样的,我们的眼光应该更宽阔一些。劲帆散文的语言我比较欣赏,比较流畅。散文是最易见功力的。他散文中的艺术感觉也是不错的,特别是《江河水》,虽然此篇还可以再打磨得精细些。他的散文选择题材上有分量,最令我觉得写得好的是写他家史的《百年梦寻》,很打动我。
何与怀:我觉得劲帆的作品还是文如其人,我认为他的一系列文章观点上基本上是正确的。家史这一篇现在是按纪实文学来写的,这比较符合他的性格和风格。但是还不够打动我,因为写得太实了。文学作品就是要写得虚虚实实的。如果今後发展成长篇,就不要太实。他的中篇小说《初夜》是我来澳洲时看到的,我就很喜欢。他後来写的《西行》,却很概念化。他讲故事是很能讲的,但是根据当代文学的发展看,达到讲故事的标准是远远不够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什么那么成功呢,因为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劲帆应该把他的家史写成长篇,他的修养比很多作家强,把握长篇不会有什么问题,是一个有潜力的作家。小说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劲帆的语言以陈述为主,变化还不多,还需要提高一步。
劲帆:我自己也觉得语言有待提高,但语言习惯的改变是最难的。
李富祺:我觉得散文《插秧》很好,首先是立意好,写作者带她的女儿到他以前下乡的体验农村生活,涉及怎样教育下一代的问题,现在的人很少能这样去教育孩子。他不是流水帐地写这个过程,而是边叙边忆,走在山路上就回忆起过去送公粮。还有一些很好的深化主题的语言,比如说:“我现在用跨越在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扁担把女儿挑来了……”在写到女儿学插秧时,说女儿也正象秧苗,被他移栽到了澳大利亚。最後写到与农民朋友分手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不同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组成一个立体的世界。立体的世界就是说谁也离不开谁,这个主题就很深了。他的一首爱情诗《命运时钟》也很有特点,一般的诗人用花呀草呀月下花前来写,劲帆用时钟来比喻爱情,男的是长针,女的是短针,能够相遇却不能相随,但是命运的齿轮又把他们扣在一起。这就有一种意境。最後说到生命钟摆停止的时候,但愿是在长短针重合的一刻,把爱情的忠贞不渝写得很深。
林茂生:劲帆的作品我只读到一些,印象比较深的是《热土》和《大酒店万花筒》。我觉得《热土》充分表达了劲帆的民族情感,越南战场上那种战火纷飞的场景他写得相当深刻,令人激动,他在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上是下了功夫的。劲帆是一个严谨而执着的作家,有时候甚至执着得有些矜持。这部小说题材非常好,他写场景也是很生动的,但写得比较匆忙,很快就结束了,这就导致对战争的思考就比较草率了,使我在感动之余又有些遗憾。也许他是在澳洲为生活所迫,没有专业作家那样从容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但不管怎么说,《热土》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刚才看了一篇小小说《黑头发飘起来》,我认为毛病可能更严重,叙述语言非常急躁,很不从容,这篇小说的内容应该是一部中篇小说的题材,劲帆用小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很简单地交代过去了。在语言上,劲帆受杨朔、刘白羽散文语言的影响还比较重,结尾处“起风了,他的黑头发飘起来。大街两旁,很多人的黑头发也飘起来……”这种语言就很夸张,读了後觉得既不象小小说又不象散文。我也建议劲帆今後好好地把他的家族史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我们澳华作家的作品很多,但是我还没有见到非常有分量的大作品,希望过几年以後大家生活更安定,能写出一些比较好的大作品。
马白:看一个作家的成就要看他比别人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海外华文文学一个普遍性的主题是反映进退两难的处境,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精神的、感情的、心理的乃至生理的,这里边有很多困惑很多艰辛,许多作品是从单一方面来写。把劲帆作品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他有其独到之处,提供了新的东西。中篇小说《初夜》从生理上作为突破口,扩展到政治上,写大的历史变化产生的悲剧,这是他对澳华文学的贡献。在艺术上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整个古典文学美丑对照的手法,如丹尼斯与林宇的对照、《不尽的旅程》里秦越前妻与伊丽斯的对照、《云梦街十五号》里的两对夫妇。艺术最难的是完整,即各方面都到位,这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以此来看,《初夜》中现实与回忆的过渡还不够完美。我认为劲帆的语言是达到了一定水准的。劲帆是大有潜力的,如果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创作上,一定大有希望,能写出更多更几点联想:(1)劲帆始终把文学当作崇高的事业来追求,这是很可贵的,是保证其作品有一定质量的根本原因。这种态度应大力赞扬;(2)他不片面追求作品数量,而看重质量,这种精品意识是值得提倡的;(3)他的作品有一定深度,是他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结果。(4)我非常赞同召开这样能探讨出一些问题的会议。
       奥列:大家总结出的劲帆的几个特点我都同意,就不重复了。我想着重指出他的局限之处:他与我一样过去是搞评论的,所以比较理性,这对于布局谋篇有优势,但是过于理性就会局限感情。立意很好,但形象性有时可能会不足。再就是在语言上他比较注意美文,但是如果他在通过更加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出更深沉的立意,就会少给读者一些文艺腔的感觉。
       曼佳:我觉得劲帆的作品与他的年龄不相称,显得太老气了,相比他的同龄作家,比如田地,田地的杂文写美国见闻就有眼睛,劲帆写美国就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民族感情这种东西和老年人相通,你还需要有一些个性解放的东西。假设你要成为大师级的作家,就一定要站得更高些。
       黄梦龙:劲帆的作品我只浏览了几篇,总的印象是内容覆盖面广,他的精品回放专辑里有关于生命的意义、种族歧视、毒品问题、以及对于故国前途的忧虑等等,杂文《生与死》探讨生命的意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娓娓到来,读後使人豁然顿悟,深受教益。
       西彤:我看他的《插秧》还是蛮感动的,但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上,新意还不够。我们来到了西方,要融入主流社会,吸收新的思想观念。
       瑞门:劲帆的作品是中国的根,迁到澳洲的土,结出的奇异的果。
       中海:劲帆的作品能够从生活现象中概括出有哲理,比如他在杂文《生与死》中说看到一个小孩爬中山陵,爬到山顶面对的是一个坟墓,概括出人生就象这小孩爬坡,付出艰苦努力功成名就了,生命也接近尽头了。写得真的很好,很能启发人思考。
       闻涛:我觉得劲帆有两个矛盾,一个是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的矛盾;另一个是中国文化情结与澳洲社会环境的矛盾,这都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了,怎么解决好这些矛盾,我也不知道。
       巴顿:我很怀疑,海外华文文学到底有没有单独讨论的价值,它应该是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来谈。
       何与怀:我有不同意见。我们作为海外华文作家当然重点研究海外华文文学。
创作作品要与中国文学不同。  
      千波:我们生活在这里都很累,我就喜欢看看轻松幽默的的作品。劲帆的《红小兵“抱抱”》,挺逗的,我喜欢。
辛宪锡:我读劲帆《生与死》,其中有句话“从宇宙的观点看……一个伟大领袖的生死与一只蚂蚁的生死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是很有思想很有哲理的,使我很震动。如果每篇文章能够让人记住几句话,就有价值。劲帆什么文体都写必会分散精力,我建议他集中精力写小说,以小说家的形象出现。今天这个会对劲帆的作品作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思想交锋,引出了澳华文学怎样取得重大突破,怎么发展,怎么与欧美相比,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建议下次会长再安排一次会议专门讨论。
劲帆:非常感谢诸位提出宝贵意见。
 
 
                                                                           原发表于2001年9月《澳洲日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