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苏俄之旅“咏叹调_红场一瞥
作者:黄冠英  发布日期:2019-08-31 20:52:28  浏览次数:1126
分享到:

image.png

红场是莫斯科的中心广场,犹如北京天安门。以前的宣传,赋予它过多的政治含意,以为“红”是表示“革命”。其实不然,“红场”早于1668年即定名,俄语的意思只是“漂亮的广场”。红场周围,有圣瓦西里教堂、克里姆林宫、国立古嫫大商场、国家历史博物馆等。由于红场西侧有座列宁墓,加上1941年11月7日曾经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举行过惊人的阅兵仪式,使之更加形象高大。那是在二战时期,希特勒的德军兵临城下,随时都有炮击红场,飞机逛炸的可能,但斯大林不顾安危,毅然立于列宁墓顶,检阅步伐整齐通过红场的红军并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红场阅兵顺利进行,许多部队从阅兵式现场直接就开赴前线。这次阅兵成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

心目中的红场雄伟气派,辽阔广大,实则甚小,还有点杂乱。它约略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10,且正处于维修之中,堆积着不少材料与工具,时开时闭,我们到时只能隔着栏杆往里张望。广场地面铺设也很粗糙,是以块块一面近似砖头大小、长则60cm左右的条石,硬往地下 打进铺就的,坚固牢靠,据说即使重型装甲车碾圧也无损。似乎有点象征意味。

列宁墓居于小钟楼之下,不太显眼,仅略高于克里姆林宫的红墙。目测过去,其高约2~3m宽5~6m。恰似两个长方体红石柜相叠,上小下大。列宁遗体即安放其中。列宁墓与红墙之间有一条约半米高的填土guanwei.jpg石台。台上12座石雕塑半身像,与矮矮的柏树相间排列。他们是勃勒烈聂夫、朱可夫、斯大林等前国家领导人的雕塑。斯大林死后原置列宁陵内,赫鲁晓夫主政时认为他没这资格,遂令迁出,改立半身像于墓后,赫鲁晓夫本人与叶利钦,不知何故,遗体则改葬到新圣女公墓。新圣女公墓是艺术名人的灵魂聚合地,如文学家、画家、芭蕾舞蹈家等,而且碑型碑文均各具特色,如芭蕾舞巨星飘飞的裙裾。据说赫鲁晓夫去世时,其家属执意请求最著名的雕刻家恩尼特设计墓碑。由于政见不同而长期受圧于赫鲁晓夫的恩尼特,向家属提出条件:我设计可以,但无论设计成什么模样,你们都不可反对!家属居然同意。于是赫鲁晓夫被弄成左右黑白各半的头像,意思是有功有过,黑白分明。赫氏被这样艺术化地历史定位了。新圣女公墓里精美的墓碑雕刻品,意蕴深长而有趣,可惜没排进我们参观的项目。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