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想起柳青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6-21 02:00:00  浏览次数:2449
分享到:
      在经过了一次比一次严重的洪灾、旱灾、沙尘暴之后,中国政府似乎总算弄明白了环境比经济发展还要重要,开始推行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这算是后知之明,让我想起了有先知之明的柳青。
柳青是中国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在1949年之前有《铜墙铁壁》,1949年之后有《创业史》,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说起柳青的名字,那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他是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创作态度特别严肃,为了写《创业史》,离开繁华的大城市,举家搬迁到陕西农村定居,面壁数年,写出了史诗般厚重的《创业史》。记得当年我在下乡插队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它不同于“三突出”创作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一些“左”的影响,但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态度使作者超越当时的文艺政策,把人物性格写得那么丰富复杂,在新中国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是不多见的,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文革刚刚结束不久,柳青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长信,提出的不是文学问题,而是关于改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建议,他认为黄土高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所以应该大力种草种树保持水土。他生活在基层了解民间疾苦,看得到问题所在。可是当时百废待兴,政府和老百姓关注的都是如何发展生产多打粮食,还认识不到环境问题对生产与生活的制约。柳青的建议太超前了,似乎不合时宜。《人民日报》发表柳青的信时加了编者按,说柳青的建议可供参考,其关心国事的精神可嘉。言下之意对柳青的建议不太以为然,事实上政府也没有采纳和付诸实行。过了二十年之后,中国政府才达到二十年前柳青的认识水准,这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联想到马寅初五十年代提出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不光不为政府所接受,还遭到批判,致使中国人口爆炸到如今的十三亿,大量人口失业,就更让人扼腕。柳青的社会责任感和胆识让人敬佩,但是光有民间智者的逆耳忠言,没有官方贤者的从谏如流以及制度的保障,也是没有用的。
目前中国政府一方面大力加强环保,另一方面又在推行着一些损害环保的政策,比如大力发展私家轿车便是其中之一。据说其理由是,普及私家轿车是现代化的标志,发达国家人民享受得到的东西,中国人民也要享受到。中国政府一向强调国情,说西方议会民主不适合中国国情,西方人权观念也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攀比物质享受时就不讲中国国情了。普及私家轿车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轿车工业用于出口则另当别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家家都有私家车,对于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道路的挤占都会是空前的灾难。希望中国政府赶紧停止这类愚蠢的决策,转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说到底,问题在于中国尚缺乏公开和科学的决策机制,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以世界上最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沾沾自喜。我认为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经济发展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就不如慢些发展。人的物质需求弹性是非常大的,古代人没有冰箱、彩电、空调,但是有洁净的空气、水和食品,照样可以过得很开心。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前代人用得太多,后代人就用得少甚至没得用了。所以我主张不能为发展而发展,而应该以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适度发展。不光中国,世界各国也都应该如此。其实我很清楚,“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我人微言轻,怎么认为也是没有什么用的,书生意气,宝剑空弹而已。

原发表于2002年9月25日《澳洲日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