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介绍一位光明磊落的“花和尚”
作者:史双元  发布日期:2025-08-23 15:44:27  浏览次数:7
分享到:

今天,我想介绍一位光明磊落的“花和尚”。

宋代有一位不循常规的禅僧。他临终那一刻,没有诵读佛经,也没有讲述顿悟的禅理,而是念诵柳永的艳词,作为诀别尘世的最后话语。

一般而言,高僧大德的临终仪式,常常庄严肃穆。他们会早早断食净身,意识还清明的时候说出或写下修行的最终境界,比如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时让一米阳光穿破人世破云雾,照进心田;又如李叔同临终的四字偈“悲欣交集”,短短四字,无限感概,穿越人心。

若说现代人的“临终遗言”,顶级感人的也许要数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那年春天,诗人卧轨自尽。他临死前一段时间写下了这首诗,其爱世柔情广大如佛法,这是他在告别这个世界前最明亮、最温柔的注视。

我不知道海子的毅然离去是否与情感波折有关。海子的诗里常出现“远方的姑娘”“海上花园”“麦地里的新娘”这类意象。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形象既有现实投影,也更多是精神寄托,象征诗人对爱情、理想与救赎的追寻。但至少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爱的缺失与渴望。

“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表现童话般的生活。曾于1979年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感动了无数诗人和文青。后来,在无法直视的情感创伤面前,顾城也自顾自地闭上了寻找童话的瞳孔。

顾城和海子等诗人终其一生被时代的转型和个人的不适撕裂,但依然心怀美好,向往光明。

海子自山村走来,最终以生命的尽头为界,留下了一份温柔的祈愿: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海子的遗言,是他留给世界的光。每次读到“给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都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诗性青年,用他的善良与温柔,试图给全世界命名。他不该死,当然,他已用诗替自己活下去了。

现在,让我们回放宋代那位“花和尚”的举动。

据《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四记载:邢州开元寺的僧人法明,平日落魄,不拘礼数,爱酒成性,常常醉后高唱柳永词,而且是那些被时人认为“轻薄”的词句。临终那天,他没有忏悔,没有讲法,却只留下了一首“颂”:

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说完这句话,他安然跏趺(jiā fū)而逝。

有人觉得这和尚不庄重,不正经,我却觉得,这是很真诚的“开悟”。他不假装圣洁,不避讳情感,也不必刻意高深。他以一个行将离世之人最后的清醒,推出男女执手作别的欢场意象,也许是回顾生平最美好的时刻,又仿佛在说:终于要离开这人世了,我已解脱,我已经看见了彼岸,那里不是极乐,也不是地狱,一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是温情而伤感的去处。我不再害怕归去,别了,人间沧桑!

这不是背叛佛法,而是一种别致的“宋禅式”开悟的表达。

或许他还想说的是:虽是“花和尚”,但从不虚伪,虚伪可能比作恶更坏!

另外,古代和尚有吃肉喝酒的,但很少听说有贪污受贿的。因为,这些狂僧,即使行为不拘,他们多半还记得“本心”,还有真诚。如今呢?贫僧不说也罢。 

法明,好一个“花和尚”!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