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把心安于文化交融处 —品赏别具风味的现代艺术
作者:张帆  发布日期:2023-05-27 08:13:58  浏览次数:592
分享到:

    悉尼车士活(Chatswood)的一个现代艺术展,由威洛比(Willoughby)市政府主办,展出了10位亚裔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的主题是“Inner Edge Drifting”,我想方设法去查证,仍然不明确这是什么意思,这种对现代艺术不明觉厉的魔力,深深地把我吸引了。展览是威洛比市庆祝农历兔年系列活动之一,已经展示了好几周,还剩最后两天,2月11日星期六有中文讲解,我便闯了进去。

C3F4954C-F7B6-435B-965B-F58D42642233.jpeg

展览设在表演艺术中心的一个厅里,地方不大,但第一眼看去便如堕入深渊,一些各不相干的物件,毫无规则地布满在房间的各个部位,那句令我费尽心思的英文主题语,高高地爬在墙上。我小心翼翼地绕过这些奇怪的作品,到服务台询问,他们告诉我讲解很快就要开始了。

上午11点,展览负责人,一位能讲中文的来自东南亚的女士开始讲解,环视四周,5个人,其中3位是工作人员,另一位女士好像对这个展览非常熟门熟路,大概就我一个是新观众。主讲人非常客气,问我:对现代艺术了解吗?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回答,便莫名其妙地说:听听看吧。其实过去也接触过一些现代艺术,特别在上海现代艺术恐怕已淹没了传统艺术。但现代艺术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到底想表达什么只有作者知道,有时甚至作者也说不清楚,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内涵。对现代艺术的欣赏就犹如醉酒后的飘逸与貌似深邃的混搭,所以,在没有认真看过作品之前,就如同没有喝过酒一样,是体会不出醉意的,因此我只能谨慎答之。  

第一件作品,是一个有机玻璃的透明柜子,上面放着一个有五个圈的赌博转盘,每圈都有一些英文字母。旁边放着一叠印有红色字符的黄纸片,明显是亚洲国家测字算命的用具。据介绍,这分别代表了现代西方和传统亚洲测试命运的器具,我一直在琢磨着这个作品的含义,忽然好像在大脑深处出现一点点光,但仍然不清晰。

这时,那一位常客女士熟练地转动了赌盘,又把出现在框里的5个英文字母写在一张算命符上,然后,对照事先设定的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测出她移民到澳洲的年龄、原因、居住地等等信息,最后按照信息的正确程度,可以把这张符放在透明柜的对(Yes)或者错(No)的窗口。女士选择了No的窗口,说明测出来的信息是不对的。根据我的观察,按照其设定的一些内容,小学生也会知道,正确率几乎为零。

其实,正确率无关紧要,因为这是一种由观众参与的行为艺术,并不是真的赌盘测命。通过这一系列演示,我脑海里的那束光更加明亮了,作者或许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意思:当迷恋于现代赌博与传统亚洲巫术时,你都会失去本真,你的结果一定是错的。

这显然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评,一个从小信奉亚洲传统命运信仰的人,走进充满博学论骗局的西方社会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迷失自我。妙哉妙哉,好一个社会科学哲学命题。这至少可以惊醒一些人,那些曾经迷信、憧憬西方生活,想移民到西方国家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却在西方社会里深深地陷入了精神困境。

这仅仅是我的解读,根本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我已经被震撼了。我在澳洲各界别的亚裔人群中,早就发现了许多被迷失的灵魂,恰好在这个作品里找到了共鸣,这就是现代艺术的魅力,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

第二件作品,无数个用小纸头折叠成的纸片,一直从天花板下垂到地面,再向四面延伸开来。这个作者是韩国人,她从小在韩国接受佛教熏陶,移民到澳洲后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她作品上面部分代表佛教,而慢慢延伸到地面是基督教,她认为两者是融合的。这与我的观点比较吻合,我认为东方的儒、释、道是一体的,与西方一些教派也有许多相融之处,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已经有不少沟通。这个作品或许也说明了一个现象,当今的东北亚民族与西方文化融合得比较默契,这很值得研究。

第三件作品的作者据说是一位来自于中国的女性老移民。她把《黄帝内经》片段写成类似于甲骨文的篆体字,又把南朝《古画品录》的六法写成行草,两者组成一条数米长的书法长卷。而有趣的是这个画面里有无数个形态各异的龟,这些龟或许是代表甲骨文的诞生和流传,龟背上都有代表不同时期的图案,一直从战国时代的中国到现代的澳洲,寓意背负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社会。

这个作品让我感慨万千,这龟明显是海龟而不是陆地的乌龟,作者自喻背负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漂洋过海游入澳洲西方文化之流,而她感觉仍然沉浸在古画六法的中华文化之源。龟音同“归”,“海归”是指回归中国的海外华人,作者是否在暗示内心深处的一片归心。 

第四件,在一个典型的十九世纪西方玻璃罩里面,放置了一把西式茶壶和几束写有中文字的纸花,这是一个表示中西文化交融在一起的作品。有趣的是,茶壶上印刻着一幅中国图案,对此我比较熟悉,我变成了讲解员。这是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瓷器上流行的南京款图案(Nankin Pattern)。当时,西方已经找到高岭土,开始制造瓷器,瓷器被称为白黄金,只有贵族可以拥有,而且他们习惯了中国的图款,因此,西方瓷器制作者纷纷仿造中国图案,南京款是比较有名的一种。

同时,饮茶也是从中国引进的生活方式,那时,饮茶是西方王公贵族享有的特权。在那个年代,西方贵族追求中国元素的热情,远远超过现代中国人对西方奢侈品的追逐,十九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到处弥漫着“崇中媚华”的气息。

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而在我眼里,这件作品表达了一段特别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曾经风靡欧洲,这在我收藏的各类西洋古董里有大量显示。 

展出的作品里还有代表东西方文化交融灵感的彩绘瓷罐,有越南猫的雕塑(2023年是越南猫年),有代表现代工业化困惑的影像作品,有体现漫漫人生足迹的壁画等等。总之,作品形式多样,寓意各异,但所有作品都展示了一个主题: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亚裔移民,生活在西方社会后所感受到的人生百态。

历史上,东西方对文化一词有各种解释,而今基本统一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形式,它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各方面。

这个小小的展览揭示了广泛的文化内涵,对我很有触动,第二天,也就是展览的最后一天,我带着家人又仔细地体会了一番。我遍访全澳洲各处风土人情,接触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移民,无论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无论是第一代移民还是移民的第五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始终带有其祖先民族的传统文化烙印,传统文化确实是具有根深蒂固的特性,几代人的岁月都抹不去的。

来自于农耕原生文化的亚洲移民,特别注重于赚钱和积累资产,经济上往往在当地是富人,但在生活上却喜欢集聚于原生家庭祖先的传统文化圈,而与当地主流文化保持着距离。

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其主流文化必然是传承于英国的传统文化,而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既要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要融入这里的英国文化,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碰撞,为此,政府强力创导多元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在澳洲不存在单一的文化,只有多元文化,所以,澳洲各级政府设有多元文化部,而没有文化部。

原生家庭传统文化的根植性,是给移民带来困惑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来自于东方的移民,东西方的传统文化确实更难相融。从这些现代艺术作品里,无不流露出隐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一丝忧虑或叹息。我似乎忽然明白了这个展览的主题,Inner Edge Drifting:来自东方的移民们,内心始终游离于不同文化的边缘。这便衍生出对第三文化的思考,就是繁殖于两种文化边缘处的新生文化,这或多或少体现在移民后代孩子的身上。

最近,与一位长者讨论旅美著名作家严君玲的自传《落叶归根》(Falling Leaves),这是一部20年前的国际畅销书,作者经历了民国上海、香港、英国和美国半个多世纪的跌宕人生,体会了中西方文化的种种碰撞,尽管最终她在海外事业有成,但内心仍然沉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苏东坡曾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移民,这颗心能安在哪里呢?我想,必然是在原生家庭传统文化和居住地主流文化的交融处。移民需要更主动地去融入当地文化生活,才会真正安心于这一方土地。

写于悉尼Chatswood 2023年2月22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