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南溟基金,感谢萧老师,还有众位评委老师们对我们这部作品的认可、支持和鼓励!
我的专业是中英文翻译。翻译界有一句调侃的话是这样说的:“有能力的人搞创作,没有能力的人做翻译,没有翻译能力的人,那就做翻译评论。(Those who can, write; those who cannot write, translate; those who cannot translate, write about translation.)”从事翻译工作多年,深深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不安于拾人牙慧,在两种语言之间搬砖,所以开始跃跃欲试,尝试创作。
我2005年以留学生身份移居新西兰,毕业后又举家移民,的确经历了中年移民的一切酸甜苦辣,又看到身边每天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更是有一种强烈迫切的愿望,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诉诸于文字。但是,一旦涉足,才深深体会到文学创作的巨大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的因素,另一个是主观的因素。
首先是客观的因素。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学似乎早已经被边缘化了。曾几何时,案头放几部小说,亲朋好友见面谈论一些热门小说故事的情节,是十分时尚的事情。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还有同学用自己全部的集邮册换取一套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如获至宝。但是,电子时代,首先是电视机,然后是电脑,接着是智能手机,将文学的空间一点点挤压,大众习惯于视觉的冲击,只有那些被五颜六色的图片和引人入胜的视频包装过的信息,才可能有受众,单纯的文字越发显得苍白无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迫使人们接受这种快餐式的文化环境。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下,文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其次,是主观的因素。从初次写作开始,我就深深感受到,熟练驾驭文字,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出来,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勤奋练习,细心揣摩。正如画家创作图画,雕塑家创作雕塑,音乐家演奏乐曲,都需要这样一个从入门到进深的漫长过程。
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虽然都对写作提出了挑战,但是,我也看到了文学的希望和前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叙述故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最一种原始的冲动。从远古时期米索波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索福科勒斯的“俄狄浦斯”,莎士比亚,中国的四大名著,一直到今天好莱坞的漫威超级英雄,古今中外,人类一直在讲述故事,欣赏故事,消费故事。时代在不断变迁,叙事的方式在不断改变,但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讲故事、听故事的深层需要,从来都没有消退过。所以,作为作者,我们面临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是“现在没有人读小说了”,而是,“我们需要运用怎样创新的方式,怎样创新的内容去讲述更精彩的故事”。
我感到自己很幸运,首先在新西兰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沿滨老师。我们常常在一起聊文学,聊创作,聊人生,彼此分享自己的习作。几年前,通过沿滨老师的引荐,甚至不自量力,将澳、纽一些前辈作家的作品,包括萧老师、何老师的几篇文章,翻译成英文,以中英文双语编辑出来,在新西兰出版。也是因为沿滨老师的介绍,得知南溟基金这样“神”一般的存在,二十年如一日对文学爱好者鼓励、扶持、栽培,让许多位作者的作品得见天日,这真是我们澳、纽华文作者莫大的福分。其实,南溟基金本身也是一个极其精彩的故事!
《乌有七日谈》里面的故事,虽然隐去了真实的名字和地点,但是,都取材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还有我们自己对这些人、事的看法。例如,“罗老师乌有国打工记”里面的人物原型,是我在新西兰留学期间,在一间工厂打工时遇到的一位工友。“生死之间”里的“哲人”,是我认识的两位抑郁症患者的经历的组合,我曾经开车送其中一位割腕自杀的朋友去医院急救。还有,为了家产分割不均而离家出走,和父母反目为仇的事,也真实地发生在我身边。我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善良,有道义,有忠诚,有奉献,但是有时候也有贪婪,有不公不义,有假冒伪善,有尔虞我诈。还有个人面临疾病、痛苦时的无助和挣扎,甚至,有些时候,似乎没有一个人做错,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悲剧性的结果,令人扼腕叹息。总之,人性当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想尝试把它们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有些故事我自己还不太满意,实在需要进一步精雕细琢。我认为,至少在虚构的故事里,好人应该有好报,坏人必须受到应得的惩罚,或许,所谓“文学高于生活”的论断,原因就在于此。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我们无法驾驭,无法掌控,而作者可以对自己故事里面的人物随意摆布安排,只要不超出逻辑的限制,都可以写出令读者感到畅快淋漓的结局。但是,有心的读者或许会看到,在乌有国里,有些“坏人”被“放走”了,有些“好人”还没有得到应得的奖赏,令人感到小小遗憾。好在,正如沿滨老师所说,我们的故事是开放性的,今后还可以做进一步的修改。
最后,再次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前辈们对我们拙作的认可。我愿意把你们的欣赏作为进一步创作的动力。今后,每每坐在电脑屏幕前码字的时候,就会想到,我的故事的确是有人在读,在欣赏的。我需要将我身边的人和事,用更加创新的方式讲述出来,让读者听过,读过,就能有所裨益,甚至引发一些小小的思考和回味。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文学爱好者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