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中国大陆的一期月刊<新华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有罗列和堆砌成语的毛病,觉得这种毛病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于是想提出如何科学地使用成语的问题与读者共勉,就从该文中的一个典型句子说起吧。
“这些话语高屋建瓴,斩钉截铁,振聋发聩,针砭时弊。”
作者罗列了这四个成语,好像高度评价了“这些话语”,其实不然。我们先让当中的每个成语分别组成句子,看每个句子可否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这些话语高屋建瓴”,“这些话语斩钉截铁”,“这些话语振聋发聩”,“这些话语针砭时弊”。
“高屋建瓴”(“建瓴”是将瓶子里的水倒下)是从高处倒水的意思,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势。但你说“这些话语居高临下、不可阻挡”就不通了。所以,在你使用这一成语时,要有自己所要比喻的对象。例如:“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导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种非凡英明和伟大气魄,是史无前例的。”(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刘伯承元帅用“高屋建瓴”来比喻毛泽东指挥战争的伟大气魄,非常得体和明确。
“斩钉截铁”是比喻义较宽的成语,可以比喻语气坚定,也可以比喻办事果断,还可以比喻毫不留情,等等。但你仅仅说“这些话语斩钉截铁”,意思还是不够明确,应该有补充语或修饰语紧随其后。例如:“他见冰心小姐说得斩钉截铁,知道劝她不动。”(清名教中人<好逑传>)原来,有了“劝她不动”这个补充,读者就知道作者用“斩钉截铁”来比喻那小姐的固执和傲气了。
“振聋发聩”是震动耳聋(“聩”为耳聋)的人,使之能听见的意思,比喻唤醒糊涂的人。但你仅仅说“这些话语振聋发聩”就容易产生歧义,人家可能误解为“震耳欲聋”(比喻声音太大),那就变成了相反的贬义了。有个好例句:“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同‘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悠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振聋发聩”的前面有匕首和投枪,后面有木铎和钟声,读者就知道所比喻的是鲁迅杂文的特色了。
“这些话语针砭时弊”这句的意思倒是比较清楚的,但因为“时弊”多种多样,故最好还是说得具体些、明确些。比如:“这些话语针砭时弊,鞭鞑着社会的浮躁、腐败之风。”
既然这四个成语都不能单独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则整个句子当然就不清楚和不明确了,说了等于没说。
中国的成语好比一个个集装箱,很多讯息都被浓缩在里面,既言简意赅又深刻动人,让我们中国人享受到语言的意境美。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有了成语便可以偷懒了。喜好罗列和堆砌成语的人实际上就是懒于去了解每个成语的特性,也懒于去深究成语和成语之间的关联,只是图方便和表面的华丽,结果将成语当成“羊肉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