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与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掀起部份國人喚醒埋藏於心的「俄羅斯情結」。准確地說,所謂「俄羅斯情結」其實就是「蘇聯情結」。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接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記得,孩子参加少先隊戴紅領巾﹔市民争穿列寕裝,参觀蘇聯展覽會,看蘇聯電影、聽蘇聯音樂﹔工廠開展「斯达汉諾夫運動」,農村向往蘇聯集體農莊﹔連宪法和制度包括教育體制甚至生活方式都照搬蘇聯,全國上下學俄文,各地機關學校廠礦企業均懸挂斯大林肖像。那時中國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繪画雕塑、音樂舞蹈与戲劇电影,都帶着明顯而強烈的蘇聯風格。
老蛙生逢其時,是廣州首批小學少先隊員并光榮佩戴中隊長二杠臂章,到白雲機場歡迎過伏羅希洛夫大元帥。中學在留苏回來的俄文老師影響下,愛上托爾斯泰、屠格湼夫、契訶夫、果戈里、普希金、萊蒙托夫、赫尔岑、高尔基和車尓雪夫斯基的文藝作品,喜歡蘇聯歌曲与柴可夫斯基、格林卡的古典音樂,列賓、蘇里柯夫、席波夫和列維坦的油畫。還在老師安排下同基輔一所中學的蘇聯孩子通信交往。
一九五八年,我随父母曾經入住廣州第一個蘇式「外貿新村」,中間建有帶花園的幼稚園,左右两側各三幢紅磚宿舍大樓,之間建有花圃鋪着綠草。所以說「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哪時有誰不憧憬麦浪滾滾田野上的「康拜因」,白樺樹下喝着伏特加渡假的勞動人民家庭,整齊如積木般的職工大樓,紅場上威武的蘇軍,莫斯科大街上的伏尔加小汽車……
後來中蘇交惡展開論戰,我還因為表示質疑,而被校方定下「為蘇修辯護」一罪,那年我才十六歲。
個人始終認中國人的「蘇聯情結」,是以「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一聲炮响為中國帶來馬列主義」為基礎的,其理想化認知來自一切官方宣傳教育,其中也包括先有馬列後有蘇聯,有了蘇聯才有中共与中國的承傳認可。
而「俄羅斯情結」則与「蘇聯情結」不同,當年俄羅斯古典文化藝術部份精華,只是作為蘇維埃文化政策中被古為今用、特許保留的一部份,讓可憐的中國人在西歐北美文化藝術受到貶謫壓制的精神貧瘠之中,得到一點有普世價值的文化熏陶罷了。
中國人對俄羅斯文化藝術的偏愛喜好,僅流於表面形式的美感享受与對其技巧的欣賞。而俄羅斯知識份子与藝術家的民主意識与自由精神,在中國人的所謂「俄羅斯情結」中是未及皮毛也不見踪影的。
這两種情結的混合,形成了我們對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共和國的思想情結。
蘇聯解體後歷史還原其本真面目之後,關於列寧和十月革命、斯大林的政治迫害清洗等等真相陸續曝光。俄羅斯从比較含蓄的對蘇維埃制度和社會主義的批判,逐步發展成對它們完全的否定,在思想上完成了与蘇聯歷史划清界限的過程。而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對「蘇聯解體」的認識,或是還受「蘇聯情結」的影響,懷念前蘇聯及列寧斯大林﹔或是受「解體」之初「休克療法」時期俄羅斯民眾排一公里長隊輪購西紅柿負面報導左右,誤以為「解體」給國家人民帶來的是混亂、飢餓与貧困。
對俄羅斯在思想上与罪惡歷史決裂以及政治制度改革後帶來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之成就,我們往往未能加以關注与了解,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GDP增長的自滿之中。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走的是另一條不同的道路,如今她也富強并且崛起了,俄羅斯究竟怎樣了呢?
一份世界银行報告披露,俄羅斯自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六年,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百分之六。而俄羅斯人的人均實際工資和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人均GDP增長速度高出兩倍,這表明俄羅斯的老百姓真正分享了國家經濟增長的成果。
与此同時俄羅斯实施了宗教信仰以及言論自由,取消了新聞檢查制度,公民可以自辦媒體,在多黨制之下可以自由組黨,實行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國民住屋水電基本免費,中小學強制教育完全免費,國民看病挂号、檢查和治療免費等等。
當然俄羅斯有俄羅斯自己的問題,也并非一盆清水,高枕無憂,但在對待自身如此漫長的共產主義歷史的態度与做法上,俄羅斯的領導人、知識份子与各階層民眾,并沒有以激烈對抗而撕裂社會,首先是通過搜尋回憶、撰寫文章以及開放檔案,真正還原歷史、尊重事實与不文過飾非,避重就輕。
國家法定每年十月三十日為俄羅斯政治迫害者受難日,還在莫斯科盧比揚卡廣場設立人權石,該石取自俄羅斯北部白海索羅維次斯基島、前蘇聯最恐怖的勞改營,人權石矗立盧比揚卡廣場,象徵著秘密警察統治、無法律正義的黑暗時代一去永不復返。
這里面表露出來的一個民族的魄力、勇氣与智慧是不容忽视的!
在普京訪華之際,大陸傳媒大談「蘇聯情結」与「俄羅斯情結」,其中不少高論始終不得要領,令人有感而發,中俄兩國在意識形態之争年代里先友後敵,而俄羅斯朝野在思想上与罪惡歷史徹底決裂,是這個民族走向新生的開始,政治制度改革以及惠及萬众的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然是一個北方大國的再度崛起。
俄羅斯能,為何我們不能?!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接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記得,孩子参加少先隊戴紅領巾﹔市民争穿列寕裝,参觀蘇聯展覽會,看蘇聯電影、聽蘇聯音樂﹔工廠開展「斯达汉諾夫運動」,農村向往蘇聯集體農莊﹔連宪法和制度包括教育體制甚至生活方式都照搬蘇聯,全國上下學俄文,各地機關學校廠礦企業均懸挂斯大林肖像。那時中國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繪画雕塑、音樂舞蹈与戲劇电影,都帶着明顯而強烈的蘇聯風格。
老蛙生逢其時,是廣州首批小學少先隊員并光榮佩戴中隊長二杠臂章,到白雲機場歡迎過伏羅希洛夫大元帥。中學在留苏回來的俄文老師影響下,愛上托爾斯泰、屠格湼夫、契訶夫、果戈里、普希金、萊蒙托夫、赫尔岑、高尔基和車尓雪夫斯基的文藝作品,喜歡蘇聯歌曲与柴可夫斯基、格林卡的古典音樂,列賓、蘇里柯夫、席波夫和列維坦的油畫。還在老師安排下同基輔一所中學的蘇聯孩子通信交往。
一九五八年,我随父母曾經入住廣州第一個蘇式「外貿新村」,中間建有帶花園的幼稚園,左右两側各三幢紅磚宿舍大樓,之間建有花圃鋪着綠草。所以說「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哪時有誰不憧憬麦浪滾滾田野上的「康拜因」,白樺樹下喝着伏特加渡假的勞動人民家庭,整齊如積木般的職工大樓,紅場上威武的蘇軍,莫斯科大街上的伏尔加小汽車……
後來中蘇交惡展開論戰,我還因為表示質疑,而被校方定下「為蘇修辯護」一罪,那年我才十六歲。
個人始終認中國人的「蘇聯情結」,是以「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一聲炮响為中國帶來馬列主義」為基礎的,其理想化認知來自一切官方宣傳教育,其中也包括先有馬列後有蘇聯,有了蘇聯才有中共与中國的承傳認可。
而「俄羅斯情結」則与「蘇聯情結」不同,當年俄羅斯古典文化藝術部份精華,只是作為蘇維埃文化政策中被古為今用、特許保留的一部份,讓可憐的中國人在西歐北美文化藝術受到貶謫壓制的精神貧瘠之中,得到一點有普世價值的文化熏陶罷了。
中國人對俄羅斯文化藝術的偏愛喜好,僅流於表面形式的美感享受与對其技巧的欣賞。而俄羅斯知識份子与藝術家的民主意識与自由精神,在中國人的所謂「俄羅斯情結」中是未及皮毛也不見踪影的。
這两種情結的混合,形成了我們對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共和國的思想情結。
蘇聯解體後歷史還原其本真面目之後,關於列寧和十月革命、斯大林的政治迫害清洗等等真相陸續曝光。俄羅斯从比較含蓄的對蘇維埃制度和社會主義的批判,逐步發展成對它們完全的否定,在思想上完成了与蘇聯歷史划清界限的過程。而對於很多中國人而言,對「蘇聯解體」的認識,或是還受「蘇聯情結」的影響,懷念前蘇聯及列寧斯大林﹔或是受「解體」之初「休克療法」時期俄羅斯民眾排一公里長隊輪購西紅柿負面報導左右,誤以為「解體」給國家人民帶來的是混亂、飢餓与貧困。
對俄羅斯在思想上与罪惡歷史決裂以及政治制度改革後帶來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之成就,我們往往未能加以關注与了解,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GDP增長的自滿之中。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走的是另一條不同的道路,如今她也富強并且崛起了,俄羅斯究竟怎樣了呢?
一份世界银行報告披露,俄羅斯自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六年,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百分之六。而俄羅斯人的人均實際工資和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人均GDP增長速度高出兩倍,這表明俄羅斯的老百姓真正分享了國家經濟增長的成果。
与此同時俄羅斯实施了宗教信仰以及言論自由,取消了新聞檢查制度,公民可以自辦媒體,在多黨制之下可以自由組黨,實行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國民住屋水電基本免費,中小學強制教育完全免費,國民看病挂号、檢查和治療免費等等。
當然俄羅斯有俄羅斯自己的問題,也并非一盆清水,高枕無憂,但在對待自身如此漫長的共產主義歷史的態度与做法上,俄羅斯的領導人、知識份子与各階層民眾,并沒有以激烈對抗而撕裂社會,首先是通過搜尋回憶、撰寫文章以及開放檔案,真正還原歷史、尊重事實与不文過飾非,避重就輕。
國家法定每年十月三十日為俄羅斯政治迫害者受難日,還在莫斯科盧比揚卡廣場設立人權石,該石取自俄羅斯北部白海索羅維次斯基島、前蘇聯最恐怖的勞改營,人權石矗立盧比揚卡廣場,象徵著秘密警察統治、無法律正義的黑暗時代一去永不復返。
這里面表露出來的一個民族的魄力、勇氣与智慧是不容忽视的!
在普京訪華之際,大陸傳媒大談「蘇聯情結」与「俄羅斯情結」,其中不少高論始終不得要領,令人有感而發,中俄兩國在意識形態之争年代里先友後敵,而俄羅斯朝野在思想上与罪惡歷史徹底決裂,是這個民族走向新生的開始,政治制度改革以及惠及萬众的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然是一個北方大國的再度崛起。
俄羅斯能,為何我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