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评柬埔寨域外华文作家黄惠元
作者:网站总编  发布日期:2011-03-01 02:00:00  浏览次数:3568
分享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评柬埔寨域外华文作家黄惠元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涂文晖

前言
 
众所周知,受特殊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柬埔寨华文文学的发展历尽坎坷、命运多舛。
抗战前后,柬埔寨华文作家创作的“前线文学”是祖国抗战文学的海外延伸,有专家将其称为中土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印支半岛沦陷,柬埔寨华文文学被扼杀于萌芽状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柬埔寨社会风雨飘摇,华人社会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冲击,柬华文学作者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彻底被割断,他们的创作开始着眼于本地华人的生活,这一时期的柬华文学开始具备较为鲜明的本土色彩。虽然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吸收、借鉴了居住国文学和台湾、香港文学的影响,不过,有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柬埔寨华文文学既不同于母体文学,也未溶于当时的本地文学,而是一个新的品种。这是因为柬埔寨的本地文学创作一直都很薄弱,对华文文学起不了多大的带动作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柬埔寨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乱,华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逃亡。此后的柬埔寨华文文学,在本土销声匿迹,却在异域开花结果。作家们蘸着自己的血和泪,写下了以柬埔寨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柬埔寨华文文学作品,这在世界华文文学史上是少有的奇观,作家黄惠元先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一、作家简介
 
黄惠元先生现为澳大利亚籍华人,定居墨尔本。他祖籍中国福建南安,童年时随母亲移居越南与父亲团聚,并在越南继续接受华文教育,在堤岸的福建学校和知用中学分别度过他的初中和高中时代。毕业后,在大夏日报任地方版和社会服务版编辑,在报社期间,与陈大哲、陈梦宣亲密无间、同气相求,被报界人士戏称为“大夏三剑客”。后又独自移居柬埔寨,自修完成厦门大学的函授课程,并投身于华文教育事业,先后担任过金边民生中学教员、贡不广育中学训导主任、柴桢华侨中学教务主任、实居华侨中学校长。业余也从事文学创作,在当地两家大型日报《棉华日报》、《工商日报》上发表过长短篇小说、新诗、散文等。处女作中篇小说《闹鬼的学校》在《工商日报》上连载数月。他也曾获该报举办的全柬短篇小说冠军奖。正当他事业一帆风顺之时,柬埔寨局势风云突变,先是朗诺政变,后是红色高棉掌权,期间饱受折磨,四名儿女被害。1980年携妻儿逃至泰国难民营,1981年移居澳大利亚,定居墨尔本,在罗延发电厂做工。1986年他又投身报业,任《澳洲日报》主笔兼驻墨尔本代表,2002年,《澳洲日报》增刊《墨尔本日报》,不久,他就担任《墨尔本日报》的副社长至今。业余他仍然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散文集《异国家乡》、散文集《人生欣旅》等。作品多次获奖。
 

二、惊世之作—《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

黄惠元先生以黎树为笔名创作的小说《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以其对红色高棉惨绝人寰的罪行的揭露轰动了世人。该小说出版于1985年,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成的,作者的本意是希望读者把它当作史实来读,而不是当作小说来读,在自序中,作者这样写道:“这本书是把耳闻目睹的无数事实,用小说的形式描叙出来。……倘若有朝一日历史学家在写这人类社会史上最悲惨、最黑暗的一页史实时,能从本书找到一些资料,作为写作前的参考,我就如愿以偿了。”从小说中,读者不仅能读到执行极左路线的红色高棉所犯下的种种滔天的罪行,而且也能读到普通民众之间在严酷的重压下仍压不垮的亲情、友情、爱情。红色高棉的罪行令人发指,人民内部的温暖令人感动,作品饱含着对柬埔寨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明亮与婉娜。题名“苦海情鸳”,就是以二人的坚贞爱情作为贯穿全书、结构全篇的一条主线。所谓患难见真情,在苦海中的爱情才显出它的伟力。爱情给予彼此以力量、使他们以苦为乐、支撑他们顽强地活下去。小说中,明亮与婉娜是极为般配的一对:男主人公明亮出生于金边,是柬籍华人。他的柬语说得相当流利,如果不看皮肤,单听口音已经听不出他是华人。小说赋予明亮很多的优点:英俊潇洒、诚实稳重、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富有才干等。在明亮的身上,中华性与本土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女主人公婉娜则是纯粹的高棉族农村姑娘,也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被誉为“戈勒之花”。她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勤劳、善良,有一定的文化,有头脑,敢于反抗。小说中描写她“矜持与端庄、大方与凝重在她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更可贵的是,“在明亮所熟悉的女性中,绝大多数婚姻生活圈子缩得太小了,目光也只限于鼻尖底下的芝麻绿豆大的事,可是。婉娜不同。他母亲所具有的那些优秀品质,在婉娜的身上也可看到。她有新鲜事物感,村里发生的一些大事,总要探究它的来龙去脉。”小说强调,吸引他们的是一种“更可贵、更高尚因而也更耐久难忘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描写,大大深化了他们爱情的内涵,提升了他们爱情的质量。作者假婉娜父母之口,表达了对二人婚姻的极度赞成。婉娜的母亲雅大娘是虔诚的佛教徒,她从她的信仰出发,认为明亮与婉娜有缘,他们的婚姻一定会美满幸福。最终,在婉娜全家人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的周旋下,利用红色高棉干部内部之间的矛盾,明亮与婉娜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结合是小说中最大的亮点,他们的婚姻也是柬埔寨华人已与柬埔寨人民融合在一起的象征。
围绕着主要人物,作品还塑造了一大批纯朴善良的柬埔寨人民的群雕像,如婉娜的父亲达松,小说描写他“勤劳、纯朴、敦厚,又富有幽默感”,是经历了法治时期、日治时期、西哈努克时期及红色高棉时期的四朝老农。还有那些在逃难过程中萍水相逢的平民,他们在自身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还能挤出一点粮食送给别人。这些普通百姓,有的出场就那么一瞬,然而他们身上所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辉,与红色高棉的黑暗形成天壤之别。
该书在艺术上还具有如下的特色:
首先,世态人情描摹逼真、传神。小说中各种悲欢离合的场景俯拾皆是,借助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与细节描绘,清晰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绝不重复,令读者的情绪也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沉浮而跌宕起伏。如婉娜在全村大会上受到不怀好意的村长的当众刁难,回家后与母亲相拥的一幕,小说中写道:
雅大娘……紧靠在婉娜的身旁坐下,用手梳理一下女儿因躺着刚坐起而略微散乱的头发。她本想要说一些话来安慰女儿,但是眼眶一红,喉咙一哽,再也说不出来,她紧紧地把婉娜搂在怀里,好像有人要抢走她的女儿似的。       
母亲的心任何时候都是和儿女的心紧连在一起的。野兽咬伤了女儿的身,痛了母亲的心。母亲一滴滴的热泪,滚过布满皱纹的眼角,滚过日渐消瘦的面颊,滴在女儿的脸上,颈上。婉娜见状,无限酸楚,也紧抱母亲,哇一声哭起来。……
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动作、表情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母女深情就这样动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们看。小说中,一幕一幕的人间悲剧惊心动魄地撕扯着人们的心灵。虽然,在血与泪的浸泡中,人们也曾有过短暂的欢笑,如明亮与婉娜的终成眷属、达松一家的暂时团聚、明亮与父亲的意外相聚等,,但是短暂的欢乐之后,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小说中的这些点滴的欢笑实在是含泪的笑!
其次,乡村景物描写精彩生动。小说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很多,这里仅举两处为例:
第一处是明亮在新婚的次日清晨看到的乡村晨景,书中这样写道:
……他从后门望出去,篱笆外是斜坡,太阳刚升,密林射出万道金光。仍未散完的薄雾,烟腾腾的,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鸟儿,啾啾啼叫,只有《维也纳森林》影片里那种画面,才可以和它比拟。从屋前望去,可俯瞰整个戈勒村,它正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新村一排排标准屋,周围尽是田野,田里的稻杆枯黄,田埂间的香蕉、菠萝蜜、椰子、棕榈等热带果树及柬埔寨的特产椰糖树,仍呈现青绿;村的尽端,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树林,当中有些树叶是枯了。旱季在这片绿林里加添了一些黄褐色和棕红色,使它更多彩悦目。柬埔寨的农村多么美丽啊!……
这段描写色彩绚丽、井然有序,真是一幅地地道道的柬埔寨乡村美景图,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写得这么生动、富有神韵。此处晨景表达的不仅是明亮新婚的喜悦之情,还有对柬埔寨乡村的热爱
 第二处是明亮夫妇夜间看守野猪时的月景。夜间看守野猪本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对明亮夫妇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在一起,那么不管是家里的狭窄茅屋或这田野里的简陋草棚,都会被他俩视为地狱里的天堂和沙漠中的绿洲。”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再加上天公作美,因此,看守野猪时的月景在他们的眼中呈现出这样的精彩:
一天晚上,他们把田周围的篝火烧起,也在亭子下起一堆火,就到亭子上去躺着聊天。这时碧空如洗,万里无云,皓洁的圆月,向人间撒下银色的光辉,森林里黛色的叶子,闪闪发亮。金黄色的禾稻,随着阵阵的微风,婆娑起舞,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此处月景衬托的是明亮夫妻俩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情怀,赞美的是坚贞不屈的爱情,它能给人们在逆境中带来勇气。
古人早有论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者在欣赏那些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的同时,也仿佛听到了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喟叹: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祸,那该是多好啊!他让我们不禁想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再次,人物话言准确、传神,生动活泼。小说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农民,因此语言非常大众化,契合他们的身份。以雅大娘为例,小说中,这是一位淳朴、善良、慈祥而又直率的农村母亲的形象。当明亮有一次又应邀到她家来时,雅大娘很想把话题往明亮和婉娜的婚事上引,偏偏老伴达松出于对形势的忧虑,谈到了一些“死”之类的字眼,书中这样写道:“这老头老是要讲一些不吉利的话。”雅大娘有几句话到嘴边要说出来,可就是没有几乎插嘴。她要谈的是好事,因此忌讳一些‘死’啊之类的字眼。后来,雅大娘索性单刀直入,她问明亮:“这样说,我的婉娜你合意吗?”当明亮表达了对婉娜的心意时,书中写道:“你果真合意!”雅大娘几乎是高兴到嚷起来,“那我们婉娜算是有造化了。”雅大娘对这门婚事的迫不及待、对女儿的关切、对明亮的满意无不跃然纸上。在后面的章节中,当雅大娘困得要命时,她说“我的眼皮快要盖下来了”……
小说中还穿插了不少民间谚语,如“终年皆夏,一雨成秋”,“一百赊不比五十现”,“火烧屁股暖,风吹全身寒”等句。此外还有一些反映柬埔寨人民生活的特有的词汇,如表现服饰的词语:水布,黑纱笼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柬埔寨农村生活的熟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来的。
当然,该小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开头两章偏重于交代事情的经过,略显平淡,以后小说渐入佳境,但是最后一章又有点草草收场的意味。此外,小说中也有些地方由作者直接出面发一番议论,显得有些生硬和直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虽然该小说写于八十年代初的澳大利亚,但是从题材、到主题、到人物、到语言,该小说都是地地道道的柬埔寨华文文学,本土化气息扑面而来。
 
三、《人生欣旅》
 
散文集《人生欣旅》出版于2009年12月,是黄惠元先生最新的力作。该书共分11个部分,分别记录了作者20多年来旅游、会务、探亲的历程,包括中国、澳洲、泰国、柬埔寨、法国、意大利等地。顾名思义,“欣旅”就是快乐的旅程,该书总的格调是愉快的,它反映了作者定居澳洲之后,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努力奋斗所获得的幸福生活。
该书中比例最大的部分是有关母国—中国的文字描述,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些文字从海外华人的角度记录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作为资深的老报人,他以敏锐的眼光也发现了中国社会在前进过程中还存在的不少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有的建议还非常细致入微,比如:黄埔军校内展出的历史文物照片太少了,而且交通设施也差,应该予以改善;家乡的乡间公路甚至包括省道,很多地方没有或者很少有路标,一些相当宽敞的公路也没有划中隔线,政府有关部门应设法补救等。这些字里行间都充分表达了海外华人对母国同胞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眷念。
该书中专门有一章题为“柬埔寨游感录”,是作者逃离柬埔寨25年之后,重返柬埔寨所写下的无比激动的感言。笔者将其视为柬埔寨华文文学最新的一组作品之一。这一章共25篇散文,首篇《沧桑巨变二十五年》是作者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叙述,而特地对柬埔寨25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梳理。该篇开头写道:
柬埔寨!啊!柬埔寨!它曾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一提到它的名字,我万般思绪涌上心头。我生活历程中金色年华的青年时代就是在那边度过的,……。我对它的关爱之情不亚于对母国故乡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机会回去看看。……,至04年6月,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成行,行前我的内心无比激动。
   序幕拉开之后,作者故地重游的感触在接下来的散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重临柬埔寨,作者感觉恍如隔世,在下飞机的一瞬间,他几乎想亲吻一下大地,但是囿于环境和气氛,他控制住了,“只好让这激情在体内冲击回荡,而以纯净的心灵俯吻它”。(《想学教宗俯吻大地》)这一组散文,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悲喜交集的心情,如《高空俯览惹遐思》、《新朋旧友,欢聚畅叙》、《悲喜参半实居行》等,也着重介绍了几位有突出贡献的华人企业家,如《利义兼顾的企业家江明辉》、《金融巨擘方侨生》,作者还特别关注了柬埔寨的华文报纸和华文教育的现状,写有《访问三家华文报》和《柬华教育第二春》两篇。
通观整组散文,作者对柬埔寨的发展现状极为关心,处处留意,如一下飞机,他注意到金边国际机场“有室内甬道连接机场大厦到机门口。候机室相当宽敞,据内子说,她上次来时,还没有这甬道,候机室也很小而且简陋,可见这已是一个进步。”(《初抵金边第一天》)在肯定了20多年的休养生息带给柬埔寨新的面貌的同时,作者也不回避柬埔寨仍然贫穷落后的现实。本章的最后一篇题为《柬埔寨的挑战与希望》,是作者对半个月来访问印象的一个总结,作者写道:
这次旅柬半个月,耳闻目睹的一切,得到一个总的印象是:今天的柬埔寨,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病魔虽已驱除,但元气大伤,身体羸弱,也害着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的病:贪污问题、贫富悬殊等,这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它在转型中,政局不是很稳,这些都是极待解决的。
   虽然问题成堆,但是作者对柬埔寨的前景充满了希望,认为是“大有希望的”。文章的最后,作者还特地提到了华人的处境,作者写道:
   从整体看,华人这十多年来,已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为柬埔寨的复建,以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而成为柬埔寨社会结构中一股优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5年的岁月,并没有浇灭作者那颗滚烫的爱柬之心,他对于柬埔寨土地和人民依然是那么一往情深。作者这次返柬的行程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他在逛柬埔寨夜市的时候,买了两幅油画,一幅是吴哥窟的全景图,另一幅画的是柬埔寨的田园风光。他对第二幅画特别喜爱,文中写道:“尤其是后者,色彩鲜艳,景物栩栩如生,我特别喜爱,悬于我的客厅,成为我客厅唯一的装饰品。”(《告别金边 飞抵暹粒》)   
柬埔寨美丽的自然风光,读者曾经在小说《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中有所领略,如今20多年过去了,作者又再次用他细腻而生动的笔,向读者描绘了柬埔寨优越的自然条件、著名景点的迷人风光,以作者对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的描绘为例:
 站在阳台护栏边,观赏湖景,非常美妙,这天风和日丽,一望无际的万顷碧波微微荡漾。湖上浮萍,有如岸上草坪;蓝天白云,碧水青萍之间,偶尔有成群的沙鸥翱翔而过。这当儿,我中学时代为了分数而背得滚瓜烂熟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些优美句子,又闪现脑际:“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游洞里萨湖 想“岳阳楼记”》)
相信读完整组散文,读者都会认可,柬埔寨的确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少女,令人着迷。
25年前作者凄凄惶惶地离开柬埔寨,其惨状从小说《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中可见一斑;25年后,作者高高兴兴地故地重游,其喜悦的心情在散文集《人生欣旅》中表露无疑。从《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到《人生欣旅》,它反映了柬埔寨的沧桑巨变,反映了作者25年来的辛路历程。无论世事如何多变,柬埔寨在作者的心目中永远是美丽的第二故乡,而作者为柬埔寨所谱写的恋曲则是柬埔寨华文文学在域外一面飘扬的旗帜,漂亮、令人瞩目!

上一篇:宗教與科學


评论专区

Bartli2017-10-24发表
黄先生你好 美国文爘 想联系你见到言讯息請电墨尔本手提电話0466383664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