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华时报》“文苑”刊出上联,征求下联,据悉应对者踊跃。本人也凑趣对了两个下联,概因出国后多年不曾对对子,有些技痒。当年我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混饭吃时,每年的春节,院里举办的诸多娱乐活动中,对对联是一项保留节目。上联是由院里几位学问很深的老先生出,他们并充当评委。社科院是秀才成堆的地方,懂对联的人不少,竞赛是很激烈的,被选中的佳联会贴在大院主门、办公楼大门和图书馆门口等处,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我每次都参加,经常有幸中选,甚觉有趣。
对对联是一门学问,其方法与写格律诗基本相通,要讲究平仄和对仗,决非凑足与上联同样的字数就能成对的。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串门,朋友说了一个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叫我对下联。这联相当难对,主要难在一句内要是同一部首,还要使词性、语意、平仄都能对得上。我冥思苦想了一夜,终于对出了下联:“潮湿温港漫渲淫”。“潮湿”对“寂寞”,都是形容词;“温港”对“寒窗”,是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相对;“漫”对“空”是词相对;“渲淫”对“守寡”是动实结构相对。上下联中每个词语的平仄和语意则是相反的。我后来把这个细节用到我的中篇小说《初夜》中。
这次《东华时报》出的上联是“文采风流萍踪浮迹”,此联也是相当难对,难在“萍踪浮迹”看起来是两个并列词组,但语法结构不同,“萍踪”是名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浮迹”却是动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意为漂浮的痕迹。“浮迹”的谓语,因为“踪”、“迹”语意相同,“踪”浮起“迹”是说不通的,所以这两个并列词组应该有一个共同的隐含主语,下联要对成一个隐含主语,统帅两个不同语法结构的并列词组,非常困难。我对的第一个联是“苑葩瑰丽海角扎根”,其词性、平仄和语意都应该是能对得上的,但语法结构对得并不工整。对联有宽对和严对,宽对只要求平仄和词性能对上,严对则要求所有方面都对得工稳,后者当然难于前者。上述拙联只能算宽对。为了能对得工稳,我擅自将上联中的“浮”改为“浪”,成为“文采风流萍踪浪迹”,另对了一个聊:“苑葩瑰丽锦簇花团”,这里的“浪迹”未与“天涯”连用,故不应看作动词,而是名词。此联意思上并不令我满意,但对仗应该是比较工稳了。
顺带想到平仄问题,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都归为仄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古代发入声的一些字分化归到了第一、二、三、四声里,比如“国”、“白”在古代都是入声,属仄,现在则发平声了(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我不主张现代人按古音写格律诗和对对联,因为我们是用现代音读它们,就读不出抑扬顿挫来。又顺带想到第149期《东华时报》上林文洵先生《说联道佛》一文,看得出林先生是懂一些对联的,大作也使我获益非浅,可惜作者将乐山大佛的对联读为:“佛法西来;大江东去”,似乎就不对了。对联总是应以平声收尾,所以应该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大约林先生把先右后左的古代对联按现代习惯先左后右地读颠倒了。
学问实在是不容易做的。本人才疏学浅,竟在这里大放厥词,想必也错误难免,贻笑于大方之家,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愿听方家指教。
原发表于1996年9月5日澳洲《东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