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尴尬人澳洲遭遇尴尬事(廿四)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2-08-11 02:00:00  浏览次数:2261
分享到:
——七年之痒(之二)
      吟诵《三字经》的我,摇头发晃脑袋高一声低一声地自己唱和——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人之伦。原来史书上所说的九族是这样一个顺序和范围,难怪历史上记载的株连案件动辄就要被屠戮掉百十来口子,甚至更多。闭上眼睛回想,刚刚结束的长篇评书连播里讲到——王佐曾经自断臂膊说服了双枪小将陆文龙,那是斩尽杀绝后漏网的一棵独苗。然后开始吟唱汉调二黄《赵氏孤儿》:“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公孙兄为救孤丧了性命,老程缨为救孤你舍了亲生。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到如今我却用皮鞭拷打,实实地老迈昏庸,我不知真情!”
       我不是不知道真情,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只生一个娃是为世界做贡献的基本国策。只是一点儿都没有想通——只生一个,尤其是生了女儿,在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系为主的农民社会里,三代四代都遑论,一代两代之后就灭了九族和人伦。为世界做贡献的中国,最后很可能被自己的贡献害得断子绝孙,亡国灭种。
       真倒霉!
       要不早生个十来年,咱也做个英雄母亲的孩子,管他(她)能不能活过多灾多难的大跃进,大饥荒和大革命;要不就晚生十来年,等执政者已经看到某些恶果初现,意识到宏观政策要随着时过境迁的大环境变化而因地制宜,恢复并允许生两个孩子时……这当不当正不正地卡在中间,不由分说地被接受命运硬性安排的感觉着实不好!一边看电视新闻一边嘟囔的我,一个不留神,声音太大了,惹怒了革命熔炉里熬炼出来的老妈,蓦然增高了两个八度的女高音响亮清脆地从胸腔和鼻腔共鸣出来,“十几岁的毛孩子,杞人忧的什么天呀?刚上高中就开始操心以后生孩子的事,那是你应该操心的吗?滚一边写作业去!”
       滚就滚!
      三十六计的头一条:备周意怠,常见不疑。阴在阳内,不在阳对。顶撞和冒犯只能招致挨打,且无处申冤。亲娘骂你是无限的爱你!打你是无限的爱死你!三十六计的末一条:走为上。可是茫茫大千世界,往何处去?往哪里走啊?
       很多年以后,和先生商量好,决计走到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第二故乡。
       真的要走了,依次拜别亲朋好友。叔叔婶婶还特别关切地问过一句:“为什么这个年龄还要出国呀?”给自己的人生来一个挑战,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否精彩——当时我的回答是否这么简练,自己也记不清了。其实出国暗含着一个真正的原因,只是从来都没有说出口过,我不喜欢一个娃的政策,又不能违法,更不愿意眉头紧蹙一直忧天。可是叔叔婶婶问得也有道理,是啊,两个人加起来虚岁六十有六,连个娃儿还没有造出来。这此去经年的,谁知异乡空照人的月亮圆不圆呀!
       小学临近毕业学唱过一首《羊毛剪子咔咔响》,中学在地理老师的娓娓道来中了解了那块孤独的大陆,现在正翻看着由日本详尽归集各种信息,集结出版的导游世界丛书之一的 《走遍澳洲》中文版,从浮皮潦草到渐入佳境,这就是我当年搜罗来的林林总总对澳洲的全部印象。澳大利亚,流放的犯人才去那个地方呢!老爸一语中的地注释着近现代世界移民史,口气中脉脉地含着那么一丝轻蔑。诚然,初期全是犯人,还有押送犯人的士兵;后来才有大规模的分期分批的移民,尤以二战之后的欧洲新移民居多;再后来还有不少联合国难民。我查过资料,振振有词的解释给老爸。与其说是解释给老爸听,不如说是解释给内心忐忑的自己听。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先生不无怀疑地问,你行吗?这个年纪重新学一门外语。
       请你把那个“吗”字和问号去掉,哪个年纪啊?别小瞧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不知道呀,“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是八十年代广而告之的电视广告宣传词,你听过没有?知道为什么必有丰田车吗?千名由徐福精挑细选的童男童女,签了生死契约后敢于冒险闯荡飘洋过海的后代,一堆A型血人组装而成的产品,展示着性能上便捷耐用省油背后的狂热执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文情结。你问徐福是谁?乖乖,他可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的高徒啊!时至移民十二年之后的今日,我的“坐骑”依旧是——丰田佳美。当然,这是后话。咿呀嗨嗨地在中学特招的小班里强化学成的日语,是驴子是马还没能拉到日本的农展会上去遛一遛,而立之年过后的最终抉择,活生生地就把六年的童子功就给废掉了。
      在国内时,咱夫妻好歹都算是白领阶层,凭本事撑开自己的一片天。虽然天偶尔会有不测风云,但是两个人齐心协力,逢山修路遇水搭桥,总能走到柳暗花明的杏花村口。临行前凑巧陪朋友去了一趟戒台寺,从来不信神明的先生抽中了一支上上签。签上的批语不必原文照搬,免得被人挖苦耻笑说是封建迷信。但是大概的意思可以披露,就是:要风得风,专业对口;求雨得雨,迅速安居;心想事成,一切顺利。
       出国之前最后一次探访先生老家,公公婆婆分别把那支上上签的批语握紧在手里,翻过来调过去地读,读完之后一个劲儿地问我,什么叫更名改姓?怎么就一出了国就更名改姓了呢?“外国人把名字写在前头,姓氏写在后头。正着念,我叫安红,有话好好说;出了国,就成了红安,呵呵,湖北著名的将军县。这难道不是更名改姓了吗?!”我耐心地为两位老人解释着。
       其实我知道,无论怎样的解释,都不能打消老人家心底里对人人大头朝下的南半球的疑虑和儿行千里万里的担忧。



评论专区

安红2014-11-20发表
我的保险客户里不乏中东裔移民,少则三四个孩子,多则九个十个孩子。本人觉得两个正好,三个最好。
读者20122014-11-20发表
“移椅依桐同赏月 点灯登阁各攻书”——我看人人大头朝下的南半球的月亮格外地圆。
左道2014-11-20发表
刚看明白,楼主是说日本人中的优秀部分全是中国人的后代,那么钓鱼岛的问题也就根本不是问题!
爆料2014-11-20发表
10年前,李建荣的独生子李来虎被查出患有神经纤维瘤,开始接受大大小小的手术。为了给儿子治病,已经退休的她学习中医推拿,借钱开了个小诊所,补贴治疗费用。 “我是最不幸的,也是最要强的。”李建荣缓缓地回忆道。母亲去世时她只有10岁,此后她“背着弟弟,领着妹妹”,努力读书,成绩一直很优秀。直到参加工作,这个出身贫寒农家、靠国家减免学费才完成中专学业的姑娘,始终坚持认为“命运难不倒我,将来我一定比别人强”。 最初,李建荣在工会文艺队工作。为了开展活动,她学会了五六种乐器,排练节目彻夜不睡。当上计生委主任后,她更加努力了。有一次,她的第3、4、5节腰椎间盘脱出,“不能站,不能坐,不能走”,她就趴在床上写报告、拟计划。 “我当时认为自己的工作很神圣。”在李建荣看来,“无论是洞房花烛夜还是儿子第一次叫‘妈妈’”,都比不上她凭借工作获得荣誉的那些瞬间——“站在台上,相机闪光灯晃眼,领导把奖状递到我手里。” 如今,这些“荣誉”占据了家里很大的空间。“这么厚!”李建荣的丈夫李文考伸出双手比划着,足有半米长。“可是,有什么用?”他马上收拢手臂,拧着眉头,质问自己的妻子。 李来虎去世前,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即使娶妻生女,也没有搬离“两室没厅”的老房子。如今,他们住的居民楼被鉴定为“危楼”已经十几年了,老两口和儿媳、孙女依然挤在那里。 今年年初,李来虎的病情迅速恶化。又是一个4月,李建荣再次站在了命运的正对面。“阎王殿里无老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悲叹道,“这一次我还是别无选择。” 因为过度悲伤,李建荣突发中风。那天,120急救车来了两个人,加上丈夫和儿媳,还是无法把她从3楼抬下去。“连个出去求助的人都没有啊!”李建荣说。 还有一次,1000度近视的她弄掉了眼镜。因为什么也看不清,她只能跪在地上到处摸索,“儿子要在,一步就冲过来了”。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带给她的不便越来越多。一个人出门时,她会被台阶绊着,也会迷路,“身边没个人真不行”。 对于一位失去独生儿子刚4个月的母亲来说,忍住眼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近日播出的一期涉及失独父母的电视节目中,作为嘉宾的李建荣失声痛哭。 “那何止是孤独啊?我们老不起,病不起,死不起。”老妇人激动地喊了出来。 谈起李来虎,李建荣如数家珍。“我儿子小时候嘴很甜”、“我儿子在北京念的大学”、“我儿子最爱吃红烧肉”、“我儿子给我买电视剧碟片”……在狭窄的老屋里,堆满了李来虎用过的物品,她一样也不舍得扔。 “你知道我保存他的东西到什么程度?”她瞪大了眼睛说,“月子里穿的衣服还留着!”李建荣每天的“必修课”是看一遍儿子的照片,每次看到他对着镜头,意气风发的模样,“就觉着他还在”。 儿子的影子还保留在孙女的身上。她常凝望着这个刚满10岁的小女孩,“一转身儿,耳朵像他爸,一皱眉头,表情像”。 两位老人还背负着给儿子治病的十多万元外债。有亲戚提出“不用还了”,她不答应,“只要手上有一点钱,马上还债,谁都不容易”。 她努力让自己从阴影里走出来。在诊所里,她对人总是笑脸相迎,而对丧子之痛只字不提。和她同一幢楼里,也住着一位失独母亲,整日把自己锁起来,不愿与人交流。李建荣偶尔便会去安慰她,“唱唱小歌,讲讲幽默”。 在家里,“奶奶奏手风琴,爷爷拉二胡,孙女弹电子琴”,组成一支小乐队,用音乐的方式排遣悲伤。 但正如李建荣所说,“这悲伤永远无法平复”。说起儿子的时候,这位大半辈子好强的女人,眼泪一刻不停。 当被问及如果重新选择一次,她会不会留住第二个孩子时,李建荣只有一个字,“生”。
安红2014-11-20发表
中国是从1979年起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政策的实行使全国30年来整整少生了4亿人。曾经有官员表示———中国的人口计生政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发展,也促进了全球人口的稳定、资源保护和能源节约,甚至为全球气候变化减压不少,   但是,这项政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一些野蛮做法,比如扒掉超生家庭的房子、捆绑超生妇女去卫生院结扎等,曾经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
读者2014-11-20发表
“失独者”赡养保障并没纳入法律范围予以明确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却由于无实施细则,该规定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尤其可悲的是,翻检《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能找到有关赡养的法律规定,但都是将赡养对象确定在有子女的老人身上,规定要由子女来完成赡养的义务,并没有做出对失去子女的父母由谁赡养的规定,也就是说,“失独者”的赡养保障并没纳入法律范围予以明确。
事实2014-11-20发表
中国农村地区并没有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在江西省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室中记者看到了满屋子的孩子。对於农民,中国政府实行了特殊规定。如果一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这个家庭就可以再生一个孩子。繁重的农业劳动需要强壮的男劳力。少数民族也享受特殊政策。比如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可以生育三个孩子。此外每年还有不少新生儿因为超生并没有申报户口。一些专家估计,中国的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式公布的13亿人。
2014-11-20发表
安妹儿伶牙俐齿哦,快板平书一般“铛哩格铛”。
事实2014-11-20发表
中国农村地区并没有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在江西省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室中记者看到了满屋子的孩子。对於农民,中国政府实行了特殊规定。如果一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这个家庭就可以再生一个孩子。繁重的农业劳动需要强壮的男劳力。少数民族也享受特殊政策。比如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可以生育三个孩子。此外每年还有不少新生儿因为超生并没有申报户口。一些专家估计,中国的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式公布的13亿人。
2014-11-20发表
“太阳出来照西墙,西墙下面有荫凉。铛哩格啷哩格啷铛哩格啷。”安妹儿给红姐儿道个万福!好久不见了,怪想的......
Luana2014-11-20发表
If you want to get read, this is how you suhold write.
2014-11-20发表
“太阳出来照西墙,西墙下面有荫凉。铛哩格啷哩格啷铛哩格啷。”安妹儿给红姐儿道个万福!好久不见了,怪想的......
2014-11-20发表
安妹儿伶牙俐齿哦,快板平书一般“铛哩格铛”。
爆料2014-11-20发表
“我没法后悔。”这个年过花甲的女人紧紧攥住一块手绢,有些发狠地说,“当时坐这个位子,工作比孩子重要!” 李建荣清晰记得30多年前的情境。大儿子5岁了,她才怀上第二胎。按照“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政策,她顺利拿到了指标。然而,肚子还没见隆起,新号召却来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 “领导亲自来做工作”,本来自觉“合理合法”的李建荣开始动摇了。她的婆婆急得突发心脏病住院,丈夫一到晚上就躲在大门外偷偷落泪。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纠结后,这位“先进工作者”还是决定放弃腹中胎儿。为此,她还得强忍着痛苦,说服家里的老人“要理解和感恩国家”。 那是一个“说阴不阴,说晴不晴”的4月早晨,风里还有冬天残留的寒意。李建荣独自跨上自行车,往妇科医院骑去。“车子沉,腿也沉”,这位即将终止自己孩子生命的母亲每前行一步,都在“挣扎”。“简直是蹬着钢圈去的”,她说,“我恨不得变成孙猴子,遁了,到没人的地方生下孩子,再回来”。 到了医院,她希望“队伍越长越好,永远也轮不到她”。但那一刻还是来了。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她痛得数度呕吐。 修养一周后,她便返回岗位。当时也有几个女同事和她的情况相同,但平时尽职尽责的李建荣一句也没劝说过她们。 这一年内,全厂364个育龄妇女,有60人和她一起,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发证的那天,领导对着喇叭,情绪高涨地表扬她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和以往的表彰大会不同,现场始终一片静默。 “退休后,我和她们慢慢失去了联络。”李建荣忐忑地表示,“不知道她们的孩子都好不好?” 事实上,在此后的几年间,这位母亲总是做噩梦。梦里,一个小姑娘哭着拉住她的手,反复问她:“娘啊,你为啥不要我?”
进生2014-11-20发表
一孩政策,当初宣传时,头儿们也苦笑着私下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好像不这样,中国人很快就要养不活自己了。其实,就是按照马恩学说,人口压迫的不是生活资料,而是生产资料。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决策,其营造出的生存环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才体现为人口问题直接压迫生活资料。多年前找到的恩格斯的语录,大意如此。不信,看看国内的大妈30多岁已经下岗,以及那大批的下岗工人,就是一个小小而鲜明的注解。这一点小道理,也是国内马列党徒不愿意言明的。于是一孩政策就是“国策”。呵呵!安红小孩时自然思路朴实,却能脱颖而殊途同归。哪来利国利民?只是如一个赌徒输透家底又不放弃“暴发”,来日又却指可数,唯有继续执行“既定方针”了。
爆料2014-11-20发表
在李建荣看来,目前情形下,进不进养老院,成了一个大问题。进,其他老人的孩子来探望时会“撕裂伤口”。不进,“死在家里怕都没人知道”。她期待着一座专为失独者开办的养老院,“我们这些同类可以彼此安慰”。
安红2014-11-20发表
同意事实所说的———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有过详实报道:在贵州毕节,一位已经有八个女儿的母亲生下第九个女儿之后不久,接受记者采访。正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听到隔壁有另一个婴儿的哭声,“那是我的婆婆,她刚刚生完第十三个孩子。”九个女儿的年轻母亲对记者解释说。说实话,如果不是有照片为证,女孩子们音阶似的排着队一个挨一个地贫穷着并快乐着,安红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实情。
安红2014-11-20发表
同意事实所说的———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有过详实报道:在贵州毕节,一位已经有八个女儿的母亲生下第九个女儿之后不久,接受记者采访。正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听到隔壁有另一个婴儿的哭声,“那是我的婆婆,她刚刚生完第十三个孩子。”九个女儿的年轻母亲对记者解释说。说实话,如果不是有照片为证,女孩子们音阶似的排着队一个挨一个地贫穷着并快乐着,安红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实情。
左道2014-11-20发表
刚看明白,楼主是说日本人中的优秀部分全是中国人的后代,那么钓鱼岛的问题也就根本不是问题!
爆料2014-11-20发表
在李建荣从不轻易打开的柜子里,有两样东西占据了最大的空间:一摞鲜红的奖状和一沓儿子的衣物。 退休前,她是石家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计生委主任。在这个岗位上的每一年,她都能捧回市级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一家人以她为荣。 然而,就在今年初,这位64岁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独生儿子。她和丈夫陷入了对“老无所依”的深深恐惧之中。 “我曾有过另一个孩子的。”老人一手托起眼镜,一手在眼睛上胡乱抹了几下。 时光倒流至1979年4月,怀孕两个多月的她到医院接受了人工流产手术。 “要是生下来,现在不就顶用了?!”李建荣感慨道,“只是那时我别无选择。” 在老同事看来,李建荣的“先进”名至实归。她干活“不要命”,还特别擅长做思想工作,“代表上级的声音”,把政策解释得一清二楚。 “我那时可是信誓旦旦的!”这位前“计生主任”回忆往事,开始不断地提高声音。曾经有很多育龄妇女问她,“家庭结构变成‘4-2-1’怎么办?”“独生子没了怎么办?” 她会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上面一定会解决。” 直到今天,她还是念叨着这套说辞。然而,语气间少了坚定,多了哀求。而回复她的声音,也变成了“你都这样了还唱高调?”
安红2014-11-20发表
中国是从1979年起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政策的实行使全国30年来整整少生了4亿人。曾经有官员表示———中国的人口计生政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发展,也促进了全球人口的稳定、资源保护和能源节约,甚至为全球气候变化减压不少,   但是,这项政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特别是在执行过程中。一些野蛮做法,比如扒掉超生家庭的房子、捆绑超生妇女去卫生院结扎等,曾经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
读者20122014-11-20发表
“移椅依桐同赏月 点灯登阁各攻书”——我看人人大头朝下的南半球的月亮格外地圆。
爆料2014-11-20发表
当下,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老年。有专家估算,目前全国至少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
爆料2014-11-20发表
当下,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老年。有专家估算,目前全国至少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
Luana2014-11-20发表
If you want to get read, this is how you suhold write.
爆料2014-11-20发表
10年前,李建荣的独生子李来虎被查出患有神经纤维瘤,开始接受大大小小的手术。为了给儿子治病,已经退休的她学习中医推拿,借钱开了个小诊所,补贴治疗费用。 “我是最不幸的,也是最要强的。”李建荣缓缓地回忆道。母亲去世时她只有10岁,此后她“背着弟弟,领着妹妹”,努力读书,成绩一直很优秀。直到参加工作,这个出身贫寒农家、靠国家减免学费才完成中专学业的姑娘,始终坚持认为“命运难不倒我,将来我一定比别人强”。 最初,李建荣在工会文艺队工作。为了开展活动,她学会了五六种乐器,排练节目彻夜不睡。当上计生委主任后,她更加努力了。有一次,她的第3、4、5节腰椎间盘脱出,“不能站,不能坐,不能走”,她就趴在床上写报告、拟计划。 “我当时认为自己的工作很神圣。”在李建荣看来,“无论是洞房花烛夜还是儿子第一次叫‘妈妈’”,都比不上她凭借工作获得荣誉的那些瞬间——“站在台上,相机闪光灯晃眼,领导把奖状递到我手里。” 如今,这些“荣誉”占据了家里很大的空间。“这么厚!”李建荣的丈夫李文考伸出双手比划着,足有半米长。“可是,有什么用?”他马上收拢手臂,拧着眉头,质问自己的妻子。 李来虎去世前,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即使娶妻生女,也没有搬离“两室没厅”的老房子。如今,他们住的居民楼被鉴定为“危楼”已经十几年了,老两口和儿媳、孙女依然挤在那里。 今年年初,李来虎的病情迅速恶化。又是一个4月,李建荣再次站在了命运的正对面。“阎王殿里无老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悲叹道,“这一次我还是别无选择。” 因为过度悲伤,李建荣突发中风。那天,120急救车来了两个人,加上丈夫和儿媳,还是无法把她从3楼抬下去。“连个出去求助的人都没有啊!”李建荣说。 还有一次,1000度近视的她弄掉了眼镜。因为什么也看不清,她只能跪在地上到处摸索,“儿子要在,一步就冲过来了”。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带给她的不便越来越多。一个人出门时,她会被台阶绊着,也会迷路,“身边没个人真不行”。 对于一位失去独生儿子刚4个月的母亲来说,忍住眼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近日播出的一期涉及失独父母的电视节目中,作为嘉宾的李建荣失声痛哭。 “那何止是孤独啊?我们老不起,病不起,死不起。”老妇人激动地喊了出来。 谈起李来虎,李建荣如数家珍。“我儿子小时候嘴很甜”、“我儿子在北京念的大学”、“我儿子最爱吃红烧肉”、“我儿子给我买电视剧碟片”……在狭窄的老屋里,堆满了李来虎用过的物品,她一样也不舍得扔。 “你知道我保存他的东西到什么程度?”她瞪大了眼睛说,“月子里穿的衣服还留着!”李建荣每天的“必修课”是看一遍儿子的照片,每次看到他对着镜头,意气风发的模样,“就觉着他还在”。 儿子的影子还保留在孙女的身上。她常凝望着这个刚满10岁的小女孩,“一转身儿,耳朵像他爸,一皱眉头,表情像”。 两位老人还背负着给儿子治病的十多万元外债。有亲戚提出“不用还了”,她不答应,“只要手上有一点钱,马上还债,谁都不容易”。 她努力让自己从阴影里走出来。在诊所里,她对人总是笑脸相迎,而对丧子之痛只字不提。和她同一幢楼里,也住着一位失独母亲,整日把自己锁起来,不愿与人交流。李建荣偶尔便会去安慰她,“唱唱小歌,讲讲幽默”。 在家里,“奶奶奏手风琴,爷爷拉二胡,孙女弹电子琴”,组成一支小乐队,用音乐的方式排遣悲伤。 但正如李建荣所说,“这悲伤永远无法平复”。说起儿子的时候,这位大半辈子好强的女人,眼泪一刻不停。 当被问及如果重新选择一次,她会不会留住第二个孩子时,李建荣只有一个字,“生”。
爆料2014-11-20发表
在李建荣看来,目前情形下,进不进养老院,成了一个大问题。进,其他老人的孩子来探望时会“撕裂伤口”。不进,“死在家里怕都没人知道”。她期待着一座专为失独者开办的养老院,“我们这些同类可以彼此安慰”。
爆料2014-11-20发表
“我没法后悔。”这个年过花甲的女人紧紧攥住一块手绢,有些发狠地说,“当时坐这个位子,工作比孩子重要!” 李建荣清晰记得30多年前的情境。大儿子5岁了,她才怀上第二胎。按照“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政策,她顺利拿到了指标。然而,肚子还没见隆起,新号召却来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 “领导亲自来做工作”,本来自觉“合理合法”的李建荣开始动摇了。她的婆婆急得突发心脏病住院,丈夫一到晚上就躲在大门外偷偷落泪。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纠结后,这位“先进工作者”还是决定放弃腹中胎儿。为此,她还得强忍着痛苦,说服家里的老人“要理解和感恩国家”。 那是一个“说阴不阴,说晴不晴”的4月早晨,风里还有冬天残留的寒意。李建荣独自跨上自行车,往妇科医院骑去。“车子沉,腿也沉”,这位即将终止自己孩子生命的母亲每前行一步,都在“挣扎”。“简直是蹬着钢圈去的”,她说,“我恨不得变成孙猴子,遁了,到没人的地方生下孩子,再回来”。 到了医院,她希望“队伍越长越好,永远也轮不到她”。但那一刻还是来了。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她痛得数度呕吐。 修养一周后,她便返回岗位。当时也有几个女同事和她的情况相同,但平时尽职尽责的李建荣一句也没劝说过她们。 这一年内,全厂364个育龄妇女,有60人和她一起,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发证的那天,领导对着喇叭,情绪高涨地表扬她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和以往的表彰大会不同,现场始终一片静默。 “退休后,我和她们慢慢失去了联络。”李建荣忐忑地表示,“不知道她们的孩子都好不好?” 事实上,在此后的几年间,这位母亲总是做噩梦。梦里,一个小姑娘哭着拉住她的手,反复问她:“娘啊,你为啥不要我?”
安红2014-11-20发表
我的保险客户里不乏中东裔移民,少则三四个孩子,多则九个十个孩子。本人觉得两个正好,三个最好。
读者2014-11-20发表
“失独者”赡养保障并没纳入法律范围予以明确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却由于无实施细则,该规定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尤其可悲的是,翻检《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能找到有关赡养的法律规定,但都是将赡养对象确定在有子女的老人身上,规定要由子女来完成赡养的义务,并没有做出对失去子女的父母由谁赡养的规定,也就是说,“失独者”的赡养保障并没纳入法律范围予以明确。
进生2014-11-20发表
一孩政策,当初宣传时,头儿们也苦笑着私下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好像不这样,中国人很快就要养不活自己了。其实,就是按照马恩学说,人口压迫的不是生活资料,而是生产资料。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决策,其营造出的生存环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才体现为人口问题直接压迫生活资料。多年前找到的恩格斯的语录,大意如此。不信,看看国内的大妈30多岁已经下岗,以及那大批的下岗工人,就是一个小小而鲜明的注解。这一点小道理,也是国内马列党徒不愿意言明的。于是一孩政策就是“国策”。呵呵!安红小孩时自然思路朴实,却能脱颖而殊途同归。哪来利国利民?只是如一个赌徒输透家底又不放弃“暴发”,来日又却指可数,唯有继续执行“既定方针”了。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