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也与田地谈对联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5-06 02:00:00  浏览次数:2969
分享到:
 
      拜读了田地《和劲帆谈谈对联》一文。文采风流作品甚丰的田兄谦虚地说“请劲帆兄不吝赐教。”赐教既不敢也不够资格,但不同意见是有的,愿与田地兄探讨。
       田兄大作的中心观点是不赞成我把《东华时报》出的上联“文采风流萍踪浮迹”中的“浮”字当动词看,他把该字看作形容词,然後又给这个“形容词”人为加上一个“的”,变成“的”字结构,于是转化为名词。
        “浮”这个词确实既具有动词词性,又具有形容词词性,在某一特定句子中,它到底属於什么词性,要看上下文的语意环境。查《现代汉语小词典》,“浮”有八个含意,为说明问题,恕我不得不略嫌繁琐地引用如下:1.停留在液体表面上:浮迹;2.在水里游:浮到对岸;3.在表面上的:浮土;4.可移动的:浮财;5.暂时的:浮记;6.轻浮,浮躁:他人太浮;7.空虚,不切实:浮名;8.超过,多余:人浮於事。只有当“浮”用作第六、七意项时,才是明显的形容词(判断是否形容词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看它能否用“很”来修饰,能则是,不能则一般不是),而对联中的“浮”只符合第一和第三意项,故不是形容词。田地举出“浮土”、“浮层”、“浮夸”、“浮雕”、“浮华”为例来证明其中的“浮”都是形容词,可是,“浮夸”、“浮华”虽是形容词,但与对联中的那个“浮”字不是同一个意思,所以不足以作为例证,“浮土”、“浮层”和“浮雕”中的“浮”才与对联中的“浮”字具同一含意,属於词典上的第三个意项,即“在表面上的”,你可以勉强说这个短语是一个“的”字结构,但决不能说它是形容词,因为其中心词“在”是动词(“在”也可当介词用,但在这里不是)。
再来说“的”字结构的问题。其实田地大可不必拐弯抹角地先论证“浮”为形容词,再把它转化为“的”字结构,动词也同样可组成“的”字结构,比如“来的都是客”中的“来的”,用来指代“来的人”。所以即使田地把“浮”当动词看,也不妨碍他按他的理论将其转化为“的”字结构。不错,一旦动词或形容词加上“的”成为“的”字结构,毫无疑问可以当名词使用。问题是,并不是只要动词或形容词一连上“的”字就一定成为“的”字结构,只有当这个短语单独使用,成为句子的主要语法成分(主语或宾语)时才成其为“的”字结构,如果仅仅是用来作为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的”就只是连接偏正结构前後部分的结构助词,而不是单单从属於偏词,组成“的”字结
构,所以也不能把处於偏词位上的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比如“红的”若单独使用可成为名词性“的”字结构,用来指代苹果,而若与“苹果”相连,“红”就只能是形容词了,假使硬要把“红的”看成名词,岂不是语意重复,成为“苹果苹果”的意思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浮迹”的情况与此相同。按田地的说法,“浮”应解读为“浮在水面的东西”,那麽与“迹”合在一起,岂不成了:浮在水面的东西痕迹,这就不通了,而且与前面的“萍踪”不仅不是如田地所说成为很均衡的对称句式,反而成为很不均衡的句式,因为“萍踪”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而“浮迹”则被看作无修饰关系的并列结构了。田地用来佐证他所谓“歪理”的另一例子“东南西北博四方八面;中外古今览百科千家”,也并不足以成为佐证,因为东南西北中外古今这些词彼此间都不存在互相修饰的关系,与“浮迹”的语法结构不同。至於此联的下联没有以方位词对上联的方位词,也是可以的,因为方位词算名词中的一个次类,以名词“古今中外”相对,可作为宽对看待,这也不足以证明词性的对仗可以变通到不讲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大类词性的区别。
            我本不想涉及应征联的具体评价,但既然田地兄淡到这个问题,我也就奉陪一下。我认为对文苑栏目应征联的评价标准,既要看对仗是否工稳,还要看其内容是否切合该栏目的性质特色。有的联孤立地看是不错的,联系栏目看就不贴切了。田地兄的评语是准确的,我对的那两个联在意思上都不能算很好,我在上篇谈对联的拙文中已讲到自己不满意。对於田地兄比较喜欢的朱文正的联“苑气倜傥铁笔银钩”,我却不敢恭维。首先是“苑气”与“倜傥”搭配不妥,“倜傥”向来用于形容人的风度气质,而不应与非人化的“气”相配;其次是“铁笔银钩”的语意不明,如果指的是笔象武器(“钩”作“男儿何不带吴钩”的“钩”解),显然与“苑”的祥和气氛不协调,而且我们在比喻意义上用“苑”来形容文坛,作者直接以“笔”入联,也显得不够含蓄。黄隆梁的两个联“苑葩烂漫蝶影浴香”和“苑梅孤傲冰镜传神”,对仗工稳,用词典雅,若仅就上下联的搭配来看是相当不错的,但可惜不太切合栏目性质。我倒是比较喜欢田地自己对的联:“苑林伟岸海角天涯”。尤其佩服田地兄针对我顺便谈到的同部首联“寂寞寒窗空守寡”,一下子对出两个很不错的下联:“惺忪悱恨慢怀情”和“伶仃倩仔偶做偷”。到底是才子本色!田地兄正在《华联时报》连载关於怨妇倩仔的浪漫中篇小说《子夜手记》,满可以把这两个切题的对联用进去。
本文涉及到太专业化的语言学问题,多数读者怕会读得很厌倦了,就此打住。
恭候田地兄的进一步指教!
 
原发表于1996年9月26日澳洲《东华时报》

上一篇:也说对联


评论专区

安红2014-11-20发表
借劲帆的文章宝地以联会友,笔走龙蛇,不在意是旧作还是新文。现如今网上玩儿文字游戏的大有人在,不信?请看!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偶伴伶仃 寂寞寒窗空守寡 邂逅迎遣逍遥游 寂寞寒窗空守寡 泡沫沐浴润湿流 寂寞寒窗空守寡 荏苒暮落苦葬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潋滟清江浅润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缠绵红线终结缘 寂寞寒窗空守寡 浩瀚江湖漫漂泊 寂寞寒窗空守寡 波涛汹涌浪涛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返回达道游逍遥 寂寞寒窗空守寡 怨愁忐忑意念悬 寂寞寒窗空守寡 芥苦芜草共荐荒 寂寞寒窗空守寡 澎湃洪潮渐涌浪 寂寞寒窗空守寡 宽宏密室宜安家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漂泊湖海浪淘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远避迷途返逍遥 寂寞寒窗空守寡; 遥迢远道速返途 寂寞寒窗空守寡; 遥迢远道迅速还 寂寞寒窗空守寡 围困囹圄图团圆 寂寞寒窗空守寡 缠绵纤丝缓织结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惘忆慌情 寂寞寒窗空守寡 伶俐仆佣俩值仨 寂寞寒窗空守寡 红绫绞绊绵绸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漂流浪汉没浅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漫波清池渐浮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芬芳茶苑草若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恋念恩怨总忐忑 寂寞寒窗空守寡 退避迷途返逍遥 寂寞寒窗空守寡 荒芜苇荡茔芙蓉 寂寞寒窗空守寡 浩瀚沧海浪淘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婀娜孀妇嫉娇娃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漂泊温酒洒清泪 本人还是觉得田地对的两副对子更好,不仅交代了前因后果,而且还有故事情节,让人联想下文。没有看过《子夜手记》,不知可否贴到澳华文学网上来呢?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没想到贴出来的旧作,居然引得大家又玩起文字游戏来了,诸位好兴致哦!
田地2014-11-20发表
读过安红在澳华文学网上的诗作,觉得她在这里用“龙潜蛇游”对“萍踪浮迹”是成心的,词性不对了啦。
安红2014-11-20发表
安红深施一礼,多谢田地指正!我改对——“苑林伟岸龙潜蛇游”。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安红文友真是才女,一下子对出这么多下联,要找出这么多同偏旁字,而且意思要合逻辑,非常不容易。不过严格地就词性、语法结构和平仄而言,窃以为只有“缠绵红线终结缘”一句是符合要求的。同意你的观点:田地的两联确实是对得非常好的。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没想到贴出来的旧作,居然引得大家又玩起文字游戏来了,诸位好兴致哦!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安红文友真是才女,一下子对出这么多下联,要找出这么多同偏旁字,而且意思要合逻辑,非常不容易。不过严格地就词性、语法结构和平仄而言,窃以为只有“缠绵红线终结缘”一句是符合要求的。同意你的观点:田地的两联确实是对得非常好的。
安红2014-11-20发表
跳完舞回家上网,恰好看到劲帆的这两篇有关对联的文章,真是有趣;可惜来澳太晚,与当年失之交臂。因为原玉“文彩风流萍踪浮迹”中,去“萍”删“浮”仍有“踪迹”——是为名词,所以试着改改:朱文正一联,可否改为“苑质倜傥铁马银蹄”;田地一联,可否改为“苑林伟岸龙盘虎踞”。 至于“寂寞寒窗空守寡”, 斗胆替田地一改为“惺忪悔恨怕怀情”和“伶仃俊仔偶做偷”。
田地2014-11-20发表
去“萍”删“浮”仍有“踪迹”——这无疑增加了对联的难度。将朱文正的改为 “苑质倜傥铁马银蹄”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把我的改成——“苑林伟岸龙盘虎踞”,最后一个字落在“踞”上,差了平仄,是个不小的失误。对联的最后一个字,还是要讲究点的。 后一联,你改 “惺忪悔恨怕怀情”和“伶仃俊仔偶做偷”,都是个不错的主意。我很得意这两联,不光对的工整,内容上也有延续。上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那我的下联——“惺忪悔恨慢怀情”(对不起,我还是喜欢“慢”——植入了时间和过程,“慢”让“空”越发“空”,“空”也让“慢”越发“慢”)就是在告诉大家,这位”空守寡“的女人是怎样打发时光的。然而,故事还没结束。另一个下联——“伶仃俊仔偶做偷”(“倩”改成“俊”这个我接受,因为我们是在说“仔”)——有”俊仔“趁机而入,来替那个女人解决“空”的问题。
安红2014-11-20发表
“潜游”——动词 应对 “踪迹”——名词,言辞对仗贴切,上下联句呼应,我确实是怀揣马勺——成(盛)心! 诚然,名词应该对名词,动词应该对动词;但是谁也没有说不可以破例啊。想想孔老二就是被破例出来的,当时他的父(七十多岁)母(十八岁)那里考虑到应该抑或不应该啊!不应该的一次破例,竟然生出了流芳二千多年的一代师表!幸哉?哀哉?
田地2014-11-20发表
读过安红在澳华文学网上的诗作,觉得她在这里用“龙潜蛇游”对“萍踪浮迹”是成心的,词性不对了啦。
田地2014-11-20发表
去“萍”删“浮”仍有“踪迹”——这无疑增加了对联的难度。将朱文正的改为 “苑质倜傥铁马银蹄”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把我的改成——“苑林伟岸龙盘虎踞”,最后一个字落在“踞”上,差了平仄,是个不小的失误。对联的最后一个字,还是要讲究点的。 后一联,你改 “惺忪悔恨怕怀情”和“伶仃俊仔偶做偷”,都是个不错的主意。我很得意这两联,不光对的工整,内容上也有延续。上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那我的下联——“惺忪悔恨慢怀情”(对不起,我还是喜欢“慢”——植入了时间和过程,“慢”让“空”越发“空”,“空”也让“慢”越发“慢”)就是在告诉大家,这位”空守寡“的女人是怎样打发时光的。然而,故事还没结束。另一个下联——“伶仃俊仔偶做偷”(“倩”改成“俊”这个我接受,因为我们是在说“仔”)——有”俊仔“趁机而入,来替那个女人解决“空”的问题。
安红2014-11-20发表
安红深施一礼,多谢田地指正!我改对——“苑林伟岸龙潜蛇游”。
安红2014-11-20发表
借劲帆的文章宝地以联会友,笔走龙蛇,不在意是旧作还是新文。现如今网上玩儿文字游戏的大有人在,不信?请看!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偶伴伶仃 寂寞寒窗空守寡 邂逅迎遣逍遥游 寂寞寒窗空守寡 泡沫沐浴润湿流 寂寞寒窗空守寡 荏苒暮落苦葬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潋滟清江浅润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缠绵红线终结缘 寂寞寒窗空守寡 浩瀚江湖漫漂泊 寂寞寒窗空守寡 波涛汹涌浪涛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返回达道游逍遥 寂寞寒窗空守寡 怨愁忐忑意念悬 寂寞寒窗空守寡 芥苦芜草共荐荒 寂寞寒窗空守寡 澎湃洪潮渐涌浪 寂寞寒窗空守寡 宽宏密室宜安家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漂泊湖海浪淘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远避迷途返逍遥 寂寞寒窗空守寡; 遥迢远道速返途 寂寞寒窗空守寡; 遥迢远道迅速还 寂寞寒窗空守寡 围困囹圄图团圆 寂寞寒窗空守寡 缠绵纤丝缓织结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惘忆慌情 寂寞寒窗空守寡 伶俐仆佣俩值仨 寂寞寒窗空守寡 红绫绞绊绵绸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漂流浪汉没浅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漫波清池渐浮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芬芳茶苑草若花 寂寞寒窗空守寡 恋念恩怨总忐忑 寂寞寒窗空守寡 退避迷途返逍遥 寂寞寒窗空守寡 荒芜苇荡茔芙蓉 寂寞寒窗空守寡 浩瀚沧海浪淘沙 寂寞寒窗空守寡 婀娜孀妇嫉娇娃 寂寞寒窗空守寡 漂泊温酒洒清泪 本人还是觉得田地对的两副对子更好,不仅交代了前因后果,而且还有故事情节,让人联想下文。没有看过《子夜手记》,不知可否贴到澳华文学网上来呢?
安红2014-11-20发表
跳完舞回家上网,恰好看到劲帆的这两篇有关对联的文章,真是有趣;可惜来澳太晚,与当年失之交臂。因为原玉“文彩风流萍踪浮迹”中,去“萍”删“浮”仍有“踪迹”——是为名词,所以试着改改:朱文正一联,可否改为“苑质倜傥铁马银蹄”;田地一联,可否改为“苑林伟岸龙盘虎踞”。 至于“寂寞寒窗空守寡”, 斗胆替田地一改为“惺忪悔恨怕怀情”和“伶仃俊仔偶做偷”。
安红2014-11-20发表
“潜游”——动词 应对 “踪迹”——名词,言辞对仗贴切,上下联句呼应,我确实是怀揣马勺——成(盛)心! 诚然,名词应该对名词,动词应该对动词;但是谁也没有说不可以破例啊。想想孔老二就是被破例出来的,当时他的父(七十多岁)母(十八岁)那里考虑到应该抑或不应该啊!不应该的一次破例,竟然生出了流芳二千多年的一代师表!幸哉?哀哉?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