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世博会亲历记(二)
作者:张劲帆  发布日期:2011-07-17 02:00:00  浏览次数:3486
分享到:
      沙特阿拉伯在世界上不是什么引人注目的强国,但是沙特馆在上海世博会场馆中是除中国馆之外最牛的展馆,排队的人最多,如果告诉别人你已经看过了沙特馆,那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上次说到我和儿子排了五个半小时才进入沙特馆,在进入之前,已经开始观赏沙特的说唱艺术了,那是在主门前的广场有约二十多个沙特歌者,穿着白色的沙特传统服装打鼓唱歌,那声音富于穿透力,好像从遥远的沙漠传来。沙特馆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底部和甲板种满了沙特标志性植物:枣椰树。总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面积最大的中国馆,“生命的活力”就是这座建筑的主题,灵感来自于沙漠中的绿洲,大船的构造更是高科技。主体建筑虽然没有一扇门和窗户,但光线十足,空气畅通。原来它不是从太阳那里直接得到光线,而是利用并转化光能。风则是从悬空的底部缓缓吹来,实现能源的环保利用。沙特作为石油国家是很有钱的,这次花了很大代价建造他们的国家馆,其最吸引人的核心部分是全世界最大的IMAX3D影院,游人站在一条自动履带上,履带缓缓移动,先是进入一个长廊式的空间,看墙壁屏幕上出现的各种图像,开头是沙、中两国领导人友好交往的图片,然后是他们国家一些清真寺和人民做礼拜的场景,体现出伊斯兰教在他们国家的重要地位,接下来是展示沙特地理位置、人口、历史、政治等国情的场景,巡完长廊,豁然进入一个巨大空间,这时才算进入了巨型3D 影院,游客几乎完全被360度巨型屏幕包围起来,伴随着立体声音乐,身临其境般地忽而进入巨大的沙漠,忽而沉入广阔的海底世界,忽而进入灯火璀璨的繁华都市……画面大幅度移动,给人造成错觉,好象自己在上天入地,那感觉确实很奇妙,是巨大的视听享受。难怪人们对沙特馆趋之若鹜。不过我的感觉是,虽值得一看,但排那么长时间队,就不那么值了。在沙特馆出口,有盖纪念图章的柜台,许多游客都在世博礼品店里买了“世博会护照”,每参观完一个场馆就盖个戳,证明到此一游,每本护照三十元人民币一本,每天30至50万的客流量,仅此一项组织方就进账不少。
      出了沙特馆已是下午大约3点半,没有足够时间也没有兴致再去排长队看什么大馆了,我们于是找一些不排队或不排长队的小馆看。缅甸馆就在旁边,便进去了,展馆面积不大,展品主要是手工制作的木雕,宝石等,很精致,价钱并不便宜,但没有任何高科技含量,几分钟就看完了,与沙特馆相比,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我想,如果摆上昂山素姬的图片资料,该馆一定会更加吸引人。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决定到欧洲馆区去看看,于是乘上馆区内的免费巴士,坐了大约三站路便到。左看看,右看看,哪儿都人多,一眼瞅到罗马尼亚馆排队人不算多,想起过去看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爆炸》、《齐普里安 · 波隆贝斯库》 都是很好看的,立即唤起了美好感情,想进去与罗马尼亚同志叙叙革命友谊。该馆形状象两片切开的苹果,资料展厅在底部,很简单,就一点点图片,完全没有涉及他们国家那段社会主义历史。此馆的主要内容是一场小型音乐会,大约十五分钟,一位绅士站在舞台上拉小提琴,若干穿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场唱唱跳跳,并无新意。
       出了罗马尼亚馆,天色渐渐暗下来。想抓紧看最后一个馆,选择了不用排队的非洲联合馆。该馆建筑面积达2 万6千多平方米,占地规模相当于三 个半标准足球场,是上海世博会11 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场馆外墙采用喷绘贴膜技术,将富有强烈非洲特征的元素的树木、沙漠、海鸥、动物、建筑…等绘在上面,勾勒出非洲大陆独具多样性的风貌,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机。进入馆内,最吸引人的是一排黑人笑脸,系图像投影到立体浮雕上,表情不断变化,很逼真。每一个国家一小片展区,一般都是图片和视频展现该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兼带卖些土特产。有些矿石珍宝是很珍贵的,比如钻石、蜜蜡。走马观花大约二十分钟就看完了。
       夜幕四合,园区内华灯璀璨,各馆在灯光的装饰下更加美丽。本想再多看看,但是住亲戚家,不能回去太晚,我们第一天的行程就到此结束了。
      
原发表于2010年8月21日《澳洲新快报》



评论专区

天高云淡2014-11-20发表
作者写的上海世博会的所见所闻令人开眼界,如果能把内景以视频方式展现出来更是錦上添花了,真佩服作家们的勇气了,虽住上海听到某舘排队伍小时,八小时真是令人生畏了.也不敢去尝试了.
天高云淡2014-11-20发表
作者写的上海世博会的所见所闻令人开眼界,如果能把内景以视频方式展现出来更是錦上添花了,真佩服作家们的勇气了,虽住上海听到某舘排队伍小时,八小时真是令人生畏了.也不敢去尝试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