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海外过春节,真可以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我这样说可能有人不同意,但事实是如此。至少我是如此。
不错,现在的华人移民钱是越来越多了,房子越住越大了,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可就是过年,我说的是农历新年,却是越过越淡了。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的观念改变了,不再把过年看得象那么回事了。
刚来澳洲时,过年那天如果正在打工,比如说在餐馆刷盘子,在什么地方洗厕所,一想到中国的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就有可能哭鼻子,连男人的眼泪也会掉下来。想想大过年的,连躲债的杨白劳还买了两斤面回来,农民工还赶回乡过年呢。心里不好受。
现在就不一样了。过年那天孩子照样上学,大人照样上班,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厂里或办公室里同事见面,知道的人,就会用前移民部长温思端式的普通话说一句“恭喜发财!”而我们也回应一句恭喜发财。脸不变色心不跳,再不会哭鼻子了。也就是说,再不把过年当回事了。这是不是一年不如一年?
刚来澳洲时,人们都有点象流浪者,逢上过年总喜欢聚在一起,在谁家里吃一顿饭,喝点啤酒,最好有饺子。伙食通常都比较粗糙。吃完唱唱歌,怀怀旧,聊天守岁,以此打发过年。这样大家心里都舒坦一些,觉得好歹也过了年。
后来就不一样了。家属陆陆续续团聚了。孩子一个两个出生了。人们都在自己家过年了。家里过日子,就比较平淡,歌也不唱了,舞也不跳了。顶多象田地说的那样,叫桂花炒几个菜,喝上两杯酒。近年来,许多人连菜也懒得炒了(桂花们都懒了),过年了就上馆子,吃个龙虾,再来一点鲍鱼。过年就打发了。这也就只是吃饭,连过年的意识也没有多少了。这是不是一年不如一年?
再就是看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了行文简便,就称“春晚”吧。刚来那几年,大年三十的春晚是必定要看的。那是过年最重要的一件事。也不管那三个小时的时差,愣就要等到下半夜三点,让春晚的新年钟声响过才上床睡觉,哪怕第二天上班睁不开眼睛。据说有人曾因此出了车祸。如果自己家里看不到或上班错过了春晚,就嘱朋友录好,或去租带。断不能不看的。澳洲各华人录象店出租春晚带生意红火,是每年最大一笔生意。没有看春晚,等于没过年。
现在也不一样了。首先是孩子们不爱看。大人要看他们就抗议,就争夺遥控权。曾经也试图努力去改变他们,培养他们的兴趣,但最后以失败告终。我自己也想通了。若是要求他们与我们保有同样的文化,同样的爱好,那就应该选择把他们送回去,而不应该留在澳洲。
再后来发现,我们自己也变得不那么喜欢看春晚了。首先是对那些刻板的八股程序失去了耐心。例如,一看见倪苹大姐(以及她的继任者们)拿着一叠纸出来,就知道她要念什么了。再就是觉得那些应景的,大呼隆唱跳的场面,千篇一律,年年如此。然后是对那些以本山大叔为首的笑星们,如巩陆林、潘长江、郭达、冯巩等产生了“审丑疲劳”。“江山代有才人出”,以中国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连续十几年就这么些丑星笑星在春晚常驻,烦不烦人?就算是最好吃的菜色,也得换换口味吧。连联合国秘书长都换两届了!这就是说,中国艺术界人才的发现和选拔机制肯定存在问题。
这样,我们看春晚时,常常就与现场气氛出现反差。当他们拼命鼓掌或开口大笑时,我们却觉得莫名其妙。而有时他们一脸的严肃,我们却又笑了。说我们不喜欢中华文化吗?错了。优美的歌舞,传统民歌,精彩的小品相声,我们一样喜欢。于是我们就情愿将春晚录下来或干脆去租一个带回来,欣赏时只看喜欢看的部分,其他则快速跳过去,这样可以节省大半时间。如今在澳洲住了十几年的“新移民(即前留学生)”,有谁还能够将春晚录像带一点不漏从头看到结束,我将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我所知,不少人已经不再看春晚了。这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别看唐人街头又唱又跳舞狮舞龙越来越热闹了。在人群里,当年大陆来的“新移民”难得找到一个。要有,准是已当了侨领的。
如果谁真想好好过个年,最佳办法还是抽空回中国过,作一个文化之旅,怀旧之旅。那样才能找回过年的感觉。现在有的人就已在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