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人生何处不潇洒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6-07 02:00:00  浏览次数:2618
分享到:
      《大世界》杂志展开讨论的名目叫做“关于中国人怎样才能在澳洲活得潇洒的讨论”,我想首先得搞清楚这“潇洒”所指的内涵。从一些论者的文章来看,都认为澳洲人活得潇洒,这里所说的潇洒是指不过分地辛劳,充分享受现在时的生活,不焦虑于未来。如果我们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潇洒,那么确实得承认,大部分澳洲人比居澳的中国人活得潇洒。澳洲人的这种潇洒是建筑在澳洲完善的高福利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只要你是澳洲永久居民或公民,就象躺在保险箱里不用发愁没有饭吃,哪怕一分钱也不存,靠政府定时发放的救济金也能过下去。如果稍稍打一点工,日子就可以过得有几分滋润了。在美国、日本,虽然人均收入高过澳洲,但人们生活得就不如澳洲人潇洒,生活节奏非常紧张,时有工作狂劳累而死的传闻。不是那里的人们不想潇洒,概因福利制度不如澳洲优裕,不得不多靠自己。那么,居澳的中国人(这里主要指大陆移民与土生土长的澳洲人生活在同一福利制度下,为什么不如澳洲人活得潇洒呢?一个主要原因是来的年头不长,以前都没有什么家底,尤其是没有住房,租房者要交高额房租,买房者要付高利率贷款,沉重的经济负担,当然很难潇洒得起来,在这一点上是无法向澳洲人看齐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文化观念上讲究开源节流,重积蓄,重后代,总想在短期内改变处境,喜欢走先苦后甜的道路。改变这种心态,向澳洲人的生活态度看齐则不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讨论“中国人怎样才能活得潇洒”才是可以成立的命题。
        但问题是,这层含义上的“潇洒”是否一定值得效法?澳洲人的“潇洒”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面在于注重人自身的价值,不过分扭曲人的天性,人们生活得悠闲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不那么紧张,社会平安和谐;消极面则是进取性不够,导致澳洲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缓慢。居澳中国人的活法也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积极面是进取心强,有利于自身以及整体华人社会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澳洲社会的发展,消极面是搞得人身心疲惫,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于健康不利。既然两种活法都各有优缺点,所以一概鼓励摒弃一种活法靠拢另一种活法,是有片面性的。我认为比较可取的态度是适度向澳式潇洒靠拢,取长补短而又不放弃己长,关键是如何掌握好这个度,这只能根据各人的情况区别对待了。
        退一步说,就算澳式“潇洒”全无缺点,值得完全效法,但完全效法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人。人心是最多样化的,人们的生活形态也就是多样化的,因地域、时代、年龄、社会层次、文化传统等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澳洲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活得潇洒。整日为生意操心的老板们与某些领失业金的游手好闲者的活法肯定是有别的。世界正因为这种多样化才显得丰富多彩,有人奋力进取,有人乐天知命,有人心忧天下,有人只谋稻粮,有人名垂千古,有人形同蝼蚁……每个人有权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只要这不妨害别人,甜也好,苦也好,都是他自己的事。比如我自己,对物质生活并不特别看重,不热中于打几份工拼命积钱,但我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有读书写作的嗜好,每天都搞到很晚才睡觉,不时有疲惫之感,却又改不掉这种习惯,自得其乐,如果让我学澳洲人那样纵情玩乐,我不是不会,但到头来会感到虚度人生的,所以我就“潇洒”不起来。当然,每个人有选择活法的权利,但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有一条底线,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孔子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切莫为了低于生命价值的东西(高于生命价值的东西另作别论,比如信仰)而拼命劳作,把健康和生命毁掉了,没有了生命,你要那些身外之物有什么用。澳式潇洒将体能细水长流的活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一个问题是,“潇洒”的含义应该不只是澳式潇洒所包含的内容。什么是更广义的“潇洒?我的理解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没有太多患得患失的考虑,便是潇洒。毛泽东玩历史于股掌之中是潇洒,赌徒一掷千金也是潇洒,亿万富翁大笔捐钱于公益事业是潇洒,乞丐不汲汲于功名也是潇洒,黄兴毁家纾国难是潇洒,王朔调侃社会也是潇洒,马寅初活到九十多岁笑看历史为他平反是潇洒,张志新为讲真话慷慨就义也是潇洒……
       潇洒是一种感觉,就在你我他的心里,只要自己觉得这样活得心甘情愿,活得舒坦,就是潇洒。
       人生何处不潇洒!
   
 
 原发表于澳洲《大世界》月刊1995年总第59期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