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想写一篇《秀才遇秀才也说不清》的文章来谈谈酣战正急的韩寒VS方舟子笔战。文章刚开了个头就看到了韩寒正式起诉方舟子对其名誉造成损害,走入了司法程序。这一场无我无关的官司却让我感到了紧张,万一方舟子胜诉,照他的那种质疑方法一,包括我在内的文字工作者岂不是要人人自危吗?因为我们无法自证那些文字出自己手,更无法自证那些思想来自于己。
还是从秀才说起。虽然方舟子有“打假斗士”的头衔,看起来是个“斗士”,可他却是一介书生,而且是经历中国高考并留洋归国真正意义上的书生。韩寒虽然高中缀学,但以发表多部文学作品,和无数网络杂文,早已是全国公认自学成才的土秀才。两位秀才一个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一个被称为学术打假斗士。可这两名秀才却斗了起来,我不是方粉也不是韩粉,纵观方韩之战方是攻方,韩是防方,方越攻越有劲,韩越防越无奈,而且每次举起的盾牌反被当成攻击的目标。看着韩寒越抹越黑的尴尬,我有一种“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两个秀才的缠斗,而且越斗越乱,最后要公堂对簿,这是让同为秀才的我感到困扰的问题。在方韩争论之初我认为方的质疑是有理的。韩寒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该拒绝别人的质疑,韩寒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不该害怕别人的质疑,如果在麦田质疑之时韩寒能够一笑置之或许后来的事情都不会发生。韩寒还是太年轻,他不但轻贱了麦田的质疑还过度反应,悬赏2000万让人找代笔。正是这个悬赏让打假斗士方舟子看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信号。韩悬赏让人找代笔,方应赏来找代笔,且方是全国闻名的打假专业户,方的介入合情合理。既介入当然是从质疑开始,所以方质疑韩寒“一边悬赏一边删博没有诚意”是没有错的。和轻贱麦田一样韩寒还是用调侃的方式来应付方舟子,特别是麦田公开道歉退出后,韩寒心高气盛用“人造方舟子”一文挑战方舟子,方韩大战正式开始。参战之初的方舟子还是中规中矩地见招拆招,分析的是韩寒悬赏前后的文字矛盾,强调完自己的清白后转向对韩寒以前作品的质疑。这个时候韩寒挂出了免战牌,可为时已晚。当方舟子用他惯用的方法用放大镜去筛选韩寒和韩父13年间的资料时发现了其中有多处不吻合的漏洞,就得出了韩寒的文章是韩父代笔的结论。
接下来的方舟子就有些走火入魔了。方舟子考证韩寒早期作品后说文字风格不像80后是韩父代笔之作。此时有韩寒的高中同学出来证明目睹韩寒创作过程时,方却说亲朋好友的证词有串通的可能,不足为证。此时韩寒出示手稿为证,方却认为手稿页面太干净有抄写的嫌疑,难脱代笔之干系。事情到此韩寒已经无计可施。俗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指的是讲道理的秀才遇到了胡搅蛮缠的大兵时的尴尬,我想大概产生这个俗语的年代还没有出现胡搅蛮缠的“秀才”。其遇见胡搅蛮缠的秀才比遇见兵痞的胡闹更加难以脱身。兵痞无非是无事生非,大吵大闹,事主破财便能免灾。而痞子秀才可没那么容易过关,他会缠着你,粘着你不断放大你文字里的每一个漏洞,说这些文字不是你写的,要求你不断地去解释,去自圆其说。这也太可怕了,让人不寒而栗。
笔者也算一个专栏作者,虽然没有靠文字来吃饭,但是那些见诸于报端和网络文字都是自己构思。每一个文字都是发自于心,蹦之于脑,每一篇文章都像自己的孩子,虽然读者不一定待见,自己却视如掌上明珠。我与韩寒不同,这些文字都只在电脑里有档没有手稿可查。如果作者现在有人出来质疑我的文章是有人代笔,我还真是百口莫辩。在手稿都不是证据的情况下,无手稿的我更无力自证。因为文字创作本来就是一个思想过程,是一个非物质的过程,当今世界还没有人发明能对思想,构思的过程进行证明。文学作品的构思不能证明,电脑文字也不能证明,人们想质疑哪部作品就可以质疑那部作品。这样一来整个文化产品的市场岂不要陷入一场混乱之中了吗?话到这里我不禁要质疑方舟子的打假目的。他口口声声说他没有恶意,他是按韩寒的悬赏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而投入这场战争的。那么由着你的兴趣和专业精神推演出旁证无效,手稿无效,文学作品只要有漏洞就可以质疑作品可能是代笔之作,将所有文字工作者拖入人人自危的境地你就高兴了吗?
韩寒悬赏的2000万以及范冰冰加上的2000万固然是一笔诱人的巨款,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了这4000万而颠覆尚还有一些规律的文学市场,方舟子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吗?打假是为了维护道德和正常的社会秩序,打出混乱来是你的初衷吗?有人指出方舟子粘上韩寒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和出镜率。就目前的进展来看方的目的是达到了,点开网站哪儿都是他。一将成名万骨枯,方舟子此次成名是今后千万文字工作者的白骨铺就的,韩寒只是其中的第一人。韩寒称他是躺着挨的枪子,今后挨抢的可能是韩寒身前可数的文学巨匠和韩寒身后无数靠文字吃饭的朋友。一个叫方尺规的网友已经写了“质疑鲁迅”,用的就是方氏质疑法,文友们请准备自证来对付随时而来的质疑。
韩寒中枪了,下一位是谁?此时我是不是该庆幸自己是个无名小卒可以躲过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