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毛利土地的萊茵河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1-08-13 02:00:00  浏览次数:1865
分享到:
         沿旺格努伊河而下,山道崎嶇,布滿尖硬的石塊,無論對駕車人仕還是騎山地車的背包客,都是一次靈敏与勇氣的考驗,我是受那些走過這條路線的人引導,才決定離開寬闊平直的國道,拐進這條所謂「旺格努伊河濱大道」的。最未一所農莊很快就消失在茂密的森林後面了,鳥語代替了人聲,塵世似已遠隔,有些地方的路面窄得僅可一部車通行,我開始埋怨那些生花妙筆的作者們言過其實,後悔不該離開大路,如果不走這條誇張的「河濱大道」,此時恐怕已經泡在酒店的浴缸里了。
        但當我第一眼見到她----旺格努伊河,頓時感嘆選擇這條路線實在是上乘之策。從陡峭的崖岸上眺望,熠熠閃光的河水像一條銀色緞帶,寫意地穿過深谷密林,除了返照出藍天白雲的流水,就是無邊無際的綠樹,使人想起西班牙詩人洛爾迦的詩句﹕
「綠啊,我多麼愛你這綠色。
綠的風,綠的樹枝。
霜花的繁星
和那打開黎明之路的
黑暗的魚一起到來……
          萬綠叢中掩映著毛利村落,鑲嵌著紅色浮雕的會堂不時出現,還可見到殖民時代的廢墟,包括那道修建於七十年前的「絕地橋」(Bridge to Nowhere)。這些都承載著一河兩岸拓荒墾植、爭奪土地的歷史,而從「耶路撒冷村」(Jerusalew)、倫那那村(Ranana)、雅典村(Atene)少數定居點的地名,也可以追尋到法國天主教傳教團沿河留下的痕跡。從一八四零年開始,歐洲移民在河口一帶定居,并逐步溯流向上游擴展,一八六零年蒸汽輪船開始在旺格努伊河上航行,白人与毛利人之間持續發生一些沖突。
        毛利人毫無疑問是這條河最早的原住民,西元八百年,毛利探險先驅Kupe就勇敢地溯流而上,在他們的傳說里,旺格努伊河是塔拉納基山与湯加里羅山爭風吃醋打起來之後才出現的,塔拉納基山不敵從北島中部敗逃至西岸海濱,在身後的大地留下一道又長又深的疤痕,長年冰封的湯加里羅山送來融化的雪水,為這道大地的疤痕療傷,才有了旺格努伊河。千百年來毛利人划著獨木舟,在河上捕捉小鰻魚,在岸上建立自己的家園,從樹林里採果狩獵,与世隔絕也与世無爭。
        但是毛利獨木舟終不敵馬力強大的蒸汽輪,精於計算与科學管理的歐洲人,在一八八六年就建立了航運公司,把大海----沿河定居點-----內陸連接起來,當時乘船可北上至陶馬魯努伊,一九零三年惠靈頓的鐵路通到了陶馬魯努伊,旺格努伊河便成了水陸交通運輸的紐帶。椐說紐西蘭成為國際旅遊勝地,与這條被譽為「毛利土地的萊茵河」(Rhine of Maoriland)有直接關係,早在一九零五年,每年有超過一萬二千多名遊客來此療養渡假与泛舟戲水,甚至有人在河濱構建了一間水上酒店。
        旅遊作家喬治‧鄧福德曾用如此優美的言辭描寫道﹕「浸滿歷史的旺格努伊河慵懶地迤邐穿過國家公園,流向旺格努伊區域。」如今在闊葉林的濃蔭下遠眺這條大河,那些殖民時代栽下的白楊与松樹,早已長得高大筆挺,河畔有歐式紅頂白牆的農莊,青草地上徘徊著白色的羊群,確實令人如同置身歐洲的萊茵河畔。
         百年以來航行在這條河上的龐大船隊,在公路、鐵路与航空發達之後,逐一停航,只剩下一百呎長的「威瑪利號」(Waimarie),這條有「河之皇后」美名的明輪蒸氣船,在英國建造後於一九零一年裝箱運到旺格努伊,在惠靈頓注冊牌號是「No.1」。
         坦白說「威瑪利號」加蓋了後甲板的頂篷之後,顯得有點頭重腳輕,但她曾經沉沒又再次出水復航的離奇歷史,讓人寬容了她這點外觀上小小的瑕疵。「威瑪利號」在一九五二年突然沉沒,沉睡水底淤泥四十一年後被打撈出水,并在千禧年第一次下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Makers Yarrow 公司在一八八九年制造於倫敦的引擎,整整運轉了五十年,在水底又泡了四十年,依舊可以修復使用。在對外開放的機艙里,可以聽到這座被漆成綠色的引擎,「隆隆」運轉的響聲,像巨人的心臟均勻而強有力地搏動,每小時航速可達十一節。
       「威瑪利號」每天下午都出航,載著各地遊人觀賞河岸風光,不時避開往來的快艇,船長允許你掌舵,即使是短短數分鐘,也會令人為自己能掌控這麼一條滿載歷史的古輪而感到驕傲。
        船上有人作問卷調查,「四十五元船資是否值得?」我聳聳肩,要怎麼才能給出恰如其份的答案呢?!
        在流淌不息的綠波上航行,見兩岸青山徐徐迎來,多少歷史的血淚、人世的變遷都隨波逐流逝去,而船上的你,正享受河上的涼風,健朗愉快又逍遙,這實在是無法以錢財貨幣折算兌換的。

上一篇:都付笑谈中


评论专区

12342014-11-20发表
美麗的文章,印象深刻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