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在路上
作者:韦法明  发布日期:2012-03-12 02:00:00  浏览次数:6878
分享到:
关于画家廖新及其近年来艺术探索路径的浅述
       近年来,安徽的书画界一直还是颇为活跃的,并时有新人崭露头角,甚至其中也不乏颇具潜质的后起之秀被普遍看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关注安徽书画界的人士却有着不无遗憾的发现,那就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乃至整个90年代曾经名动一时、也被广为瞩目的一位青年画家却沉寂了。你很难在媒体上发现与他有关的消息,差不多在那些较具规格的展览或赛事中也很少能寻到他的作品。我说的是廖新。
       其实,这几年打听廖新的人不在少数,这其中有朋友,有同道,也不乏曾经互为不屑者。但不管是谁,都同样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沉寂后的廖新并没有从大家的视域中消失。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一个颇耐琢磨的词——影响力。
       直到今年初夏时节,在大家的期待中,廖新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再次将自己推到世人的面前。他选择了至少目前尚能堪称强势的媒体——电视。在安徽有线电视人物专访频道连播三集的专题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浴火重生、活力更健的廖新。所谓天道循环,从来就不是回到原点而形成一个闭环,重现画坛的廖新站到了自己人生和艺术的新的制高点。
        眼前的廖新,依然是位画家,但已远远不只是一位画家。从专题片打出的字幕上,我们看出这位侃侃而谈、面容清癯的已不显年轻的青年画家,有了两个多少有些令人艳羡的名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艺术系主任、博士。这是一个有着高等院校行政职务的教授,一个有着艺术专业博士头衔的学者。此时的廖新,论画的时候已经超越了就画论画,他谈的更多的是对中国画传统的再认识,对中国画创新的思考与探索,对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那些特质的执着和坚守,对哲学、美学、文学乃至宗教等文化门类的钻研及其内在联系的领悟和把握。作为朋友,也作为廖新艺术成长道路的见证者之一,我承认我很感动。
       多少年后,廖新总是会回忆起孩提时的情景。那时,面对大别山腹地的重峦叠嶂、潺潺流水,面对四季更迭的花开花落、星转斗移,瘦弱的身躯内不时地涌动起巨大的欲望,他要让这一切诉诸笔端、跃然纸上。是天意,同时也是由于天赋,决定着这个孩子决意要将自己的一生,义无反顾地行走在中国画创作和探险的漫漫长路上。他的父母是为支援安徽三线建设从湖南来到大别山腹地一家兵工厂的,他生于湖南长于大别山,喝着大别山的水、沐浴着大山的阳光、呼吸着大别山的灵性一天天长大;流淌在血液里的三湘文化的基因,成就了他对不同地域文化吸收与消化的能力和优势。就这样,一个从没有条件开设美术课学校走出的孩子,一个最初只能凭着天赋、梦想与执着而起步于铅笔与白纸的孩子,终于赢得了命运之神的眷顾。初中毕业前,在一群深入工厂考察的书画名家中,一位当时在省艺校执教的老师注定要成为眼前这个忐忑不安的孩子的恩师,从几页稚嫩的涂鸦之作中他真是慧眼识珠看出了一个未来画家的潜质。他就是国画大家郭公达。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末,廖新这个名字便一直与省内和国内的书画大展及赛事的重要奖项联系在一起。自从在1992年文化部举办的“国际中国画大展赛”和1993年香港“中国文化精粹博览会书画大赛”中连夺头奖,这位从大别山腹地踏入钓鱼台国宾馆领奖台和人民大会堂的青年画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和接受。当时,著名的美学评论家穆孝天先生就曾毫不吝啬地以饱蘸热情的笔触,来赞誉这位脱颖而出的后生晚辈,称他的画作“以纷繁而起伏的节奏,优美而又奇特的造型表现了心中蕴蓄的山山水水……用笔却较生辣,用墨亦颇润泽,抽象中含有具象,浪漫中充满憧憬式的沉思遐想,时时流露出三湘风味”。
      声誉日隆,并没有让攀登者的脚步有所迟疑——廖新一直在路上。
       但当年被一些人认为个性张扬洒脱奔放的廖新,却突然间沉寂了。当某位著名的前辈发出中国画的“笔墨等于零”的惊世骇俗的高论之后,安徽美术界关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一时间也讨论得沸沸扬扬。而在这样的多声部合唱中,我们没有听到廖新的声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并未将自己置身于局外,而是一面关注着这场讨论,一面更深地潜进传统、把脉传统,从传统中吸收营养、汲取能量,从传统中把握规律、寻找创新突破口。他拒绝做一个纯粹的中国画传统的破坏者,他需要的是集聚建设性的力量。这样,他又回到了书斋,踏踏实实地读起了硕士,然后是博士。
       差不多有五、六年的时间,廖新总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停地转换身份角色。面对教室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洋溢着阳光般的朝气,廖新时常被深深地感染,中国画、中国的艺术正是由于像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传承与创新,才有可能像一条晶亮的大河浩浩荡荡地奔流不息。为此,他对自己最终的的职业选择深感欣慰——教师,毕竟是离喧嚣的市声最远、却与梦想和未来最近的职业。
       另一些时候,廖新又是作为一名学生坐在教室或书斋里的。随着对相关学科涉猎得越多、研究得越深,他越是感到“生也有涯”而学无止境。作为教师,有很多授课任务不容耽搁;作为艺术系负责人,又有繁杂的行政事务需要处理;作为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很多课程需要完成;而作为一个在艺术上始终痴情不改有着不懈追求的中国画画家,更是有着许多问题需要他宵衣旰食努力求解,有许多人生的况味、艺术的感悟和思想的诠释需要他拿起画笔、形诸笔墨。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解决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的,可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我们注意到,廖新常常引用的一句诗差不多成了他的口头禅,“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然,艺术需要天赋、需要才华,但艺术上的大的造就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深厚的学养、超绝的品行,决定了画家及其作品的内涵和品位,对于画家能否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更是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廖新的不断深造,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毋宁说是为了在中国画继承与创新中突破重围、别开生面而作的必要准备。
       其实,中国画从来都是在继承与创新中一路前行的——今天的传统曾是过去的创新,今天的创新将成为未来的传统。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画是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壤之中的。中国画主要表达的是主观的“潜意识”,是“意境”的再现,而无论是表达或表现,这些都是通过“笔墨”、“线条”等最基本的元素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的。离开了这些本质性的东西,中国画就失去了内在的本体。问题的另一面是,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进程,决定了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和艺术正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和烈度相互激荡、相互交融,中国画当然也概莫能外。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可谓一语中鹄——与时代同步、创新求变,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发展的不二选择。坚守中国画最本质的特性,对材料运用、表现技法乃至现代西方艺术形式和理念的兼收并蓄,对当下鲜活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洞察、把握,将是中国画焕发活力、重放异彩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廖新自信找到了继承与创新的可靠路径,而他近期的大量作品无疑是他充分体现中国画创新理念最为生动而又坚实的创作实践。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艺术视野,敏锐的审美触角,对传统、自然、现实等诸多关系的深刻感悟,对不同绘画语言和材质的创造性熔铸和运用,在廖新的近作中不着凿痕而又力透纸背。
       潜龙在渊,厚积薄发,作为行者的廖新值得期待。

2009.11.18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