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華人移居紐西蘭的歷史不長﹐至今不過一百四十多年。根據歷史記載﹐第一批華人是在1866年抵達紐西蘭的奧他哥(Otago)﹔他們全是男性淘金工人。當時﹐華工的妻子並不允許入境。其後﹐部份男性華人開始與當地女性同居或通婚。以下是紐華與異族女性通婚的記錄。
歐華通婚記錄﹕
1874年﹐24對
1878年﹐66對通婚中有15名混血兒童出生。
1881年﹐67對
1886年﹐93對(達最高峰期)
1896年﹐78對(包括同居關係﹐其中88名混血男孩及60名混血女孩)
1901年﹐43對(其中有60名混血男孩及46名混血女孩)
1906年﹐23對
1911年﹐38對
1920-30年間﹐歐洲人歧視中國人的態度要比歧視毛利人更厲害﹐他們視歐洲白人女性與
中國男子通婚為無法接受的不道德行為﹐而嫁給中國男性的西洋女性更被譏為“自甘墮落”甚至比娼妓還要下賤的女人﹔因而歐﹑華通婚被擴大成為當時社會的焦點。那時候﹐一位與中國淘金工人有著十分密切關係的著名傳教士阿力山大.董 (Alexanda Don 1857-1934)也極力反對白人女性與華人男性通婚。
1901年所頒佈的“鴉片法令”賦予警察有權搜捕任何中國男性的住所﹐抓拿那些吸食鴉片的華人。可這法令于1930年期間﹐竟被引伸至搜捕任何與華男同居的洋女﹔她們一旦被搜獲﹐就會被褫奪英國公民權。可儘管法令如此嚴苛﹐仍有不少洋女願意與中國男人同居或結婚。
當時﹐歐華通婚被視為不能接受的醜事。然而﹐當毛利女性與華男通婚時﹐女方卻較少被責難﹐原因是白人認為華人與毛利人都屬于“次等”種族﹐因而地位相若﹔不像西洋女性那樣﹐比華人男性高一等。諷刺的是在異族通婚這事情上﹐毛利女性要較洋女的待遇稍微好點。當時的總理史頓(Richard-John-Seddon﹐1845-1906)甚至認為凡與中國男子有關係
的女性都是不道德的﹔因那時紐西蘭標榜“純白紐西蘭”﹐而不容許與其他種族雜交。
據當時的非官方統計﹐約有101名被稱為“雜種”的歐華混血兒誕生于1886年間。這些混血兒在當時備受歧視﹐被視為低人一等的“雜種”﹐認為他們將無法承擔文明的重擔﹐因而只沉淪到低下的階層去。事實上﹐這些都是武斷而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根據James-Ng博士于1995年的報告中記錄﹐當時歐﹑華混血兒已達二千名。
十九世紀期間﹐紐西蘭曾流行著這麼一首民謠﹐姑且中譯如下﹐從中可見其極盡譏諷﹑挖苦西洋女嫁男華工之能事﹕
她那樣子真太差
一身白皮膚好邋遢
來自‘豪博城’
眼光黯淡失神
臉上殘留‘梅毒’小坑
鼻子短小上翹
褐紅蓬鬆卷髮像女妖
可在中國佬阿中眼裡
卻是那麼姣俏
因她愛撒嬌
又答應共度良宵
嘿﹗不知羞
**
阿中攜著她手進教堂
那麼氣宇軒昂
斜睨身邊那身肥胖白紗裙
嘴裡誇她好風韻
帶著新娘一路回家
到那全新帳蓬下
開始被新娘嘲笑
嫌他英語破腔爛調
嘿﹗真無聊
**
第二天
她容光煥發走出家園
任意揮霍阿中血汗錢
中國佬眼裡流淚
可憐他活活受罪
心中暗暗叫苦
她甜言蜜語誘惑丈夫
‘給我買件羊毛披肩
好讓我出席舞會晚宴’
留下阿中孤燈獨醉
哎﹗心已碎
**
她早出晚歸
帶著滿嘴甜酒味
後來索性外宿不回
拒吃中國米飯
詛咒中餐令她胃反
還要與中國佬離散
終于一去不返
可憐阿中美夢已碎
哎﹗真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