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乜辛然·15.立足
作者:苏诚忠  发布日期:2014-12-29 19:08:15  浏览次数:1625
分享到:

“当然,你替别人赚了钱,人家就会拿出一部分给你的。”

葛洪说,“我明白了,你说的就像当年马钧,把工作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对啦,把工作效率提高好几倍,多出来的几倍效率中就应该拿出一定的比例给咱们发明者对不对?这叫非零和游戏。”

上文提过,这位马钧是前不久,三国时代的人,他一生发明了不少机械。比如改进织布机、发明了提升水位的‘翻(叶)车’。将诸葛亮一弩十发的弩增加五倍等。(不管是马钧还是诸葛亮,都没有考虑过发出这么多的箭需要多少能量的问题。)但是,当年人们不认为这种发明能够左右历史和政治,所以,直到今天没人知道马钧的具体出生年代。只知道他是魏末晋初的人。

葛洪说,“是这么回事。可你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我们去金谷园。”

葛洪说,“我不信,那是个花钱的地方,士大夫有了钱,想要好名声才往那里凑呢,你去干什么?”

“钱多的地方才好赚钱。”

葛洪怀疑地摇了摇头,“那都是当今的翘楚,就凭咱俩?”

乜辛然说,“总要试一试嘛,那个地方筹钱不用本钱。你跟我去就成了。我只是借用一下你的出身,一旦和他们搭上话,你就算完成任务。以后就看我了。”

“你别是行骗?”

“怎么会,看你,你不信不是?”

“你先说说你的打算。”

于是,乜辛然开始给葛洪说自己的打算。葛洪认为,既然乜辛然看得懂天书,说不定真能成功,就答应了。

认识葛洪以后,乜辛然就已经想到了自己的确最缺的就是钱和人。不是一般的钱和人,而是大钱和有知识的人。这使他从新考虑自己的未来。为此,他查阅了西晋人是如何创业的。这一查,他发现对他来说真是困难重重。原来,西晋是一个非常注重出身的社会。事情要从三国时代说起。曹操当年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也就是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曹操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在汉代以德治国的口号下。假道德比比皆是,而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往往被这套形式主义捆住手脚。但是,就像所有的思潮一样,一旦被统治者定为国策,这种潮流就开始被腐蚀了,曹操长期宣传‘唯才是举’就导致无耻之徒大量出现。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建立九品中正制。后世所谓人品就是这么来的。把人分成九个品级,初创的时候,是既考虑出身,又考虑品行。因为品行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最后变成重視家世而忽略才德,所谓“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在当时的条件下,注重出身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白居易有这样一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在35岁左右,从18岁算起,如若幸运开始试你,七年以后就是25岁了,顶多再干十年。所以这种‘科学’的试验,耗费不起。更何况很多考验了二、三十年的干部,说腐化就腐化,说叛变,就叛变。所以,这种试验的意义和效果都不大。于是,中外的先贤就想出另一招来;给贵族子弟戴上高帽子,套上金枷锁,这样的人基本上能够被信任。首先,富家子弟不像穷家子弟那样会为小钱动心,第二,社会舆论的成本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不过,到了历史转折的时代,这些人往往优柔寡断。而这种人治国就像抽血的时候碰到一个见不得血的护士,哆哆嗦嗦的扎来扎去找不到血管。弄得你疼得要死,她心里也过意不去。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