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田地《和劲帆谈谈对联》一文。文采风流作品甚丰的田兄谦虚地说“请劲帆兄不吝赐教。”赐教既不敢也不够资格,但不同意见是有的,愿与田地兄探讨。
田兄大作的中心观点是不赞成我把《东华时报》出的上联“文采风流萍踪浮迹”中的“浮”字当动词看,他把该字看作形容词,然後又给这个“形容词”人为加上一个“的”,变成“的”字结构,于是转化为名词。
“浮”这个词确实既具有动词词性,又具有形容词词性,在某一特定句子中,它到底属於什么词性,要看上下文的语意环境。查《现代汉语小词典》,“浮”有八个含意,为说明问题,恕我不得不略嫌繁琐地引用如下:1.停留在液体表面上:浮迹;2.在水里游:浮到对岸;3.在表面上的:浮土;4.可移动的:浮财;5.暂时的:浮记;6.轻浮,浮躁:他人太浮;7.空虚,不切实:浮名;8.超过,多余:人浮於事。只有当“浮”用作第六、七意项时,才是明显的形容词(判断是否形容词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看它能否用“很”来修饰,能则是,不能则一般不是),而对联中的“浮”只符合第一和第三意项,故不是形容词。田地举出“浮土”、“浮层”、“浮夸”、“浮雕”、“浮华”为例来证明其中的“浮”都是形容词,可是,“浮夸”、“浮华”虽是形容词,但与对联中的那个“浮”字不是同一个意思,所以不足以作为例证,“浮土”、“浮层”和“浮雕”中的“浮”才与对联中的“浮”字具同一含意,属於词典上的第三个意项,即“在表面上的”,你可以勉强说这个短语是一个“的”字结构,但决不能说它是形容词,因为其中心词“在”是动词(“在”也可当介词用,但在这里不是)。
再来说“的”字结构的问题。其实田地大可不必拐弯抹角地先论证“浮”为形容词,再把它转化为“的”字结构,动词也同样可组成“的”字结构,比如“来的都是客”中的“来的”,用来指代“来的人”。所以即使田地把“浮”当动词看,也不妨碍他按他的理论将其转化为“的”字结构。不错,一旦动词或形容词加上“的”成为“的”字结构,毫无疑问可以当名词使用。问题是,并不是只要动词或形容词一连上“的”字就一定成为“的”字结构,只有当这个短语单独使用,成为句子的主要语法成分(主语或宾语)时才成其为“的”字结构,如果仅仅是用来作为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的”就只是连接偏正结构前後部分的结构助词,而不是单单从属於偏词,组成“的”字结
构,所以也不能把处於偏词位上的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比如“红的”若单独使用可成为名词性“的”字结构,用来指代苹果,而若与“苹果”相连,“红”就只能是形容词了,假使硬要把“红的”看成名词,岂不是语意重复,成为“苹果苹果”的意思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浮迹”的情况与此相同。按田地的说法,“浮”应解读为“浮在水面的东西”,那麽与“迹”合在一起,岂不成了:浮在水面的东西痕迹,这就不通了,而且与前面的“萍踪”不仅不是如田地所说成为很均衡的对称句式,反而成为很不均衡的句式,因为“萍踪”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而“浮迹”则被看作无修饰关系的并列结构了。田地用来佐证他所谓“歪理”的另一例子“东南西北博四方八面;中外古今览百科千家”,也并不足以成为佐证,因为东南西北中外古今这些词彼此间都不存在互相修饰的关系,与“浮迹”的语法结构不同。至於此联的下联没有以方位词对上联的方位词,也是可以的,因为方位词算名词中的一个次类,以名词“古今中外”相对,可作为宽对看待,这也不足以证明词性的对仗可以变通到不讲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大类词性的区别。
我本不想涉及应征联的具体评价,但既然田地兄淡到这个问题,我也就奉陪一下。我认为对文苑栏目应征联的评价标准,既要看对仗是否工稳,还要看其内容是否切合该栏目的性质特色。有的联孤立地看是不错的,联系栏目看就不贴切了。田地兄的评语是准确的,我对的那两个联在意思上都不能算很好,我在上篇谈对联的拙文中已讲到自己不满意。对於田地兄比较喜欢的朱文正的联“苑气倜傥铁笔银钩”,我却不敢恭维。首先是“苑气”与“倜傥”搭配不妥,“倜傥”向来用于形容人的风度气质,而不应与非人化的“气”相配;其次是“铁笔银钩”的语意不明,如果指的是笔象武器(“钩”作“男儿何不带吴钩”的“钩”解),显然与“苑”的祥和气氛不协调,而且我们在比喻意义上用“苑”来形容文坛,作者直接以“笔”入联,也显得不够含蓄。黄隆梁的两个联“苑葩烂漫蝶影浴香”和“苑梅孤傲冰镜传神”,对仗工稳,用词典雅,若仅就上下联的搭配来看是相当不错的,但可惜不太切合栏目性质。我倒是比较喜欢田地自己对的联:“苑林伟岸海角天涯”。尤其佩服田地兄针对我顺便谈到的同部首联“寂寞寒窗空守寡”,一下子对出两个很不错的下联:“惺忪悱恨慢怀情”和“伶仃倩仔偶做偷”。到底是才子本色!田地兄正在《华联时报》连载关於怨妇倩仔的浪漫中篇小说《子夜手记》,满可以把这两个切题的对联用进去。
本文涉及到太专业化的语言学问题,多数读者怕会读得很厌倦了,就此打住。
恭候田地兄的进一步指教!
原发表于1996年9月26日澳洲《东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