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閒話江邊里個體商店的招牌
作者:丁继开  发布日期:2018-04-27 20:49:55  浏览次数:1642
分享到:

據說很久以前,西江分流的蓬江(俗稱江門河),河道很寛,江邊的一個古村便得名江邊里。文化革命前,它是一條連接江門市區與水南郊區的居民小巷。江門一中就在它的附近,一中的學生宿舍(明園)、教工宿舍(黄樓)和師生飯堂(巷口的祠堂)都在這條巷裏。文革前作為一中教師,我在黄樓住了六、七年,文革中的一个傍晚,水南红衛兵突然來黄樓貼布告,大意是“黄樓原是地主房屋,應該歸還水南農会,勒令所有住户必須在24小時内離開,否則-----哼!一切後果自負!!” 嚇得我们十幾户教工,連夜急忙搬走。

那時的江邊里雜居着城、鄉居民,巷内只有两间半商店,一間是供銷合作社的小雜貨店,一間是國营的憑票供應的糧油店,還有一間是集體手工業 “椰衣掃把厰”在門口擺賣掃把,算不上是一間正式的商店。改革開放後,江門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江邊里已成為江門市的中心地帶,是幾條商業大街所包圍的商業小街。由于鋪面較小,租金不貴,这裏便成了個體小商們的樂園,店主多是回城知青或下崗青年,女的比較多。最近筆者回國探親,到此舊地重游,被這裏五花八門的商店招牌所吸引,這些招牌既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氣息,也反映了年青人追求時尚,以 “奇”引人的小商心態。雖都在追求時尚,卻又派生出不同角度、不同想法的種種“時尚”。

較多的是追求“洋裏洋氣”的時尚,如寫洋文的: Miss Li時裝店、Help you禮品店、Okay(鐘錶修理)、Dark Horse(運動服)等; 用洋名的: 如卡琳娜(女服裝)、爱丽絲(女人用品)、口可樂(飲料)、迷你(Mini)童裝等。这些店名與其售貨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有一間叫 “達芬奇”的士多店,則牛头不對馬嘴,硬將大畫家舆小雜貨店配撘在一起,店主是求奇還是無知?不得而知。

也有不少是追求 “土裏土氣”的時尚,如梁叔牛杂熟食、阿姐凉茶店、大脚板鞋店、帮你懒鮮榨菓汁、冧茶一族茶道、唐糖甜品店等。這些店以鄉情俚語作为時尚來吸引顧客。有一間以食粥為特色的飲食店,招牌上寫着 “米稀”二字,下面再寫一個特大的 “粥”字,我原以為 “米稀”應是米少成粥的意思,後來一位熟悉店主的朋友告訴我,“米稀”是中文和日語的双關語,店主並不懂日語,但從抗日影片裏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 奴性十足的漢奸,低頭彎腰請日本人進食時,口中總是說 “請太君,米稀、米稀”。所以從字義看,米稀是漢字米少的意思,但從發音看,米稀便是日语 “進食”的意思。

還有一種是追求 “古裏古氣”的時尚,如俏伊人髪型屋、墨寶齋書画店、绿茵文具店、梧桐雨茶莊等,這些店主可能對中國的傳统文化比較愛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對崇洋媚外不以為然,而追求文雅的古色古香。

回到悉尼,華人小店的招牌,則另是一番景象,如憶江南餐館、七里香快餐、驛站小食店、夜上海面食、城隍廟點心、重慶火鍋、孔府酒家、稻香茶楼等,表逹了游子們思鄉懷舊的心情。另有一些招牌,如益興亞洲食品店、吉祥旅行社、家乐福小超市、家家好燒獵店、同樂軒酒家等,則反映了海外謀生,祈求安稳吉利,互相關照、大家都好的華人心願。

縱觀海内外華人商店的招牌,無不與店主的處境、心情和願望息息相關,内含豐富時尚,表達委婉情深,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可否稱之為 “招牌文化”。


下一篇:怀念大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