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抹黑
作者:孫嘉瑞  发布日期:2011-11-07 02:00:00  浏览次数:2121
分享到:
       黑色在紐西蘭是經典用色,當地人嗜黑如命,尊黑如聖,即使國球橄欖球的代表隊,也美其名「全黑隊」。然而在華人的世界里,黑色絕非吉祥,一般人都對黑色心存忌憚。黑色作為厭惡性的色彩,常常被用來「抹黑」,政治、商業、文藝甚至人際,都可以抹黑。撇開國家黨派的鬥爭不談,在日常生活里,把一個人或一幫人,抹上一種顏色,無非就是想把對方定性為非我族類、異端邪說,意欲糾集官方民間力量打壓攻擊,使之無地自容、無路可走。即便達不到這個目的,起碼也可以欺騙裹脅更多的人,聽信与追隨自己。
       抹黑,決不可在陽光下公開為之,只能躲在暗中,在被抹黑者的背後,偷偷摸摸地告狀、造謠、移花接木、上綱上線。四十年前,毛澤東想整劉少奇,明知為黨章國法所不容,就授意一班文痞黨棍,從一齣戲入手,撰文含沙射影、危言聳聽,抹黑再抹黑,成為中國歷史上「抹黑」的登峰造極。
       當年的許多中國人不僅是政治和人格被抹黑,還有人真的被所謂「革命群眾」在臉上和手上塗以墨汁黑漆游街批鬥之的。通過抹黑,挑動群眾鬥群眾、群眾鬥幹部、幹部鬥幹部,兒女鬥父母、妻子鬥老公,最終演變成一場毀滅中華民族的浩劫!
       這段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有些中國人生來就喜歡抹黑、熱衷抹黑、精於抹黑、輕信抹黑。故此抹黑,也就成了一種特有文化一直流傳。并且在海內外華人中,如幽靈鬼火,明滅不定地飄忽顯現。
       色本無罪,概人冠之。黑色在中國古代夏商周文化中,一度備受崇尚。早期具有神秘色彩的巫術禮儀,就在人體上塗抹黑色,欲收驅邪祈福之效,亦是求吉的一種象徵。先秦文獻就曾記述﹕「夏後氏尚黑,大事斂用昏,戎事乘驪,牲用玄」(《禮記·檀弓上》)。這種尚黑的服色制度,成為文化意識的禮儀化表現,當時規定王者的車馬、旌旗、衣服都選擇採用黑色,可見中國人在古時也是以黑色為尊的。
        而在中國民間的人生禮儀與節日慶典等民俗模式之中,往人的臉上抹黑,表達的完全是一種善意的祝願,被視為給他人的臉上添光加彩。
        在湖北鄂東英山若有哪一戶人家喜得貴子,誰家的長輩就成了全村「抹黑」的對象,這種抹黑行為在那兒稱為「打喜」,主人被抹了黑色的大花臉,還要喜笑顏開地給眾人斟上糖茶道謝。
        而在戎羌故地甘肅天水、青海大通的婚俗儀式中亦有「鬧公婆」的習俗,所謂「鬧」,就是在公爹臉上抹上黑色的鍋灰,以示祝福取樂。
        山東無棣一帶民間,婚禮中也有「鬧婆婆」的,到賀賓客若往婆婆臉上抹鍋灰,當婆婆的會很高興,臉上黑灰抹得越多,說明此人在村中越有人緣,據說河南駐馬店也有同樣的抹黑習俗。
        後來的中國,隨著佛教傳入与皇權的強化,黃赤二色等級地位逐步確立與尊崇,黑色也就逐漸被貶為卑賤之色。例如對囚徒施以墨刑,黥面剌字。紅色成為喜慶與祭神的主要色調 ,後又被共產國家沿用作為黨旗國旗的用色。黑色相對便淪為污穢、罪惡、反動與恐怖的象徵色彩,如「黑幫、黑社會、黑道、黑手、黑五類」等,只要沾上黑色就讓人心驚肉跳。
        所以謀財害命的夜店被稱為「黑店」,到某國非法居留叫做「黑下來」,香港人稱之為「黑市居民」。中國大陸的一些仿冒造假用品食物也被叫做「黑心棉」、「黑心月餅」等等,壓榨童工的血汗工場更被稱作「黑磚窯」。
       總之在長期的黑色禁忌與恐怖中,一些華人已經形成條件反射的「恐黑」心理,對黑色反感、厭惡,避之唯恐不及。
       抹黑,就成了醜化与打擊對手的一種慣用伎倆。
       抹黑,顧名思義就是在原有底色上抹上黑色,以達到改變其政治屬性、道德高度的目的。
  被抹黑者其實不黑,因為他的底色本非黑色﹔倒是抹黑別人的人,才是真黑,這種人心黑手也黑﹔輕信抹黑的人也黑,那是因為他們分不清青紅皂白与是非真偽,所以兩眼一抹黑。

 

本文部份資料摘自「百度」 

上一篇:驴和马的恋爱


评论专区

12342014-11-20发表
研究老毛頭老共就是研究抹黑
12342014-11-20发表
研究老毛頭老共就是研究抹黑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