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我的舅舅
作者:孙一文  发布日期:2020-12-21 08:35:49  浏览次数:2636
分享到:
sun.jpg

昨天收到了居住在上海表妹一涛寄来我的多张老照片。原来,舅舅病故,表妹整理遗物发现有我多张老照片,将老照片归还给了我。

看到五六十年前我的老照片保存的完好无损,我潸然泪下,舅舅的形象一下子出现在眼前。

舅舅英俊潇洒,身高1.80左右,按现在流行语言,是个标标准准帅哥。

舅舅14岁从宁波鄞县郊区闯荡大上海。凭着英俊聪明好学刻苦努力,很快在上海南京路上享达利著名钟表店里苦学手艺站住脚跟,发展成为店里柜台橱窗户外美术设计、钟表修理、钟表销售等一专多能"全能"职员,在业内乃至南京路商业街上小有名气。

一些老上海人根据舅舅口口相传的"全能"名气,慕容从老远地方买钟表或修钟表。

1985年,我出差到上海,走在漫长的南京路上,试着询问一位操着上海口音气度不凡的老人,报上舅舅的钟表店及他的名字时。那位老先生立刻停下前行脚步对我说,这条街上凡家有钟表的老人没有不认识你舅舅的:他客气礼貌,手艺全面精巧,人可老好啦!说罢,那位老人掉转方向,笑眯眯地领着我穿过了若干个四叉路口,步行十六七分钟直接把我送到舅舅工作的店里。

舅舅见我突然到来,喜出望外。还没等他开口,店经理就笑着对舅舅说:你外甥老远跑来看你,你赶紧领他回家。

就这样,舅舅第一次破例经批准提前收工领着我到他家。

走进舅舅家门,我愣住了:不大的房间墙上挂满了我家尤其是我家四个子女照片,而他家的照片却很少。

原来,母亲和舅舅有个互通信件老习惯,互相通信件时,总爱在信封里附上各家子女照片。五六十年下来,舅舅把母亲寄至他的每照片一一保存完好,精心张贴在家中墙上。舅舅笑着对我说:虽然我们生活在两地,但每每我看到你们四个子女的照片如同见到本人似的,亲切得很呐!

舅舅就是这样一个厚道重感情的长辈,虽然平时语言不多,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是那么的丰富多彩。

记得父亲六十年代调入上海某强力部门任一把手,曾问舅舅有什么困难,舅舅笑着回答,他和舅母工作生活及三个女儿学习都好,没有任何困难。

其实,舅舅家住房很小,上有老下有小,二十二个平方米的旧房子居住了6人,生活十分节省简朴。但他对我家却非常大方,邮寄些他用材料自制的精致落地式台灯等生活用品。

七十年代,我哥哥在上海读大学,星期天或实习时,舅舅总是热情地请我哥哥到他家居住或打牙癸改善伙食。哪怕父亲浙江嵊县乡下亲戚路过上海,舅舅也要设法留下他们,住上几天。

我小时候因贪玩不爱学习,在学习方面听到的全是批评声音。一次母亲写信给舅舅让我写上几句话一同寄出。谁知,舅舅收到信件后很快回复母亲,称赞我信写得生动有感情。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学习上听到表扬,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并不是那么差劲,第一次在学习方面有了自信心。

为了充分展现出中国改革开放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好地为国内外顾客服务,舅舅居然在50岁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自学英语,为员工充当翻译,忙里忙外,不亦乐乎,一时间成为店内外美谈。

舅舅是我的长辈,也是我的学习榜样,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10年前,我因策划上海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和香港摄影大师简庆福“跨越70年重逢",来到上海舅舅家。

这是我第一次跨城市策划新闻活动,心里没底。舅舅知道后,特别高兴,鼓励道:周小燕、简庆福本来就是新闻关注的人物,你又策划二位著名人物事隔70年沪上会晤,是新闻中的新闻。没想到舅舅不仅知道周小燕、简庆福的名字,而且言语不多,句句说话说到点子上了,给了我的信心,策划活动相当成功:新华社发通稿,全国百余家纸媒网媒纷纷采用刊登。

舅母逝世后,我寄挂着舅舅身体,到上海探望他。舅舅仍像往常一样拖着虚弱的身体站在院门外等候着我…

即便舅舅仙逝前五天,我打电话问候他时,他的声音仍然是那么爽朗,仍然是简短的十五个字:我身体很好,你要保重,代问你全家好!:

五天之后,舅舅安详地走了,没有惊动影响任何人哪怕是他的女儿,我的表妹!

事后我才知道,病魔折磨了舅舅多年,他从来不嗯一声!

舅舅就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手中,用他的慈祥说话,把自已所有的伤痛藏在心中,用微笑作回答。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