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推倒心中的柏林牆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1-08-13 02:00:00  浏览次数:2131
分享到:

此乃兩年前撰寫之舊文,爾今重登,就教於各位。

        柏林墻倒塌整二十年了!
        極具諷刺的是當年築起柏林牆的工程代號,正是「萬里長城」。在戰火結束後驚魂未定的柏林人,當然無法把遙遠的中國那些抵御外敵的偉大建築,与分割自己人的這道高牆等同起來。正如肯尼迪所言﹕「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敵,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牆。」
        被困在東柏林的人們,發揮了德意志民族精於計算擅長科技的稟賦,從天上地面到地下与水中,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越過柏林牆,有自製潛水艇的,也有設計熱氣球的,挖秘密地道的,用彈射裝置將自己「發射」過去的……甚至以「縮骨功」把自己擠進汽車引擎週邊藏身,抵達西柏林後,再逐步鑽出來,整個人體還原正常的過程竟要幾個小時。
       從一九四九到一九六一年,有二百五十萬人從東柏林逃往西柏林,柏林牆建成後,仍有五千零四十三人成功逃脫,三千二百二十一人被捕,二百三十九人死亡,二百六十人受傷。
        這些人前赴後繼所為何事?蓋自由也!
        待柏林墻被推倒於朝夕,自由真的降臨,東西德人擁抱歡笑,喜極而泣,但二十年來,兩地之人仍無法徹底融合,甚至相互埋怨批評,統一後的德國,柏林牆的陰影仍在,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線,仍存在於東西德人之間。西德人覺得東德人不夠勤奮、缺乏創見,東德人認為西德人儼然以「自由的恩賜者」自居,以西德的資本主義制度吞噬東德的一切。
       七十歲的科學家箂克,過去反對過東德共產党的統治,為推倒柏林牆奮不顧身,而在兩德統一的今天,他仍然是一位持不同政見者,与對德國實現統一後進行震盪療法感到不滿的民眾一起,支持政治光譜上紫色的左派政党。
         在慶幸從昂納克獨裁的警察國家中解放出來的同時,這位當年在五十萬人群眾集會上疾呼要把被剝奪的自由再奪回來的領袖人物,居然仍像那些怀念東德的基層衛生院和社會俱樂部的民眾一樣,希望東德和西德以漸進的和平方式實現統一,而不是採取東德被西德的法律和制度吞噬的統一的方式。
        日夜企盼,有朝一日自由終於來臨,人,卻像在黑暗中耽慣的囚徒,不敢邁出牢房回到陽光底下,即使是人走出了黑暗,心中卻沒有陽光。一如當今柏林牆原址,只剩下一道白線,但那座隔絕人性与愛心的恐怖之牆,仍建築在千萬人的心靈里。由於昔日從出娘胎那一刻起就受到的單一扭曲教育,缺乏人性之愛,確信的是被有意歪曲的歷史事實和觀念,這些人思想僵化行為偏激視野狹窄、知識結構不完整,其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基礎,都与外部世界存在差異,甚至大相逕庭!
       是心中的柏林墻,阻礙了人們擁抱真理,正視歷史,尊重現實与熱愛生活,人們一旦苟且于生存之道而枉顧了自己的尊嚴和個性,就陷入人格的分裂和犬儒,信守主子文化,缺乏獨立思考与勇於求索的進取精神
       有位作家曾說過﹕「 政治觀念的DNA決定了某些人的先天性,抗拒新知,錮守舊習。別人捨命爭取,他卻可能反過來拼命爭取放棄,遠离那些別人奉為圭臬的東西。
        繼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之後,法國學者莫伊西最近在《情感地緣政治》一書中,將世界分為不同的情感區域,把中國和印度歸於希望區域﹔穆斯林世界歸於屈辱區域﹔歐美則划為恐懼區域。近幾十年來有鑑中國的崛起,人們對曾經支配世界的幾大意識形態,在各國政治經濟利益搏弈中的影響,有了新的認知与探討。在耽慮中國成為威脅的同時,也有類似《情感地緣政治》一書的作者的觀點,把中國看成是有希望有信心的一端,描寫出中國有可能擴大民眾政治參与、走向法治影響世界的圖景,出於這一種假設,人們期望歐美正視變化了的世界地緣版圖,接受中國的崛起。
        亨廷頓曾經從宏觀上論述不同類型的新興國家,在走向現代化道路上的種種問題,其中有許多觀點切中目前中國的現狀,譬如從形式上進入現代化,所化的時間較英國(1649年到1832年共183)与美國(從1776年到186589年)要短得多,由於中國企圖在短時期內全部实現早期西方發達民主國家在過去長時間內所做過的事情,所以導致動蕩和衰朽的根源不是這些國家的貧困和落後,而是它們發展和致富的欲望。
        為了根除國內政治的動蕩和衰朽,不得不建立強大的政府,強大政府的維持依賴強大政黨的締造和鞏固
  亨廷頓認為任何政府強大穩定,取決它能否完善其政治制度与擴大眾參與水平,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的最佳值,適时適度地調整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使之處於和諧狀態。社會和諧局面,端賴於領導人是否能夠對政治體制進行有效的改革(完善),并讓民眾積極參與
       由此可見,在社會變革中,人的改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克林頓曾說過﹕「有些改變可以由外而內;這是總統、國會、政府、市長、社福機構的責任。有些改變必須由內而外,否則一切改變只是徒具形式…..由外而內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有時由內而外才能找到答案,讓內心秉持的價值、湧起的感覺、良心的聲音帶頭改變。」
         從柏林牆被推倒二十年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教訓,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不從個人的改變著手,一旦人們仍為心中高牆所困,社會和諧与民族复興之途將會仍然危機迭起、坎坷多舛。
        推倒心中的柏林牆是很痛苦的,它意味著我們可能要全盤推翻自己,挑戰自己既有的信念,怀疑自己所捍衛的,顛覆過去的生活方式与心目中的神明偶像,甚至要質疑個人存在的意義! 
         代價是巨大的,不過,一旦成就這一蛻變,我們將享有化蛹為蝶的升華之美,搧動美麗的翅膀,在新天地中自由翱翔。 



评论专区

12342014-11-20发表
該文立意難得,雖沒有分析中國政治,但在海外作家群中已屬可貴之至 卓然亦然.良知未泯
田地2014-11-20发表
果然好文章!
读者2014-11-20发表
好文章。推荐朋友读一读。
墨尔本马犁2014-11-20发表
由外而內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時,由內而外才能找到答案,讓內心秉持的價值、湧起的感覺、良心的聲音帶頭改變——但往往是心中的柏林墻,阻礙了人們擁抱真理,正視歷史,尊重現實与熱愛生活,人們一旦苟且于生存之道而枉顧了自己的尊嚴和個性,就陷入人格的分裂和犬儒,信守主子文化,缺乏獨立思考与勇於求索的進取精神。马犁赞孙先生!
卓然2014-11-20发表
水泥筑造的城墙,相对而言是容易推倒的;思想铸造的心墙,是不易推倒的。“政治观念的DNA决定了某些人的先天性,抗拒新知,锢守旧习。别人舍命争取,他却可能反过来拼命争取放弃,远离那些别人奉为圭臬的东西。”——真知也!亲眼看见死人复活,也不愿相信。到底是眼见为实呢?还是眼见为虚?“推倒心中的柏林墙是很痛苦的,它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全盘推翻自己,挑战自己既有的信念,怀疑自己所捍卫的,颠覆过去的生活方式与心目中的神明偶像,甚至要质疑个人存在的意义!代价是巨大的,不过,一旦成就这一蜕变,我们将享有化蛹为蝶的升华之美,搧动美丽的翅膀,在新天地中自由翱翔。”——真知至也!卓然个人不仅愿意用思考的大脑,而且愿意用自身的行动去做这一件功在新天新地的事业。
12342014-11-20发表
該文立意難得,雖沒有分析中國政治,但在海外作家群中已屬可貴之至 卓然亦然.良知未泯
进生2014-11-20发表
我会再读此文。谢先生。
读者**2014-11-20发表
我想良心未泯且勤于学习的人不在少数,只是他们都保持沉默,观察和思考。有些人可以完成自身化蛹为蝶的蜕变,而有些人需要等到时代大潮的冲刷才可完成心灵的救赎。我们不是没有推倒过心中的柏林墙,早在78年我们就推倒了一堵,现在绝大多数人不再对当时的变革有疑议,其实推倒那堵墙也绝非易事。
进生2014-11-20发表
我会再读此文。谢先生。
读者2014-11-20发表
好文章。推荐朋友读一读。
墨尔本马犁2014-11-20发表
由外而內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時,由內而外才能找到答案,讓內心秉持的價值、湧起的感覺、良心的聲音帶頭改變——但往往是心中的柏林墻,阻礙了人們擁抱真理,正視歷史,尊重現實与熱愛生活,人們一旦苟且于生存之道而枉顧了自己的尊嚴和個性,就陷入人格的分裂和犬儒,信守主子文化,缺乏獨立思考与勇於求索的進取精神。马犁赞孙先生!
卓然2014-11-20发表
水泥筑造的城墙,相对而言是容易推倒的;思想铸造的心墙,是不易推倒的。“政治观念的DNA决定了某些人的先天性,抗拒新知,锢守旧习。别人舍命争取,他却可能反过来拼命争取放弃,远离那些别人奉为圭臬的东西。”——真知也!亲眼看见死人复活,也不愿相信。到底是眼见为实呢?还是眼见为虚?“推倒心中的柏林墙是很痛苦的,它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全盘推翻自己,挑战自己既有的信念,怀疑自己所捍卫的,颠覆过去的生活方式与心目中的神明偶像,甚至要质疑个人存在的意义!代价是巨大的,不过,一旦成就这一蜕变,我们将享有化蛹为蝶的升华之美,搧动美丽的翅膀,在新天地中自由翱翔。”——真知至也!卓然个人不仅愿意用思考的大脑,而且愿意用自身的行动去做这一件功在新天新地的事业。
读者**2014-11-20发表
我想良心未泯且勤于学习的人不在少数,只是他们都保持沉默,观察和思考。有些人可以完成自身化蛹为蝶的蜕变,而有些人需要等到时代大潮的冲刷才可完成心灵的救赎。我们不是没有推倒过心中的柏林墙,早在78年我们就推倒了一堵,现在绝大多数人不再对当时的变革有疑议,其实推倒那堵墙也绝非易事。
田地2014-11-20发表
果然好文章!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