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常回家看看
作者:翁友芳  发布日期:2010-09-12 02:00:00  浏览次数:2167
分享到:
朋友从上海回来给我带来了我的知青朋友回访离开了近三十年的黑龙江第二故乡的录像和照片的光碟,还没忘了给我捎上了一包黑龙江特产黑木耳。这可是给我的最好礼物。礼轻情意重,插兄插妹的深情厚谊尽在其中。
 
也不知为什么,知青情结永远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感情。虽然,那个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但那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抹去。回家看看已成为每个知青未了的心愿。因为那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那里曾有过我们青春的梦想和纯真的感情;那里的黑土地上曾经洒下我们的汗水和血水,烙下过我们深深的脚印;那里曾经荡漾过我们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我们对前途渺茫的声声叹息声。
2002年的春天我和在澳洲的几位爱辉人有过一次难忘的寻梦之旅。我是独自也是第一个回我们生产队的。我曾经跟父老乡亲朋友们说过,我要告诉所有的上海知青让他们都回家看看!当时在沪的上海知青也是互不联系,这两年,在几位热心同学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44位同学中的大部分。这次他们一行13人沿着当年的脚踪,回阔别三十年的家看看,寻找当年留下的梦。
 
录像中,大家挤在一个软卧车厢里,谈笑风生。年过半百却似一群姑娘小伙,个个脸上洋溢着青春再现的笑容,无拘无束简直是一群插兄插妹三十年后的翻版!仿仿忽忽,我眼前渐渐出现的是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一群疲惫不堪的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
 
镜头出现了热闹的场面,这是黑河知青设宴欢迎上海知青的联欢晚会。当年先我们下乡在生产队的知青有108人,同甘共苦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虽然其中也有是非恩怨,悲欢离合,但都随着蹉跎岁月的飘逝而化为烟云。看到上海知青不远八千里地重回故里,他们感动了,知道的人都赶来了,满满四大桌,相聚甚欢。当时我电话追踪也参加了他们的聚会,足足打了两个多小时直到他们的手机没电。好多相识相知的朋友抢着话筒和我通话,一声声似曾熟悉又陌生的声音“阿芳,你好吗 ”“阿芳,你还记得我吗?”“阿芳,你怎么没来,我们好想你”把我感动地热泪盈眶,我拿着电话听筒久久不愿放下,我说我感受到你们的欢乐气氛我好像就在你们中间。声音听了可录像里出现的人我怎么就认不出来了?定格,还是认不全,脑子里是这些人的年轻的形象,怎么出现在眼前的人都变成两鬓染霜,皱纹爬上额头的大叔大婶了?是啊,三十年了又繁衍了一代人,我们怎么会不老呢?怎么还会青春永驻呢?不过,大家兴奋地告诉我此时此刻他们真象回到了当年,回到了青春年少,“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久好久没有这么开心激动过,真的不虚此行!”大家都这么跟我说。我真的好遗憾没能跟大家一起去。大家举杯敬酒,每个人都开怀地饮,开怀地笑,我似乎也跟着他们一起醉了-------
 
镜头又转到了生产队。那天他们一行开了七辆小车(都是黑河青年张罗的,上海知青的一切他们都安排的非常周全,就如回家的感觉),天不亮就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来到了我们插队的村子。 真的是山未变,水未变,三十年了,祖国变化一日千里,可这里却变化甚微,还少了人气。当年我们一百多号青年在时人气旺盛,青年走了,一下子就冷清了。分田到户后,生产队也散了,“以前钟声一敲,大家都集合上工,后来都自管自,好久都见不上一面”。家家户户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有电视有电话,吃的东西也丰富了,但外面还是一片凄凉,道路还是那么泥泞,吃水还是靠马车拉,买日用品还是以前的那个供销社。我们以前住的知青宿舍已经倒塌,周围长满了野草荆棘,大家拨开乱草,依稀可见的是我们睡过的炕、烧过的灶。“我睡在这,你睡那头”大家边看边回忆那曾经留下我们青春身影的日子。一阵唏嘘,一阵叹息,大家心里都很难过,尽管我们离开时都说再也不会回来,可心里边却还存着那份感情,希望它变好、变富裕,“我们真恨我们自己没能力去为改变罕达气的面貌出份力!”许多人都留下了眼泪。尽管村里留下的老人不多了,但知道的人也都赶来和这些曾经是罕达气的人见面,乡情亦未变,彼此见面很激动、很高兴,他们也把我这个海外游子的问候带给了乡亲们。此时的我似乎也就在他们中间和大家一起喜、一起悲。什么时候,我们生活过的这个家能真正旧貌换新颜呢?看完录像,我随即给朋友们打了电话。黑河的朋友说,上次你来去匆匆,好多人都没见上面,你一定要再回家看看,什么时候来,我们等着你!上海的朋友说,你一定要再回去,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想我应该有个计划,适当的时候相约其他还没回过家的同学一起回家看看,会会分别多年的老朋友,重温旧梦,共叙友情!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